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老子道德經解釋(第一課 道)

(2010-01-07 18:20:03) 下一個

第一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可道, 非常道,道,可以叫道,也可以不叫道。為什麽呢?因為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比,沒有一個詞能夠準的定義它。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叫“道”這個名,也可以不叫這個名。不叫“道”這個名叫什麽呢?這在第六十三課講了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道”這個名字是老君李聃取的。他接著說,“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也就是說,“道”也可以叫“大”,大得很,無比大,沒有東西比它大;也可以叫“逝”,叫“遠”,叫“返”,都可以叫;也可以叫“樸”,叫其他任何名字都可以。

那麽,“道”象什麽樣子呢?第六十三課開始就講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什麽東西?是物質混合而成的。第六十五課也講,“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就講得更明白了。“道”這個東西,“唯恍唯惚”,一恍一惚的。這又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再說玄妙一點兒,“唯恍唯惚”是什麽樣子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忽然一恍,看到一個人象,你練功中可以看到人象,這個人象是道的表現形式。人象,有長得好的,穿古裝打扮的;也有凶神惡煞的,有正有邪,這也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恍惚惚,看到了一些東西,一些景象。這又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這講的不是又深入一些了嗎?大家說我還是不懂,那第六十七課不是講了嗎?“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就是上麵白不白,下麵黑不黑。這個東西怎麽樣呢?“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就叫做無形狀的形狀,沒有東西的形象。下麵接著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是什麽東西呢?“執古之道”嘛,這就是原始大道的形狀。如果說還不具體,第三十四課不是也講了嗎?“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天之道”象什麽樣子,好象張開的弓這樣旋一圈。第七十課也講得很清楚,“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象車輪一樣,這還不是講大道的形象嘛。《道德經》可以說把道講得淋漓盡致了。這要靠我們自己去理解。

怎樣理解呢?單從文字上是沒法理解的。你隻有通過修煉去理解。通過修煉,你自己感受到了,進入那個狀態了,你就理解了。一練功,就看到一個人在前麵,看到山山水水在前麵,你就容易理解了。所以,要靠你自已修煉去理解。不修煉想理解道,那很難。上麵就是講道,道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那個名字也可以。說來說去,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就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形狀,沒有東西的形象。

道的形象隨時隨地在變化,但有個瞬間的形象。這個瞬間是這個形象,過一個時間又不一樣了,下一個瞬時又變化了。這要自身修煉到那個層次看到大道的樣子你才會明白。所以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那個名字也可以。實際上有沒有名字呢?“無名”嘛!“無名”就是道,就是道的名字,道也可以叫“無名”。所以,接下來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天地怎麽產生的?是由無名的道產生的。道怎麽產生天地呢?就是李耽首先演煉太極圖,演煉太極圖首先演煉出銀河係,也就是演煉出十萬個天(恒星)、一個銀河係。演煉十萬個天,就是太極陽魚眼睛這個通道裏輸出的陽粒子最集中的那一點,這就是恒星嘛!當然,還有散漫出來的。散漫出來的這些陽粒子中間摻雜一些陰粒子,同時染上色素,這樣天就出來了。這就是形成天的過程。無名的“道”就是這樣產生天的。

地是怎樣產生的呢?根據現在接受的信息,就是李聃演煉八卦演煉出來的。演煉恒星係就演煉出星球體。星球體的來源就是太極陰魚眼睛這個通道裏輸送出來的陰粒子向聚陰點集中形成的。如太陽係的九大行星要布置九個聚陰點。然後,陰粒子就往聚陰點送,集中起來就形成星球體。那散漫出來的陰粒子,包圍在這個星球體周圍,再加上一些陽粒子摻雜在裏麵,就形成了保護層。這對於地球來說就是大氣層,大氣層就是地球的保護層。所以,“無名,天地之始”,無名的“道”就這樣產生了天和地。

“有名,萬物之母”,有固定名稱後由此()而產生萬物。有固定名稱後,如地球,名稱固定了,在地球上就產生人;人有了,萬物就生長了。萬物的母是誰呢?就是地球,地球為這個萬事萬物之母。“有名,萬物之母”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地球,這些東西就不存在。

人和萬物,有生就有死。為什麽呢?自生自滅。這本來是不符合道的。怎麽才符合道呢?必須修道。修道怎麽修呢?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嘛!你修道的時候要“常無欲”,就是沒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靜。守靜的結果怎樣?以觀其妙”,方能觀察其中的奧妙。其中的奧妙其實指的就是道的奧妙。有時看到景物、人啦,其他東西等道的形象,這就是奧妙。你修就看得到這些道的奧妙。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要無私無欲,一守靜就能看到。“常有欲”,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靜。“以觀其繳”,就什麽也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是有限的,看到一點兒表麵現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此兩者”,一個是“常無欲,以觀其妙”;一個是“常有欲,以觀其繳”。為什麽叫“同出”,就是兩者都是在修道,坐在這裏練功。但是,練功各人的情況不一樣,一個沒有私心欲望能守靜,一個有私心欲望不能守靜。同樣在修道結果不一樣,這就叫“同出而異名”,兩者同是為了修道,而結果各不相同。

同謂之‘玄’”,兩者都在叫“玄”,就是有欲望的、沒有欲望的都在叫“玄”。有的看到表麵的在叫“玄”,有的把病練好了也在叫“玄”,這是表麵的。看到了道的核心、道的奧妙,那個“玄”和你的這個“玄”不一樣,含義不一樣。

玄之又玄”,玄!!!就能玄入道門。經過通道進人道門。我們授功接通道就是接這個通道,就是接信息。信息通道對於我們肉體來講,不能在裏麵“玄”,對於我們原神來講,就是它上升的通道。我們原神在通道是左上旋這樣玄上去的。

道門有無窮多個,每個道門連接一條通道,所以,通道也是無窮多條。但是,每一個人根據你的本性,隻能進你的那一條,其他的都不能進。進了通道就是左上旋,這就是在通道運行。通道的終點在哪裏?“眾妙之門”,奧妙之門多得很,隻要苦煉就能進。這個道不是修不上去的,不是進不了的,進得了的,進去了的大有人在。我們隻要苦修,通道一定走得完,一定能達到終點。問題就看你走不走,能不能堅持走到底。你隻要堅持走,都能達到目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