正文

【摸著石頭過河 的出處,,,;毛澤東 首提 常提,,,→ 】

(2010-04-08 00:02:57) 下一個

關於“摸著石頭過河”出處的資料整理



在中央 最早提出 “摸著石頭過河” 的,大約是 毛澤東;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 小生記得好像2-3年前讀到: 在毛澤東批示的一個文件上,

毛主席 寫有: “摸著石頭過河” 這句話。

這個文件可能是50年代後期或60年代早期。

但現在記不起是在何處看到的,以及因何 對誰的這個批示。毛澤東 在此之前的許多年裏大約也說過這句話。

近日查到,閆明複先生 在一篇回憶中,證實 這是毛主席在上世紀50年代較經常說的一句話,詳見下:

1957年1月,中辦成立翻譯組,由中辦主任楊尚昆直接領導,我擔任組長,另外兩位是朱瑞真和趙仲元。尚昆曾說,國務院有外交部,中共中央有聯絡部,中辦有個小外事機構,指的就是這個中辦翻譯組。蘇聯大使受蘇共中央委托的事情,既不找外交部,也不找中聯部,都由中辦主任楊尚昆親自處理。

翻譯組成立後,凡是有關中國同蘇聯和東歐國家關係問題的中共中央文件和電報,特別是毛主席和其他領導同誌接見外國使節、外賓、兄弟黨代表的談話記錄,尚昆同誌都批給我們閱讀、學習,便於我們及時了解毛主席談話的內容和精神,了解毛主席對當前重大國內外問題的觀點,熟悉毛主席的習慣用語,讓我們能有所準備,在毛主席和外賓談話的時候能領會他的精神實質,能比較準確地翻譯。

毛主席的秘書、中辦副主任田家英怕我們聽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話,把他在工作中多年積累的毛主席常用詞、詞組和成語三大本匯編送給我們,匯編中的“跌跤子”、【“摸著石頭過河”】、“一窮二白”、“小局服從大局”、“一個指頭與十個指頭的關係”等等,我們至今仍記憶猶新。

以上摘自: 閻明複 --《中華兒女》2007年第11期、12期)

給毛主席當翻譯


閆明複(中)為毛主席翻譯,1957~年


“摸著石頭過河”,臨時,短暫,不時的 方法;而不是 一貫的方向和路線綱領。


在2007年第6期《隨筆》雜誌上,有一篇署名朱曉的文章,提出“摸著石頭過河”出於陳雲1980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經濟建設和經驗教訓》。隨後,《隨筆》雜誌又在2008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更正》,稱朱曉的文章因故漏排了第二段的文字,特予補上。補充的文字如下:

隨後我無意中在吳法憲回憶錄《歲月艱難》一書中發現了這個成語更早的表達述:部隊經通渭後繼續前進,快到靜寧附近時,過了一條河,名叫葫蘆河,是洮河的支流(李子按:應為渭河的支流)。河水不深,隻及膝蓋,但石頭很多。鑒於以前過河時曾有人被水衝走的教訓,這次過河,我們格外小心。當時鄧華提了一個口號,叫“摸著石頭過河”,意思就是要我們扶著(李子按:應為用腳探察著)河底的石頭走路,這樣就不會被水衝走了。以後鄧華又向我們解釋說,這是一句成語,意思是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製定好對策,然後再腳踏實地往前走。這樣,我們一步接著一步地往前走,事情就會辦得比較穩妥一些。(本段用楷體)

朱曉對上述引文作了解釋:當時是1935年夏秋之交,紅軍正在長征途中,鄧華是紅一師二團政委,他基於野戰的經驗提出了這個很實用的口號。解放之後,陳雲把這個成語運用到了經濟領域當中。(冒號後用楷體)

《隨筆》雜誌之所以能將吳法憲回憶錄中的文字以《更正》的形式予以補充,體現了該刊實事求是和不因人廢言的原則。吳法憲雖然後來成為林彪集團的得力幹將,有許多不光彩的表現,但作為長征的過來人,他的這段話還是可以采信的。

其實,“摸著石頭過河”不是鄧華所謂的“成語”,而是一句流傳在老百姓中間的俗話。從目前發現的資料來看,最早將這句俗話上升為方法論並指導實際工作的,應該是1935年夏秋之交紅一師二團政委鄧華在甘肅靜寧渡過葫蘆河時提出來的。

而“摸著石頭過河”最後之所以成了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句經典話語,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陳雲的“摸論”和鄧小平的“貓論”對於大膽解放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指導作用。

另外還有文章指出,陳雲同誌最早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是1950年4月7日在政務院第27次政務會議上的發言,他指出:“物價漲不好,跌亦對生產不好。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為好”。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陳雲最早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論述。此後還有幾次重要會議都提到這句話。

改革開放以後,陳雲同誌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先後又多次講到要“摸著石頭過河”。最著名的是1980年12月16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雲發表了《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中,陳雲從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角度,論述了改革開放應采取的原則和方法,他指出:“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陳雲文選》第3卷第279頁)。鄧小平同誌對陳雲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方法是完全讚同的。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既不可能在馬列主義本本上找到現成答案,也沒有任何現成的實踐經驗可以照搬照抄,所以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醒我們:“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鄧小平文選》第3卷174頁)由此看來,鄧小平同誌的思路和陳雲同誌是完全一致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才把“摸著石頭過河”也看作是鄧小平同誌的重要思想。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鄭教授 回複 悄悄話 摸著石頭過河,是由中共黨內著名的經濟專家陳雲提出的一句口號。最早出於1950年4月7日在政務院政務會議上發言,陳雲指對物價不斷上漲不行,下降亦不行,要摸著石頭過河,處理要穩定。在往後多次會議,亦提到這句口號。

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題為《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一文,指中國要改革,因中國改革問題複雜,必須要保持穩定,要摸著石頭過河,不能過急。鄧小平亦完全贊同陳雲的見解,所以被誤以為摸著石頭過河理論是鄧小平提出。

http://zh.wikipedia.org/wiki/摸著石頭過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