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淞滬戰役的最後一仗:八百壯士血戰四行倉庫

(2012-08-15 19:29:19) 下一個

淞滬戰役的最後一仗:八百壯士血戰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



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保衛戰自四行倉庫房頂就戰鬥位置的中國守軍 



謝晉元團長(中坐者)與堅守四行倉庫的第一營四位連長



四行倉庫保衛戰女童子軍楊惠敏與中國國旗



四行倉庫保衛戰一幅由中華民國政府委托繪畫四行倉庫戰時的油畫



四行倉庫保衛戰上海市民觀看四行倉庫上的中國國旗



女童子軍楊慧敏 


在四行倉庫戰鬥進行得最激烈的28日午夜,女童子軍楊慧敏把一麵國旗裹在身上,冒著生命危險,衝過火線,遊過蘇州河,把國旗獻給八百壯士,其無畏壯舉震撼中國。當楊小姐獻上浸透了汗水的國旗時,許多壯士激動得熱淚盈眶,謝晉元激動地說:“勇敢的同誌,你給我們送來的不僅是一麵崇高的國旗,而是我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



謝晉元,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蕉嶺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2月,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 



上海申報對戰事報道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四行倉庫隻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就將整個戰鬥展現在了西方世界麵前。這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但並沒有如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 


背景 


從1937年7月7日開始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借口進行全麵侵華。當日軍在中國北方橫行的同時又於8月13日發動了對上海的進攻。盡管麵對著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及缺乏空中及重炮支援等困難,國民革命軍仍固守著幾近成廢墟的上海。但日軍並沒有攻擊位於上5耐夤?飩璧兀?礱嬪先雜肫淥??冶3鍾押? 關係,盡管事實上與其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四年後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軍才占領上海的外國租借區。 


到1937年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的抵抗日漸艱難。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讓精銳的第八十八師單獨留守。這樣做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並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此時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顧祝同本人出於個人感情並不願意讓第八十八師留守,因為他曾是第二師(第八十八師整編前的番號)的指揮官。顧打電話向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傳達命令,而孫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之後孫又將自己的參謀長張柏亭派到離前線20公裏的顧祝同的司令部反複協商。 


無論是顧祝同、孫元良還是張柏亭都不會違抗蔣介石的命令,但孫經張向顧建議,既然是出於政治的目的,那麽留守閘北的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同時,守多數據點是守,守一二個據點也是守。顧祝同最後同意第八十八師留出一團兵力,留守地點則自行處置。張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師師部四行倉庫後,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作為固守據點,但覺得一團兵力仍然過多,在最後撤離之前,又決定隻留一個加強營就夠了。於是就以第524團第1營為基幹,配屬必要的特種部隊,組成了一個四百多人的加強營。由中校團附謝晉元、少校團附上官誌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


10月26日晚10點駐紮與上海北站的第524團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於四行倉庫的師部。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麵對這條要求其撤出已堅守兩個多月的陣地的命令一開始難以接受,[4]但在得知孫元良是讓第一營防守四行倉庫後便同意撤退。


四行倉庫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築,在新垃圾橋(上海方言讀:Lèsè Qiáo,今西藏北路橋)西北沿。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建於1931年,占地0.3公頃,建築麵積2萬平方米,屋寬64 米,深54米,高25米,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


戰鬥序列及裝備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 第524團, 團長,陸軍中校 謝晉元;團附,陸軍少校上官誌標 


一營,第524團 - 營長,陸軍少校 楊瑞符 ;一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陶杏春;二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鄧英 ;三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石美豪(負傷), 連長,陸軍上尉 唐棣 ;機槍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雷雄


第一營作為一支加強營最初有接近800人,但經整個淞滬會戰的消耗到該次戰鬥前包括軍官隻有423人(另一說453人)。而在部隊從北站轉移到四行倉庫的過程中人數又降為414人。經過兩個月的艱苦戰鬥損失了大量原經過德式訓練的士兵,通過五次兵員補充此時的士兵大多為原周圍省份的駐軍。[5]他們大多來自湖北駐軍第五團第一營。湖北方麵不願意將他們原用於同共產黨作戰的訓練的最好的軍隊送到上海。因此被送到上海的都是些在7月7日戰爭爆發後招募的尚未完成訓練的新兵。為迷惑日軍中國軍隊當時在其正式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防守四行倉庫。 


