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整理師

(2016-12-19 14:22:52) 下一個

uoboo:整理術士的人生魔法 

 2016-12-19 桔子 借顏色的小人

在Luoboo之前,我尚不知道有「整理師」這門職業。他們學習、研究「整理術」,整理自己,也為他人整理。這些看似僅僅是讓東西擺放整齊的方法,卻驚人地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我以一個編輯兼“常年生活在亂糟糟房間者”的姿態,帶著好奇和一絲懷疑,深入對話了一位職業「整理師」。

 

 

▲整理術士Luoboo

(曉曉問:「術士」是一個級別嗎?是還有「整理法師」什麽的嗎?)

 

 

關於Luoboo

 

 

80後女生,6年經驗咖啡師、吧台師,20年經驗抽屜和櫃子整理愛好者。現為全職整理師。

 

01 什麽是整理術

 

「整理」本身,並沒有什麽太深的奧義: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把留下的東西分類整理好,並長久維持。

 

而把「整理」變成一種「術」,可想而知,是日本人的傑作。由於彈丸之地的空間局限,加上日本民族性中對精致作業的要求,他們發展出一整套對於整理與收納的思辨體係:在單純的“把這裏的物品移動到那裏,再把這裏的物品收納到那個架子上”之外,整理,不但要達到物質環境的整潔,從本質上,它還要求精神與抽象世界的整潔(我們姑且不討論這樣的整潔是否對每個人都是件好事),進而最終改變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自我的認知。

 

Luoboo所教授的整理方法,首先從分類開始。這並不像聽上去的那麽簡單,她喜歡舉一個例子:動畫片《Wall-E》裏,瓦力給垃圾分類,看到叉子就歸到叉子裏,看到勺子歸到勺子裏,但看到一把叉勺,它懵了。這種情況下,問題很可能出在類別設定上。

▲動畫片Wall-E中拿著叉勺愣住了的瓦力

 

而當你把自己所有的衣服,或者所有的廚房用具全部攤在地上的時候,你通常會為所擁有的物品數量之多感到震驚,這時候,提著小鞭子的Luoboo,就開始命令你丟東西了——準確地說,是挨個確認物品存在的必要性。

 

02 斷·舍·離

 

這裏,不可避免的,我們要聊到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斷舍離」。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在「入口」取舍物品;

,舍去多餘的東西,在「出口」清理堵塞;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通過反複實踐斷和舍來實現通暢的新陳代謝的狀態。

 

我們再來說一說Luoboo這個姑娘。

 

Luoboo的家,幹淨整潔的一小隻。我喝著她手衝的咖啡,打開她的衣櫃,驚了:除了掛起來的幾件外套,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的衣服加上配件,統共2隻抽屜裝完。我想了想自己,大概我的圍巾加起來也比這多。

▲Luoboo所有的衣服

▲風格也十分一致

 

Luoboo說,她小時候就很喜歡收拾,見不得亂,她的整理方式是,囤東西,碼整齊,囤東西,碼整齊……在2013年時,她讀到了近藤麻理會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是她後來從咖啡師、吧台師到整理師的一個轉捩點。

 

近藤教會了Luoboo扔東西,山下英子又把“扔”置入到一個更內心的層麵。

 

她認為,人們需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與物品、與信息、與社交的關係,簡化,取舍,是為自己省出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

 

正如Luoboo最喜歡說的:Less is more.

▲Luoboo小課堂:衣服要豎著放,取出的時候才不會整疊倒塌

 

Luoboo的2隻抽屜和若幹衣櫃,容納了她所有衣服,“再想買新衣服的話,放不下了,我就會想,我到底需要嗎?”她因此餞行著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但我問她:你還有物欲嗎?她洪亮的大嗓門道:“有啊!當然有物欲了!但我的眼光更刁了,要求更高了,我會買更好的東西。”

▲Luoboo溫馨的小書桌

▲牆上貼著一張list,是她所擁有的書;前幾本打了勾,表示已讀

 

她回答了我在一開始就問的問題:整理的意義到底是什麽?她說,它讓你更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麽,更了解內在的自己了。

 

我對這個回答點頭讚賞,但它真正的意義,我要在幾天之後才明白。

 

03 抽象世界的整理

 

一旦整理和斷舍離的思考方式進入你的生活,一切肯定不會止停留在物理空間。

 

Luoboo在不久前剛做過手機流量的“整理”。因為剛搬新家,還沒有網絡,頭一個月她用掉了300多元話費。她覺得沒必要增加套餐,於是開始厘清流量的使用,把蜂窩數據裏的大部分APP都關了,隻留下出門必備的個別,減省了很多。

 

“你覺得這是一種對自己的約束、管束嗎?”我問。

她想了想說:“不,它不是克製,是一種解放,我不需要去看它了,不要老抓著手機,我要看一下周圍的狀況,體會一下周圍的溫度。”

 

除此之外,時間管理、社交管理、生活習慣管理也都被一並執行下來。

 

04 整潔,不是一種病

 

Luoboo說,還好你沒有問我是不是“處女座”。我大笑,因為我確實提醒自己,不要問這個貼標簽式的粗魯問題。Luoboo被問了太多次類似問題,她說得很好:我不是處女座、潔癖或者強迫症。整潔,不是一種病。我也不是清潔阿姨,去幫你打掃衛生。我在教你一種生活方式。

 

在我們拍攝Luoboo家的那天,她剛剛辭去咖啡館的工作,成為一名專職的整理師。

▲Luoboo的小廚房

 

幫別人整理東西,去厘清別人的種種,那又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你需要進入他人的生活。在幫客人做整理之前,Luoboo總會問他們:你的理想型是什麽?你的生活習慣是什麽樣的?你和誰一起居住?最關鍵的是:你為什麽要整理?

