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道德經智譯 (第九課 絕 學)

(2010-03-07 17:20:20) 下一個

第九課   絕學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澤兮其若海,廢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九課講的絕學。絕學是不是不學習呢?不是這麽回事,絕學是絕什麽學呢?就是絕學壞。對人來說,不能學壞,要學好人,不能學壞人,不要學壞了。對天來說,絕天災。對地來說,絕地災。對人來說,就是絕學壞,不學壞。人爭鬥最厲害的結果就是人禍,人禍多得很,比如破壞自然,人與人戰爭,這不是人禍嘛,就要絕這一些。對天地來說,就要絕災。但是絕不絕得了呢?這是絕不了的。你要希望大家學好,不學那害人知識,但是偏有人學,有些就是違反自然,破壞自然,自然要遭到懲罰,所以自然的天地災也不能絕。不能絕完怎麽辦呢?那你要救災,這一課絕學就要講這個問題。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絕學無憂,
不學習就沒有憂愁。有些學生聽了,可高興了,那不學習就沒有憂愁,幾好呢?道德經就說的嘛,絕學無憂,不學習就沒有憂愁,那我還學什麽呢?學生就找到借口,好玩了。那就是錯誤理解,絕對不是這麽回事。道德經說的絕學無憂,是指不學習害人知識。你不學害人知識,不去害人,你還有什麽憂愁呢?哪裏是叫你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呢?不是這麽回事嘛。比如第十課就講了的,為學者日益,做學問的人,科學知識應日益增長。怎麽會不學知識呢?不是那麽回事,所以千萬不要理解錯了。為什麽不學習害人知識,就沒有憂愁呢?因為不學習害人的知識,你就不去害人了。不去害人,那你還有什麽憂愁呢?比方你不學習那些偷偷摸摸的知識,不去偷人家的錢包,不去偷人家的東西,你就不擔心被人家抓住了,這樣你就沒有什麽憂愁了。你不學習那些殺人放火的知識,打架鬥毆的知識,不學習它,也就不幹這些壞事、惡事和違法亂紀的事情了。不幹這些,你有什麽憂愁呢?你當然就沒有憂愁了。


   但是要做到不學習害人知識,也很難的。唯之與阿,唯一的是與道相伴,你才做得到。你要修道修德,才做得到不去學習那些害人的知識。這就是說,你如果按人道,不學習那些害人的知識,你還做不到。你不去害人,不去整人家,自己還不能生存。必須要修道修德,才能做得到不去學那些害人的知識。為什麽呢?因為修道修德就是要幫助別人,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就是要不貪圖名利,不貪圖享受,我們修道修德就是這樣。更不能去追求過那高標準的生活。追求過高標準生活,做不到你就去偷,去搶。不去過那個花天酒地的生活,修道修德,道德水平提高了,為人處事的能力增強了,你就不會去學習那些害人的知識了,更不會去幹那些害人的事情。即使生活有些困難,你也會勤勤懇懇地去工作,憑自己的勞動賺來的錢維持自己的生活。錢多一點,稍為生活過好一點,如果收入少一點,那過儉樸一點的生活嘛,所以對生活不會產生奢望,不會去追求那高標準。這樣,你才真的沒有憂愁了。要做到這些,你必須還要修道修德才行,不修道修德就做不到這一點。


   相去幾何
,那兩者相差幾多呢?一個去學害人知識,去害人,整人家。一個不學那害人知識,去修道修德,當好人,做善事。你說,這兩者相差幾多呢?那相差得非常遠的。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美之與惡,這兩個很明顯,你不學那害人的知識,不去害人,那就是善人。一個是學害人知識,專門去整人家害人家,惡人。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你不學害人的知識,修道修德,說話善,處事善,那不是善人了嘛。你學那害人的知識,專門去害人,做害人的事,比如殺人放火,那就是惡人,這不很明確了嘛。美之與惡,美就是指的善人,惡就是惡人。相去何若?這兩者差別又如何呢?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嘛,所謂天壤之別,那差別很遠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就是大家要學好的,但是有的就學壞的,人之所畏,就是人人都畏懼的事,是什麽事呢?人人都畏懼的是什麽呢?天災、人禍嘛。天災,你像山崩地裂,地震,地陷,洪災。你望天晴嘛,它就晴到一點雨都不下,那麽赤地千裏,把什麽都幹死了,那是天災、旱災。你如果想它下雨,它就老下個不停,到處汪洋一片,什麽都給你淹死了,這不害怕嘛。所以人之所畏,人人都害怕的事情,那是天災。人禍呢?也是很可畏的,破壞自然呐,消滅其它的物種啊,那都是人禍。但是最典型的人禍是什麽?就是打仗嘛。打仗殺人,你殺我,我也殺你,殺得個血流成河,這些都是害怕的,人人都害怕嘛。所以不可不畏,就是一定要避免其發生,就是要絕災嘛,一定要避免它發生。如果一旦發生了,怎麽樣呢?你要避免戰爭發生,有問題,進行談判嘛,一次談不成,多談幾次嘛,慢慢談,何必要動武呢?有事情總可以談判好的嘛。隻要有耐心慢慢談,那些人禍可以談好的。天災,有些也可以避免的,或者是減輕的,不是不可以。比如自然環境,人類破壞得太厲害了。好多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失衡了,失去平衡了,那不該你吃苦頭了嘛。如果我們愛護環境、美化環境,搞好綠化,大力植樹造林,慢慢不是改善了生態了嘛。不去破壞生物鏈,保持生態平衡,這都做得到,有好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不做。做到了,就可以避免天災人禍的發生,不是不可以避免的,可以。但是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拚命去破壞。一旦發生了,怎麽樣啊?