該團每人裝備一支中國仿造Gewehr 88或Gewehr 98式步槍300發8毫米毛瑟子彈,兩箱手榴彈,一頂德製M1935式頭盔,一副防毒麵具及食物袋。守軍共裝備有27挺輕機槍,大部分為ZB26式輕機槍(布倫式輕機槍),接近每班一挺。4挺24式水冷馬克沁機槍以及一個迫擊炮排。 


戰鬥經過 


10月27日.當晚各連分批穿過前線,楊瑞符命令一連去四行倉庫自己帶領二連前進。而三連、機槍連和一連第三排的士兵無法聯絡。直到第二日上午9時他們才到達四行倉庫,他們是在隨大部隊撤退途中得到有關一營留守四行倉庫的消息的。之後他們的這種誌願參加“自殺行動”的精神被蔣介石稱為英勇行為的典範。


早上有關中國軍隊仍在四行倉庫保衛閘北的消息在上海傳開。這引起了女童軍楊惠敏的關注,而她將在整個保衛戰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淩晨4點左右她聽到槍聲便沿蘇州河行走,他發現英國士兵向倉庫丟了一袋香菸,她問新垃圾橋頭的英國士兵對岸發生了什麽,英軍回答四行倉庫中有中國守軍。於是她要求附上她自己的紙條,不久後倉庫傳回紙條,說明他們需要彈藥與食物。楊惠敏向上海商會求助,不過對方並不相信。 


自四行倉庫房頂就戰鬥位置的中國守軍謝晉元將一連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倉庫右翼,三連在左翼交通銀行大樓對麵,二連在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機槍連除以兩挺布置在樓頂擔任防空其餘分配一、三兩連完成全營火力網的編成。蘇州河北路有原為防禦租借內歐美軍隊的防禦工事,但工事的槍眼是向現在中國守軍方向開的。為了防止日軍利用,中國守軍便在其中埋下炸藥,後日軍進入其中,中國守軍引爆炸藥而對日軍造成傷亡。 


守軍用倉庫內的沙袋、裝玉米、大豆和其他貨物的麻袋構築工事。並將樓內電燈全部破壞以便隱蔽,焚燒四行倉庫周圍房屋。


上午7時日軍第三師團開至上海北站,到午後1時開至四行倉庫附近。約十名日軍接近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被擊斃。午後2點由排長尹求成帶領的一隊中國偵察兵與約50名日軍交火。之後不久一個連的日軍從西側發動進攻,三連連長石美豪麵部中彈但繼續指揮戰鬥直到腿部再次中彈。大約七十名日軍進入倉庫西南牆根中國軍隊火力死角,中國守軍便爬上樓頂向其投擲迫擊炮彈及手榴彈,炸死日軍七名傷二三十名。在第一波攻擊失敗後日軍向儲有燃料及木材的倉庫西區放火。下午5時大火被撲滅。同時日軍在閘北進行搶掠縱火。 


晚9時營長楊瑞符判斷當日日軍不會再發動進攻,便下令做飯並加固防禦工事。當天有兩名守軍陣亡,四人受傷。 


10月28日.英軍軍官在觀看四行倉庫的戰鬥中國守軍連夜搶築工事,沒有人睡覺。早上謝晉元用從楊惠敏處得到的上海商會的電話號碼與上海商會聯係。


四行倉庫的位置及建築結構對守軍相當有利。四行倉庫臨近公共租界,日軍不敢用海軍炮火攻擊。他們怕炮彈落入公共租界內,因為日本此時尚不願意同歐美開戰。日軍也不敢像在上海其他地方那樣使用芥子毒氣,因為這將暴露在全世界麵前。


早7時一架日軍轟炸機在倉庫上方盤旋,但因為害怕誤中公共租界並未投彈。在遭到守軍防空火力攻擊後日軍轟炸機離去。 


上午8時營長楊瑞符召集全營官長及班長講話鼓舞士氣。10時謝晉元與楊瑞符共同視察工事並觀察日軍動向。當他們在樓頂上時謝晉元發現一隊日軍沿蘇州河北路移動,據楊瑞符回憶大約在一千米外。謝晉元拿起一支槍向其射擊,當場擊斃日軍憲兵一名。


