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對華戰略需求看美國台海政策的趨勢

(2010-02-06 14:46:36)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中評社評論員餘永勝在《中國評論》月刊二零一零年一月號發表專文《從對華戰略需求看美國台海政策的趨勢》。作者認為:“隻要中國崛起的宏觀態勢不改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需求就會有增無減,台海政策也就將朝有利於中國大陸的方向位移。奧巴馬訪華期間,在台海問題上表現出的積極姿態,實際上是這一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事實上,不惟台海問題,在人權、人民幣匯率等所有重要涉華問題上,美國新政府都在放軟身段。此次訪華回國後,美國媒體紛紛批評奧巴馬在中國麵前挺不直腰杆,對中國讓步太多,也從反麵證明了這一點。”文章內容如下:

  奧巴馬訪華掀波瀾

  近來,美國的台海政策成為華人世界熱議的話題。這主要緣於奧巴馬訪華時,在涉台問題上的“異常”表現,一是在胡奧會、上海青年對話會以及中美聯合聲明中,美方都重申“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卻隻字未提《與台灣關係法》;二是美國聲明“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並“歡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以這樣積極的態度對待兩岸互動,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這樣的變化,當然引起了台灣的緊張與不安。美國也心知肚明。奧巴馬回國後,即派遣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前往台灣予以安撫,演出了一場被台媒稱為“摸頭外交”的好戲。薄瑞光給台灣的說法是,美國所說的“尊重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主要是指在西藏、新疆問題上,並不包括台灣問題;薄瑞光還表示,美國將繼續對台售武,並在近期有說法。
這樣的話似乎與奧巴馬的調子不吻合,結果又引起了新的議論。其實,薄瑞光此言隻是道出了美國台海政策的另一麵。多年來,美國的台海政策一直在“滿足大陸”與“補償台灣”之間搞平衡。如果說奧巴馬訪華為了推動中美關係,因而側重於前一方麵的話,那麽訪華後派人到台灣說明情況,則體現了後一方麵。美國的台海政策就是在這兩方麵之間來回遊移,一會兒往前挪,一會兒向後轉。不過,具體向哪個方向位移,卻不是隨意的,而是受製於深層因素的。搞清現象背後的支配因素,對於把握美國台海政策的現狀及趨勢,無疑非常關鍵。

  兩岸在美國利益天平上不對等

  毫無疑問,美國製定台海政策的出發和歸宿點都是國家利益。在台海政策上,美國的國家利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台灣對美國來說的直接利益,二是中美關係對美國來說的戰略利益。就前者而言,台灣被美國視為太平洋上的“不沉的航空母艦”,與台灣保持良好關係,對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非常重要;此外,台灣還被美國用作牽製中國的一顆棋子,美國很清楚,隻要台灣問題不解決,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及戰略資源,就將源源不斷地投入其中;另外,美國還可以從對台軍售中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

  就後者而言,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互設聯絡處起,兩國關係對美國來說就具有支柱性的戰略意義。到了今天,這種“支柱性的戰略意義”已經不限於當初的安全領域,而是延伸到每一個重要領域。可以說,中美關係對美國來說的重要價值,怎麽形容都不過分。別的不說,單是中國減持美國國債或美元外儲,美國經濟就承受不起,更不要說中國大量拋售二者了。其他如氣候、反恐、防核擴散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哪一個離開了中國都難以解決。正因為如此,奧巴馬上台後多次強調“中美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

  顯然,在美國的利益天平上,兩岸呈絕對的此重彼輕之勢。由此導致美國製定台海政策時,選擇的平衡點傾向於大陸。當初“出賣”台灣與中國大陸建交,如今隻維持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就是有力證明。
政策搖擺取決於戰略需求變化

  不過,說美國台海政策的平衡點傾向中國大陸,隻是就宏觀層麵而言的。就微觀層麵而言,這個平衡點還是會有一定的遊移擺動的。由於各任總統的政治理念不同,特別是不同時期中美間的相互戰略需求差異很大,導致美國處理台海問題時,在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側重程度也有相當差異。而相關法律和文件的模糊性,又為總統的自由發揮提供了可能。

  美國在處理中美關係與台海事務時,主要依據兩類文件,一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二是《與台灣關係法》。多年來,美國官員隻要一提兩岸事務,必然同時重申這兩方麵文件。問題是,上述文件和法律隻是規定了基本原則,對於處理問題時的分寸把握,還是預留下了相當大的空間。比如,《與台灣關係法》對台灣受到武力攻擊時,美國是否出手協防未給予明確規定,隻說“總統和國會應依照憲法程式,決定美國應付任何這類危險的適當行動”。但什麽是“適當行動”,那就是各屆政府自由發揮的空間了。

  從曆史上看,除了小布什之外,曆任總統都對此持模糊態度。但2001年4月小布什上任不久就明確表態,如若中國武力實施統一,美國將“用一切手段保衛台灣”。小布什之所以這麽莽撞,固然與其粗魯霸道的政治作風有關,但最根本原因還在於,“9.11”事件前的美國綜合國力達到了顛峰狀態,中美間的相互戰略需求明顯失衡,彼少我多。結果,小布什政府台海政策的平衡點,明顯向台灣一方位移。實際上,小布什的台海政策也是置於其對華政策的整體框架下的,在中美關係由克林頓時期的“戰略夥伴關係”改為“戰略競爭關係”的背景下,小布什的台海政策不可能朝有利於中國大陸的方向擺動。

