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雨張傘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正文

【砍山聊天】窮養男,富養女

(2009-12-31 19:55:13) 下一個

While we try to teach our children all about life, our children teach us what life is all about——Angela Schwindt.

    看過電視連續劇《蝸居》的觀眾,很可能還記得劇中海藻、海萍的媽媽說的一段台詞:“俗話說,‘男孩兒要窮養,女孩兒要富養’,不是沒道理的。現在想來,我這一輩子吃虧就吃虧在沒錢,沒為你們姐妹倆提供好點的生活。但凡你們小時候經曆過富裕,都不會為眼前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

        海藻媽媽是個退休了的小學教師,這話從她嘴裏說出來倒也大致符合她的身份特征:有修養,懂做人的道理。但是,海藻媽媽的話在我看來還有些不夠透徹,比方說,“富養”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富養”。

       “窮養男,富養女”是一句古訓,這跟“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可以互相印證。除了有性別歧視的嫌疑之外,大致可以這麽理解:男孩子從小要吃些苦,在苦難中方能勵誌,在苦難中磨練才能成才,將來才有可能成為家庭中甚至於國家的棟梁,也即孟子所謂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至於女孩子,長大了是要嫁人的,所以要廣見博聞,要有見識有情趣,要學會琴棋書畫吹拉彈唱,這樣子養大的女孩子斷不會被一點物質上的“小恩小惠所迷惑”(海藻媽媽語)。

      可是,事情往往都是說易行難。如果“窮養男,富養女”聽起來有些道理,那實際操作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麽簡單了。撇開“窮”與“富”是相對而言這一條不說,再加上窮人家的男孩子“窮養”和富人家的女孩“富養”可能相對容易做到些,這個也不去說它,剩下來,光是富人家的男孩“窮養”和窮人家的女孩“富養”可就大成問題。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國內拍的獲獎電視片,其中有一檔是講孩子互換父母,把一個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跟一個貧困農村家庭的孩子互換一個星期,結果那個生活在城市,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有自己的企業,家裏有私車,從小沉迷於電子遊戲,後來幹脆退學的男孩,在經曆了一個星期農村生活的“磨難”之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重新回到了學校,看樣子還準備將來有一番大的作為!托電視劇攝製組的福,這個長在城市富裕家庭的男孩子得到了一次特殊的“窮養”的機會,一般孩子都還是跟著父母,父母窮則窮養,父母富則富養。

    上麵說富家孩子到鄉下“窮養”了一個星期,接著說一個窮家女孩沒有“富養”的故事。琳·巴貝爾 (Lynn Barber)是英國一對新移民夫婦的獨養女兒,就像許多新移民一樣,琳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兒一切都是最優秀的,他們給女兒設置了很高的目標,每一門功課都要優秀,將來要考取獎學金,要進最好的大學——牛津大學,而琳也在按預定的計劃前進,眼看著離目標越來越近。就在這個時候,就在琳從16歲向17歲邁進的時候,她的生活出現了重大的轉機。那是演戲排練結束之後琳在等車,一輛看起來豪華的轎車停在了麵前,一個年近30嘴裏叼著雪茄的男子從車裏探過頭來問她要不要搭一段順風車。自然,琳的父母,琳的老師都告誡過她別搭陌生人的車,可是琳覺得那個男人並不像是“陌生人”,所以就跳進了他的車,之後也就有了戲劇正式開演那天那個令人羨慕的送給琳的花籃!琳的父親是個嚴厲的人,以往有男孩子要帶琳出去,琳的爸爸會問他們在O一級的考試上得了什麽分數,在上什麽樣的A級別的課,準備申請什麽的大學,甚至於還要考他們的IQ。可是這一回,琳的爸爸似乎對眼前這個穿開司米羊毛衫和麂皮鞋,開Bristol豪華車,名字叫西蒙的男人印象甚佳,隻是簡單的問了一下他們是在哪兒認識的,這就完了,這大大出乎琳的意外。從此,西蒙時不時地出現在琳的家裏,有時給琳的媽媽送一束鮮花,有時送琳的爸爸一瓶好酒,有時陪二位大人聊天,有時帶琳出去。琳過上了她忙碌的兩麵生活:在學校她是好學生,周末或假期跟著這個西蒙進出於高檔餐廳,影劇院,甚至於去巴黎,羅馬……,終於有一天,西蒙向琳提出要娶她,琳的父母聽了甚至表示讚同,上牛津大學的理想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嫁個“好丈夫”的念頭所擊敗,而這個時候,他們對於西蒙這個自稱是在社會大學畢業的猶太人究竟是幹什麽的,有沒有結婚都還沒有弄清楚呢。好在有一天琳趁著西蒙停車去辦他的“生意”時打開了車裏的手套箱(Glove Box),發現了一批別人寫給西蒙的信,琳隨後自己一個人按著信封上的地址找去,不但發現西蒙已經結婚,而且還有孩子,更可怕的是,西蒙原來是倫敦房地產界的一大江湖騙子。琳最後還是如願上了牛津大學,並且在事業上也取得了成功。琳把自己這段不堪的經曆寫成了書,這就是自傳《An Education》的由來,現在依此為藍本的同名電影也正在影院播放。琳· 巴貝爾自揭老底,就是希望別人的父母不要再走自己的父母走過的路,要給他們打預防針——如果用海藻媽媽的話講,那就是“女兒要富養”。不過,這裏的 “富”,在琳的眼裏,倒不是“沒錢”的反麵,而是指精神上的“富”了,要在精神上為孩子作好人生路上的準備,千萬不要一時被別人表麵物質生活上的一點“小恩小惠所迷惑”。說到底,精神上的“富養”才是根本,不管男孩女孩都需要自己的父母給予這種“富養”。若是為人父母的,自己一關先過不了,就像琳的父母,那麽,“富養”永遠隻會是一種空想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