天災人禍一旦發生了,怎麽樣啊?要盡量避免,到了不可避免,一旦發生了,就是荒兮其未央哉,荒涼的景象沒有殃及的人很少。如果天災人禍一旦發生了,沒有殃及的人,那就很少。比如打仗,這是個戰區,那麽你這個戰區的人都要倒黴。打完仗了,一片荒涼,沒有殃及的人很少,要遭殃。比如地震來了,在震區範圍之內,萬事萬物都要倒黴。當然也有活下來的,再大的災害,總有活下來的人。死的人不少,沒有倒黴的人很少。比如大水淹沒的地方,遭殃的人少嗎?不少。

那些沒有遭殃的人怎麽樣呢?活下來的人怎麽樣呢?眾人熙熙,雖然人們來來往往,他活下來了,他還要為生活去勞碌,去奔波。不管什麽災害,總有活下來的,活下來的要生活,他必須來來往往的,為生活去奔波。這些活下來的人心情怎麽樣呢?如享太牢,他們的心情實際象坐大牢一樣的痛苦,因為他們的心情非常沉痛。為什麽呢?比如一家人受災,剩下了一個,或者兩個人,什麽東西都沒有了,其他的都死了,或者燒光了,或者大水衝光了,淹沒了。人是活下來兩個,但是什麽都沒有了,心裏非常痛苦,心裏好像坐大牢一樣的痛苦。坐大牢坐著還有吃的,但是大災死傷還多一些。如春登台,如象春天登上高台那樣孤獨。本來春天景色如畫,春意濃濃的,最好是跟春色融在一起。可是你登上那個高高的台子上,就感到非常孤獨,寂寞。如春登台,就說明遭了災過後,好像登上高台那樣孤獨、寂寞。這裏是說,大災難過後,隻剩下你一個人,一家人其他的都死了,那麽就有孤獨之感。這就是遭災之後,剩下來的人的一種心情,也就是災後淒涼的景象。所以我們要避免這些災害的發生。


    大災之後,聖人怎麽樣呢?我們講講聖人怎麽樣。所謂的聖人,就是修道修德有極高成就的人,而且又是大公無私的人,他們怎麽樣呢?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聖人怎麽樣?災害對他作用不大。我獨泊兮其未兆,獨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聖人因為修道修德的功能強,所以能夠安然無事,如嬰兒之未孩,如象嬰兒還未出世一樣,很平安。那個嬰兒在娘肚子裏麵,安不安全呢?當然安全呐,什麽波及不到他。聖人好像就是坐在船上,很安全一樣。乘乘兮若無所歸,他乘坐的船飄飄搖搖,無所歸宿。為什麽呢?災害害不到他。但是人家受了災,人家受了害,所以要救災嘛。人家遭了災,聖人沒有受災,但是他要乘坐船,到處去救災。這裏救了,又要跑到那裏救,何處是歸宿呢?哪裏能夠停得下來呢?到處都等著他去救災的,他東奔西跑,這裏救了,又要到那裏去救,沒有歸宿嘛。眾人皆有餘,被救出來的人,人人都有剩餘。被救了的人都能很好地生活下來,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安排好了,人人都有剩餘了。還有點結餘,可以維持生活。而我獨若遺,唯獨我還感到不夠,唯獨聖人還感到不夠。聖人哪點不夠啊?救人救得不夠,因為還有好多人等著他去救,所以他還要不斷地去救人。