 

此時,許多人雖然自稱“我亂是亂,但我的東西在哪我都知道”,但在適當的時機下,他們也會承認,自己渴望一個萬事整潔清爽的環境。

 

然後Luoboo又出金句了,她說:整理做好了,其實你就是個設計師了(設計師在旁邊大聲說“對!”)。不是平麵設計,它更像是環境設計師,把視覺上的東西分好類,擺得讓人舒服、動線設計合理,這涉及到對功能性的規劃,涉及到人、物品和空間的關係,她是這個意義上的設計師。

 

而Luoboo還會讓你明白,比整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整理之後長久保持,不至陷入整理-變亂的循環往複中。

 

我問:所以是怎麽長久保持呢?

Luoboo說,在整理的過程中你自然就會知道了。

 

 

為了弄清這一點,我訂購了羅布的服務,請她幫我的工作室的廚房進行一次徹底的整理。

 

05 Luoboo整理實錄

這是一個陽光大好的早晨。沒有整理過的廚房,看起來也還是挺整齊的。

Luoboo先是問了我們幾個問題,了解平時的使用習慣,然後在白板上重新規劃廚房功能區的分布,討論、並取得大家的一致同意。

Luoboo要求我們把所有廚具都拿出來放在地上。兩隻不鏽鋼桌下竟然藏了這麽多東西,我們有點傻眼。

每一隻鍋、每件廚具、每個瓶子,羅布都要問一遍:這是做什麽用的?你需要它嗎?確認的被留下來,有些遲疑的,先放在一邊。

 

但是。“把那麽多東西扔掉,也很浪費吧?”我問。

“不是扔掉。舍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轉賣、轉送、捐贈……她一下說出好幾種在廈門可實施的處理閑置的具體渠道。

 

我忽然意識到,一個整理師可能還需要了解服裝搭配、閑置處理、室內設計甚至風水等周邊知識,它們幾乎可以形成一個產業鏈了。

她戴上手套,把物品一樣樣擦拭幹淨,安放在規定區域。

為了更好地使用桌子下層的欄架置物,羅布用工作室閑置的硬紙板擋住空隙,並給紙板裹上一層塑料袋,透明膠整齊貼好,防止水油浸軟紙板。

所有的幹貨全部分裝在防水袋裏。

 

最後,整整花了5個小時,我們的廚房不可思議的煥然一新。

▲整理前似乎東西無處不在,整理後一切清爽整齊

▲洗手池邊的流理台變得十分有序

▲混亂的不鏽鋼桌下層變得邏輯清楚,整理箱上貼了標簽,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它們看上去不再隻是“堆放整齊”,而是有邏輯的整齊,料理區、烘焙區、包裝區清晰明了,每隻整理箱都貼上物品標簽。我們大約扔掉了4隻垃圾袋的東西,不算多,可是廚房看起來像是少掉了整整一半的物品。更厲害的是Luoboo,6年吧台師的經驗做底子,巧妙布局和規劃的本事在實操中一下就顯露出來了。

 

然後,在一種奇妙的興奮趨勢下,我們又趁熱改變了工作區空間布置,移動了書架、沙發和2隻書桌,工作室的空間一下大了許多!

 

而有了清晰的分類和合理的動線,如何保持變成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2個字:歸位

 
 

那之後的幾天,我開始決心要早起。

我改掉了每天睡到10點的習慣,調整了生物鍾,

利用早上的時間讀日語,

把荒廢了2周的日語學習又撿回來;

按照羅布分類和折疊的方法重新整理了衣櫃,

買回收納箱裝好;

整理書桌後,

打算把幾十本書捐給深圳山裏的一座圖書館。

我甚至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穿衣的風格和閱讀的係統性。

 

然後我坐在書桌前,忽然明白了Luoboo說的整理的意義:

“更好地認識自己。”

設計師和創作狂人或許認為自己需要在混亂的空間中尋找靈感,但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想那隻是懶惰者逃避整理的借口、和拒絕他人進入自己世界的借口。

 

如果對於創作者來說,閱讀需要邏輯、時間需要被合理分配、思維碎片需要被整理分類,人們才能更有效的思考和創作,那麽物理世界的一切,也應該擁有它們布局的邏輯,而冗餘更應該被及時清理。

 

啊,謝謝Luobo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