下午3時開始下雨,四行倉庫周圍的火逐漸熄滅。日軍在西側發動另一次主攻,他們占領了交通銀行大樓,並在四行倉庫北麵部署加農炮進行攻擊。加農炮對四行倉庫厚重的牆壁無法造成致命傷害,而在交通銀行大樓內的日軍又很容易被占領製高點的中國守軍壓製住。兩小時後日軍放棄進攻,但得以切斷四行倉庫的供電及供水。 


當日由一連上官誌標連長、營部軍官湯聘梓和機槍連楊排長帶領的一小隊中國士兵加入了戰鬥。 


這期間上海商會得到了中國守軍仍在閘北的消息後相當激動,這個消息很快通過電台傳遍全城。人們在雨中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助威。上海市民向守軍捐獻了十多卡車給養。卡車於夜間抵達四行倉庫附近,守軍用沙袋築牆到卡車旁,將給養拖至倉庫。搬運給養用了四個小時,在此期間三名守軍陣亡。守軍收到了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來自市民的慰問信。一隊記者也來到了四行倉庫,但由於謝晉元與楊瑞符因事繁忙,由機槍連雷連長代為接見。 


楊惠敏與謝晉元通過上海商會向美軍要求送十名重傷員離開戰場。美軍同意了此項要求,因此傷員趁夜幕掩護被抬離戰場。 


同晚上海商會決定向守軍送一麵中國國旗。中國整編部隊當時沒有攜帶國旗和軍旗,當楊惠敏將國旗送入四行倉庫時由最高指揮官謝晉元親自接旗。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但為了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524團的名冊偽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單。另據楊瑞符回憶,之前送出就醫的傷員也被告知,若外界問起倉庫中有多少守軍時要回答有800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上海市民觀看四行倉庫上的中國國旗 


10月29日.29日早,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一麵中華民國國旗。由於楊慧敏隻帶來了國旗但倉庫內沒有旗杆,因此守軍用竹子和草繩臨時製作了旗杆。守軍中隻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升旗儀式。而蘇州河對岸聚集的群眾據說超過三萬人,[9]他們歡呼“中華民國萬歲!”(另說為“中華民族萬歲!”,可能為中共當局避諱“中華民國”所致。)。日軍氣急敗壞開始對中國國旗發動空襲。由於密集的防空炮火同時顧忌誤傷公共租界,日軍飛機沒能摧毀中國國旗就撤退了。經過兩天的戰鬥四行倉庫外的防禦工事和倉庫本身都遭到了破壞。


中午日軍發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攻擊。加農炮和輕裝坦克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迫使中國守軍第三連從倉庫外的工事中撤回倉庫內。四行倉庫西側本來沒什麽窗戶(這可以從上麵的照片看出),而日軍的炮擊卻給守軍打開了許多射擊孔。一隊日軍試圖通過梯子爬入倉庫二樓,謝晉元當時恰好在二樓窗戶前。他一手奪過第一個上來的日本兵的槍,另一隻手將其推下,之後向第二名日軍射擊,最後推倒了梯子。一名在戰鬥中負傷的士兵將自己綁上手榴彈跳下倉庫,炸死了自己和約二十名日軍。戰鬥一直持續到天黑,此時日軍的進攻都有裝甲車和加農炮的掩護。最終日軍再次失敗後開始用挖掘機向四行倉庫挖隧道。河對岸的市民用大字報通知守軍日軍的行動。一人甚至在發現日軍準備再一次發動進攻後打電話通知四行倉庫內的守軍。 


10月30日至11月1日.30日早7時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本次進攻隻有少數步兵參加,大部分時間日軍用加農炮進行攻擊。因為四行倉庫建築堅固又有充足的沙袋和修理材料,在日軍試圖摧毀倉庫的同時,守軍時刻對倉庫進行修複。據楊瑞符回憶加農炮炮火相當密集,平均每秒都有炮彈落下。傍晚時日軍用數盞探照燈照亮四行倉庫以便於其炮擊。30日的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守軍摧毀了日軍數輛裝甲車。 w


上海租界中的外籍人士不願意戰鬥地點與他們如此接近。麵對日本的壓力他們同意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對於蔣介石來說戰鬥已經勝利,絕大部分中國軍隊已經撤離並重新部署到了新的位置,而戰鬥本身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所以他下令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上海警備司令楊虎被安排與英軍將軍斯馬萊特會麵,會議決定第524團撤至公共租界,並和正在上海西部戰鬥的第八十八師匯合。日軍指揮官鬆井石根也表示同意並保證允許中國守軍撤退,但事後很快就反悔了。謝晉元希望能夠繼續留守四行倉庫直到戰鬥至最後一人。張柏亭最終勸說其同意撤退。 


