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園吉祥三寶 (zt)

(2010-12-25 10:19:50) 下一個
來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548



來此訪問的中國學者、教授,對小鎮的觀感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驚恨本地的安靜偏僻,詫異美國怎麽會有這樣和紐約、舊金山迥然相異的所在。看到小鎮9點以後黑黢黢的一片,某國內名校的校長就曾經奇怪地問:“這裏的人晚上都做什麽?”另一種則是覺得找到了世外桃源,幻想在這裏靜心做事,甚至終老斯鄉。小鎮的真實情況,大概在這兩者之間。不過要真正享受此地的生活,確實需要某種特定的性格和心態。

有一年我校迎來了一家三口。太太在我係教書一年,先生在附近另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女兒就在小鎮上中學。從國內熱鬧的大都市一下子來到褪盡鉛華的小地方,總需要一段時間調整。可是這三位客人應該屬於最快適應新生活、享受新生活的代表。男主人為人熱情,口齒伶俐,興趣廣泛。他到了這裏很快考到駕照,買了一輛二手車。周末他經常載著一家三口去附近的州屬公園休閑或者去60英裏以外的大購物中心“血拚”。彰現 本州農業、畜牧業成就的集市,他們自然也要常常光顧。女兒在學校不僅學業出色:她曾經以國內初三的程度參加奧數比賽,勇奪冠軍,打敗了美國高三的學生,而且熱愛網球,在學校非常活躍地參加一係列課外活動。女主人是我的同事,也是三個人中操持家務、管理家事最為能幹的決策者。我們常常笑稱,他們家的權威是媽媽,爸爸和女兒是被領導的下級。

我對這一家印象最深的還有家長教育女兒的方式。女主人教書時就強調“賞識教育”,對女兒也采用這種方式。父母就是批評孩子, 也盡量不損傷她的自尊心。為了鼓勵女兒做家務,他們實行的是“物質刺激”,每次洗碗獎勵兩美元。本地的學校大概是為了培養資本主義社會的“企業家”和“消費者”,幫著學生自己開了個小文具店,學生自己經營。拿著兩美元,女兒也可以買些漂亮的本子等紀念品,所以對做家務非常積極。發展到後來,其他同事需要遛狗、照看小孩,也會請他們的女兒幫忙,讓她賺點零花錢的同時也讓她受到了不少鍛煉。當然,美國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國內學生天差地別,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又吸引人,所以國內來的孩子往往樂不思蜀,最後不願意回國。他們的女兒又外向,很快交到了美國朋友。這些都讓他們的女兒在本地度過了快樂的一年。

去年秋季開學時,在新生名單中赫然看到他們女兒的名字。記得當年他們回國時,父母還在擔心她“放羊一年”之後,回去是否能順利升入名校高中。從結果看,美國教育方式似乎也並沒有給孩子帶來什麽無可挽回的損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