  不過,小布什第二任期就有明顯改變,再也沒提“防衛台灣”的話,轉而采取模糊態度。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美國經曆了“9.11”事件及兩場反恐戰爭後,元氣大傷,中美間的相互戰略需求有了明顯變化,彼增我減。

  因之,雖然美國的台海政策總是在大陸與台灣之間尋找平衡點,但由於美國對華戰略需求在不同時期各不相同,不同政府的平衡點選擇還是有明顯差異的。
 台海政策平衡點向中國大陸位移

  如果以此來看的話,奧巴馬及以後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走向,是非常容易預測的。可以肯定地說,隻要中國崛起的宏觀態勢不改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需求就會有增無減,台海政策也就將朝有利於中國大陸的方向位移。奧巴馬訪華期間,在台海問題上表現出的積極姿態,實際上是這一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事實上,不惟台海問題,在人權、人民幣匯率等所有重要涉華問題上,美國新政府都在放軟身段。此次訪華回國後,美國媒體紛紛批評奧巴馬在中國麵前挺不直腰杆,對中國讓步太多,也從反麵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奧巴馬又如何不想硬起來,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事事有求於中國的背景下,誰當總統都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對中國頤指氣使。這一點,從國務卿希拉裏的態度轉變中也可以得到旁證。2005年,希拉裏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來華出席世界婦女大會時,激烈地抨擊中國的人權記錄。如今四年過去了,這位“人權衛士”2009年2月又以國務卿的身份再度來華。然而,彼時的“人權情結”卻一去不複返,希拉裏這次來華對人權問題一語帶過,淡化到不能再淡的地步。其中的原因正如希拉裏自己所說,“人權無法改變現如今的全球經濟危機、環境危機以及安全危機。”顯然,在對華政策上,國家利益才是美國的首要考量點。

  在此情況下,美國台海政策的發展趨勢,有幾點是很明確的,一是其在大陸與台灣之間設置的平衡點,正朝著大陸這邊位移;二是這一動向源於中美相互戰略需求的此消彼長;三是在這種相互戰略需求出現顛覆性變化之前,美國的台海政策仍將延續過去的基本原則和框架,不會做根本性調整。
對台售武仍將困擾中美關係

  可以預測,鑒於中美實力的此長彼消,今後美國在涉台問題上將盡量避免刺激中國。政治上,諸如台灣領導人訪美、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之類的問題,美國將會進一步降低姿態;軍事上,由於兩岸的良好互動,更由於中國軍事現代水準的提高,美國卷入台海衝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雖然這一問題仍將潛伏於兩國關係的深處,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會成為緊迫問題。

  剩下來的就是對台售武了。鑒於《與台灣關係法》以及國會、民意、軍工集團的交互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對台售武並不會完全終止。這個問題仍將成為困擾中美關係的最突出問題。不過,即便是這個問題,對中美關係的衝擊力度也將減弱。

  奧巴馬上台後,在對台軍售問題上采取了克製態度。因為經濟危機需要中國幫助,同時也需要為訪華製造友好氣氛,奧巴馬政府一再延遲對台售武。在曆任美國總統中,上任近一年還未宣布對台軍售的,奧巴馬是第一個。當然,雙方心照不宣的是,對台軍售並不會就此告終。就在12月9日,多家西方權威媒體報導說,美國即將批準一項新的對台軍售案,包括柴電潛艇的設計工作和“黑鷹”直升機等。雖然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不願對此評論,但一般認為,美國售台武器“隻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輿論也注意到,美國此次售武有兩個特點,一是沒有台灣最想要的F—16係列戰機,二是擬售武器均為防禦性的。顯然,這份售武清單是折中調和的產物。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薑瑜12月10日表明了中方“堅決反對”的態度。但一般認為,鑒於此次售武的規模和性能,中國將不會做出過激反應,此事給中美關係造成的衝擊有限。可以預見,今後美國的對台售武還將沿用此模式。

  不過,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台灣擁有防禦性武器與進攻性武器的區別並不大,因為即便是最激進的“台獨”分子,也不敢以率先進攻大陸的方式實現“台獨”。大陸麵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來自台灣的軍事威脅,而是“台獨”分子的“以武保獨”。在此情況下,“防禦性武器”對於兩岸統一造成的後果,與進攻性武器並無本質區別。有鑒於此,中國對美國售台武器仍要保持足夠的壓力。
台灣問題“邊緣化”有積極意義

  多年來,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係中的最核心議題。白宮官員曾私下表達不解與不滿,認為中美高層隻要一接觸,中方必然會先提台灣問題。顯然,這是未能充分理解台灣問題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表現。不過,從近來的情況看,台灣問題在中美元首會談中的比重已明顯下降。這一點,在布什執政後期就已經有所體現,此次奧巴馬訪華時表現得更為明顯。這當然不意味著台灣問題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是美國已不敢輕易踩踏中方的“紅線”,雙方在此問題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由此出現中美元首會談“冷落”台灣話題的現象。當然,這是個具有積極意義的現象。

  這次奧巴馬訪華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似乎透露出奧巴馬在台灣問題上的個人態度。在上海與中國青年的對話會上,回答關於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時,奧巴馬的英文表述是這樣的:“we will continue to see great impr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rest of……”,從上下文來看,後麵接著的顯然應是“China”或“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即“我們將繼續看到台灣和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關係的改善。”但如此一來,就等於認為台灣是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與美國官方的正式口徑是不一致的,所以又立即改口說,“願意看到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改善。”這個插曲似乎表明,在潛意識,奧巴馬已經將台灣看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了。這是奧巴馬總統個人理念的原因,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那就隻有看今後美國台海政策的發展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