午夜,11月1日,謝晉元帶領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約十人在撤退中被日軍機槍打傷。 到淩晨2時所有守軍均完成撤退。



後續 


部隊撤退後隨即宣布與第八十八師匯合,但馬上被租界內的英軍沒收武器並限製自由。這是因為日軍威脅如果讓他們離開就要入侵租界。他們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區的膠州路進行隔離。 


蔣介石提升了所有參加保衛戰的軍人的軍銜(各晉一級),並授予謝晉元與楊瑞符青天白日勳章。 


在他們被軟禁期間,上海市民經常探訪他們並進行文娛表演。軍官為士兵開設了多種課程如,外語、數學,甚至還有基督教神學。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者陳望道 也經常到營地探望。士兵繼續每日進行軍事訓練並保持高昂的鬥誌。他們抵住外界的壓力堅持升國旗、唱國歌,直到被白俄雇傭兵以武力強製禁止。 


攝於四行倉庫戰鬥結束後,注意到中國國旗仍在飄揚。淞滬會戰中方雖然失敗並損失了國民革命軍近三分之一的精銳部隊,但它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並向外界傳達了中國積極抗戰的決心。媒體用“八百壯士”來稱呼這414名守軍,同時創作了“八百壯士歌”以激勵軍民抵抗日本侵略。但蔣介石所期盼的外國援助卻毫無進展,歐洲各國除了對日本提出譴責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隻有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歐洲部分爆發前援助過中國,而德國迫於日本壓力於1938年結束了對華援助。 


守軍在“孤軍營”中被羈押了三年多。後來日本方麵聲稱允許釋放這些士兵,但條件是解除武裝並以難民的身份離開上海。謝晉元拒絕了這些條件,並於其後多次拒絕了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及汪精衛政權(1940年-1945年)的勸降。為此謝晉元於1941年4月24日淩晨5點被已由汪偽政權收買的郝鼎誠等四名士兵刺殺身亡。共有超過1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而三天內擁進孤軍軍營瞻仰其遺體的共達二十五萬人次。謝晉元死後被追贈少將軍銜。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軍占領了上海公共租界,並俘獲了這些士兵。他們分別被遣送至杭州、孝陵衛及光華門(南京)做苦役,還有一部分留在南京老虎橋監獄拘押。部分被送至孝陵衛及光華門的士兵於1942年11月逃脫,其中一部分又在重慶重新歸隊,另一部分就近參加遊擊隊。另外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新幾內亞作苦工。1945年,他們看到日軍垂頭喪氣,整天酗酒,才知道日本戰敗,反過來把日軍抓起來當了俘虜。 


戰後約一百名該營戰士回到上海在四行倉庫搭棚為謝晉元守靈。國共內戰爆發後他們大多不願再戰而複員。之後他們中的一些包括女童子軍楊惠敏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那些留在中國大陸的士兵因為是國民黨士兵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不公正待遇。 


影響 


 



謝晉元的遺體被埋葬在其孤軍營宿舍門前的小花園內。1947年上海市政府將上海北火車站到四行倉庫的那條路改名為晉元路,將與孤軍營一牆之隔的膠州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並將附近一所中學改名為晉元中學。 


雖然謝晉元從未參加過國民政府剿共的軍事行動,但他的墓地仍然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破壞。1983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1986年謝晉元的家鄉廣東蕉嶺為其樹立紀念碑,將其母校改名為“晉元中學 ”。 


四行倉庫經過改建後現今仍然存在,部分空間被改為紀念館用來紀念四行倉庫保衛戰。展覽廳開放時間是每周五的下午1:30-4:00。其大部分仍被用作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甚至在三樓還有一家保齡球館。 


1938年八百壯士的事跡被拍成同名黑白電影,1976年又於台灣拍攝了彩色同名電影(由林青霞扮演女童軍楊慧敏)。 


2005年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國電信發行了一套主題電話卡,其中一張為四行倉庫。 


由楊慧敏送入四行倉庫的那麵旗現存於台北市國軍曆史博物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