    我愚人之心也哉
,用我的愚昧去滿足人們的心願。就是聖人不顧自己的死活,舍己去救人,那不是愚昧嘛,蠢得很呐。比如家裏的人,別個遭了災,有了困難,他拚命去救,不顧自己死活地救人家,那你一家人就要罵他太蠢了。因為從人道或者自私自利的角度來看,這是最愚蠢的,自己生命都不顧了,你去救人家幹麽事?那不是蠢嘛。但是聖人情願用自己的愚昧去滿足人們的心願,因為好多人等著他救,所以他就不顧自身的死活去滿足人們的心願,去救人家。


    沌沌兮
,在這混沌的宇宙裏。所謂沌沌兮,就是把那個概念擴大了,不僅擴大到地球。比如地球有災,地球救了,是不是就沒得災了?不是的,還有其它星球都有災,擴大到恒星係。恒星係,你這個恒星係有災,那個恒星係也有災。所有的恒星係擴大到銀河係,這個銀河係有災,那個銀河係也會有災。那災害是不斷的,這下擴大到整個宇宙,它總是有災的。你說絕災嘛,絕不了。也就是說,不僅地球發生災難,需要人去救災,就是整個宇宙也會發生一些災難,也需要人去救災。


    救了的人怎麽樣呢?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俗人昭昭,一般來看,被救了的人都能生活下來,有結餘的,那一般的人都還明明白白的了,能夠在那裏生活了。我獨昏昏,唯獨我累得昏昏沉沉的,唯獨這些聖人呐,累得昏昏沉沉,因為他要不停歇地去救人,當然累得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仔細地觀察人們,悶悶不樂的隻有我。那被救了的人,都能夠活得很好,但是悶悶不樂的隻有我。這裏的我就是指聖人,隻有這些聖人悶悶不樂。為什麽呢?因為還要幫助人民,既要救災,還要幫助人民生活,救下來的還要活命,還要顧家裏麵,生活還要改善。要改善生活,還要發展生產,這些事情更艱難,更需要人去做。所以那聖人悶悶不樂,忙得很,救了,還要發展,事情多得很。


    澤兮其若海,廢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澤兮其若海
,就是說海風吹在海麵上。比如大海,海麵上那大風老是吹著沒停。廢兮若無止,實際是沒有休止的浪費。那個自然能源,海麵上的風,自然能源,老在那裏吹,那不是浪費了嘛。海麵上的風不停地在吹,實際上是沒有休止的一種浪費。聖人就要把這種浪費了的自然能量變廢為寶,拿來救人、幫人。把這種浪費了的大自然能量借用過來,利用起來,造福於人類。聖人救災救人,創造新生活,奔波勞碌。那被救了的人怎麽樣呢?眾人皆有以,眾人都有歸宿了,被救了的人有吃的了,有喝的了,回來過後,還有住的地方。而我獨頑且鄙,獨有我沒有歸宿。也就是說聖人沒有歸宿。救了災過後,還要逐步發展生產,好多工作要做,何處是歸宿呢?沒有歸宿。因為不僅要幫助人民恢複家園和生產,還要改善自然,創造新生活,創造一個新世界,未來的事多得很,未來的路長得很,所以聖人就沒有歸宿嘛。
 

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我獨欲異於人,就是唯獨我與別人的欲望不一樣。聖人的欲望是什麽呢?聖人的欲望就是要舍己救人,而一般人的欲望就是要活下來。要活下來、生存下來,解決了衣食住行這四個問題,那就能夠活下來,能夠生存了,所以人們的欲望就是衣食住行,為衣食住行而奔波。但是聖人呢?而貴食母,貴就貴在食自然之氣。一般人食五穀雜糧,而聖人可以食母,也就是食自然之氣,他不吃也餓不死。一般的人吸的是陰陽和合之氣,我們一般的人都是這樣,修道修德的人吸收的是陰陽五行道氣。為什麽修道修德達到一定程度就要辟穀呢?辟穀有的幾十天,有的幾個月,他不吃也餓不死。這是什麽道理呢?光從醫學角度講,九天或者十天不吃,就要餓死。為什麽修道修德辟穀的人餓不死呢?因為他可以吸陰陽五行道氣,可以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所以那就叫貴食母。修道修德的人在一定條件下不吃不喝,餓不死,就是這個條件。因為他吸收大自然能量,吸收了這個能量,他可以維持生命。

     我們絕學絕災,不可能絕,絕不了的,我們就必須要救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