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刀霍霍 (zt)

(2010-12-22 08:06:00) 下一個
來源 :  http://www.yayabay.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4190&extra=page%3D1




“金伯古斯”(Bocuse d’Or)大賽被業內人士稱為廚師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世界上最為赫赫有名的廚藝大賽,名頭甚至蓋過了正式命名為“烹飪奧運會”的“烹飪藝術國際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ulinary Art)。“金伯古斯”的得名來自法國大廚保羅伯古斯(Paul Bocuse),從1987年開始,每兩年在法國裏昂舉辦一次。目前的規則是參賽代表隊來自二十四個國家:歐洲賽區從20個國家中選出12國代表;亞洲12國中選出4國代表;拉美12國中選出3國代表;3個從另外國家的申請中選出;最後兩國代表隨機選出。

        每個國家的代表隊由兩人組成,一位大廚和一位助手,兩人參賽時助手的年齡必須在22周歲以下。每隊有五小時35分鍾的時間烹飪兩道大菜:(牛)肉和魚。大賽組織者規定選用什麽樣的主菜原料,但配菜(garnish)可以由廚師自定。比賽時,各國代表隊都在廚房裏現場操作,和評委、觀眾、新聞記者麵對麵。雖然觀眾規定隻能有一千人左右,但為各自國家選手加油鼓勁的熱鬧實在不亞於奧運會。評委由24名世界級大廚組成,他們又分成兩組,分別評判肉和魚。食物的味道占40分,外觀占20分,總分一共60分。如果出現平局,那麽另有20分用來評判其他因素:條理、合作、衛生、不浪費等。

        之所以會對這項大賽感興趣,是因為最近剛看完了美國人安德魯佛萊德曼(Andrew Friedman)的《破曉刀光》(Knives at Dawn:America’s Quest for Culinary Glory at the Legendary Bocuse D’Or Competition)。 本書主要講述2009年“金伯古斯”大賽時,美國代表隊的經曆。須知“金伯古斯”大賽的金牌得主多半是法國隊,比利時、挪威、瑞典也多次獲得獎牌,可是美國的最好成績是第六名。而且,作者聲稱,和歐洲國家的參賽代表相比,美國的大廚代表不但缺少資金的讚助,而且往往無法象歐洲人那樣用一兩年的時間集中訓練。另外,評委對於“傳統”法式烹飪的推崇,對於菜肴外觀精美奢華的過分推崇,也隱隱成為批評的目標。

        不過,我覺得書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實不在對於比賽本身的描述,而在於對美國參賽者選拔、訓練、準備等的追蹤。即便對於歐洲風格的西式烹飪不甚了了,我也能體會涉及其中的人物的心理變化、性格衝突、和其它各種各樣的戲劇張力。要是拍成電影,我想其中美國參賽大廚的成長經曆可以拍成勵誌劇,他和法國教練之間的矛盾可以拍成倫理劇,各國選手的比拚可以拍成懸疑劇。

至於比賽時做的是什麽菜、味道怎樣我覺得反而不是重點。一來這項賽事明顯偏袒歐式(法式)較為古典的烹調風格,二來從做好菜到評判,中間至少相隔半小時,再好吃的菜也要打折扣。難怪有批評者把這項大賽貶為“世界自助餐大賽”和“世界服務員大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