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道德經智譯 (第五課 樂 道)

(2010-01-24 18:42:28) 下一個

第五課   樂道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這一課講樂道。怎麽才能樂道呢?誰可以樂道呢?首先,你不修道不修德,你怎麽可能樂道呢?那就不可能,不修的人就不可能享受道的快樂,所以一個是要修。另外一個樂道是什麽?就是你修得好的。人修道,那人中之王修道,國王、侯王修道,得了道,那又樂道了。對一般的人來講,你要樂道,就必須要修道修德,才能享受道的快樂。再一個,當官的,最高就是國王、侯王,你修道,得了道,那麽也可以樂道。下麵就講這個問題。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執大象,
大象是什麽呢?不是我們動物園那個象,這個大象就是指的道。所謂執大象,就是你掌握了那個大象,也就是說,你掌握了道,你得了道。是怎麽得到的呢?也就是通過修道修德過後得的道嘛。那得了道怎麽樣呢?就是你掌握了大象,大象是道,你掌握了怎麽樣呢?如果你是一個國王,一個皇帝,或者是侯王,統治一個國家,那你得了道,那麽天下的人就會歸順於你。所以天下往嘛,就是天下的人就會來歸順於你了,大家都很佩服你,也信任你。歸順於你幹麽事呢?學習修道修德,向你學習嘛。


往而不害,人來了有什麽害處呢?沒有什麽害處嘛。安平泰,他們都能平安地生活。過去那個時侯,古時候,人少,你多來點人,人多一點,力量大一些。不像我們現在那些人,太多了。那個時侯人來了,大家都接待。比如你哪個國家修道,大家都修,有人來了,大家都熱情接待,所以大家都能平安地生活。樂與餌,過客止。樂與餌,就是有好聽的音樂,還有好吃的食品,這樣來招待你。你看電視上,過去請客吃飯,有好酒好菜可以吃,另外還有人在那裏伴奏,還有人奏樂。過去都是這樣,你看電視看得到。所以他就有好聽的音樂,又有好吃的食品,這樣招待得很好。過客止,使過路的人看到了,就不想走了,就止步了。過客,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出差的,出差到哪一個省、哪一個國家去,看到了都不想走了。為什麽能夠這樣呢?因為你這個國家,你這個地方,按照道的規律來治理,按照道的要求來治理國家,那國家必然富裕,社會必然是安定團結。百姓呢,老百姓都很善良,都不你整我我整你,不爭鬥,都愛好客人。有客來了,都熱情接待。來了的客人不僅是沒有受到冷遇,而且是待人非常熱情,使大家有個賓至如歸的感覺,所以過路人就不想走了,都想住在這裏,自然就樂道了,享受道的快樂了。


  他說你這樣修道,享受道的快樂,那我怎麽得的到呢?道是什麽樣子呢?我怎麽才能得到這個快樂呢?怎麽修呢?你給我說說看。說得清楚嗎?
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道用語言講出來,一點味道都沒有。道是什麽樣子呢?你用幾句話說得清楚嗎?是說不清楚的,不可能幾句話說得清楚。別人聽了,也是淡而無味。那隻有怎麽樣呢?隻有我們自身去感受,自身去背道德經,自身去修道修德,進入了那個境界,道修到那個層次了,你才有具體的體驗和感覺。這樣一種境界,這樣一種狀態,隻有你自己體會了,你自己清楚,說是說不清楚的。也就是說,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說不清楚嘛。如果用語言講出來,那一點味道都沒有。有的人背道德經,背了過後跟我說,我有什麽感覺啊,看到什麽景象啊,有什麽好的感覺啊。他在那裏說了半天,怎麽樣呢?我還是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麽東西。因為這些隻有他自己去感受到了,自己最清楚。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先嚐嚐嘛。自己親自去嚐。這個說什麽味道,說了你也沒懂得,不知道。隻能是意會,不可能用幾句話說得清楚。比如以前在背道德經的時候,也看到一些景象,有的人他感到稀奇,他沒看到,他說你給我說一下。那麽你要吹,我也可以給你吹半天。等他聽了過後,你問他怎麽樣,他就說有啟發,你再問他有什麽啟發?他說搞不清楚這些奧妙。一句話,還是不清楚。所以他體會不到,自己沒有去實踐,自己怎麽去體會那種味道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還是要自己去修道修德,修到那種層次了,進入了那個境界去了,才領略得到。這個是其他人、不修道修德的人享受不到的,是別人享受不到的。比如,有的人喜歡看圖,說那個圖我看到了什麽奧妙,他在那個圖裏麵看了下,好漂亮,怎麽樣的,又是怎麽樣的。他說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怎麽樣,聽的人搞不清楚,所以沒有味道。隻有他親身體會出來了,親身去感覺到了,看到了,所以我們要親身去修到那個層次了,你看到了,才行,那才會理解得到。別人說出來,沒有味道。希望有興趣的人,本身去實踐,去體會一下,要樂道,就要自身體會,去實踐。


樂道樂在什麽方麵呢?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也就是說,視、聽、用,那就是道的表現。視之不足見,想看它是看不見的。你想看看道,我看到是什麽樣子,我再修,那你怎麽看得見呢?你不修,根本無法看見。聽之不足聞,想聽聽,那你也聽不著。你不去實踐,那你也聽不到。用之不可既。在用它的時候,你不修,也用不上。所以不修道修德的人,想看是看不見的,想聽聽不到的,想用用不上的,你就享受不到這個快樂了嘛,道的快樂你享受不到了,你就不能樂道了。正如第六十五課“孔德”不是講了的嘛,“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你去背道德經,好好修,那麽忽然一恍,好像有個人像在那裏,這個說來也是很自然的,你背道德經,背到一定的時候,就看得到了。所以你要去實踐,你不相信,先實踐一下啊。有的背道德經,耳朵聽到有人在說話,不知道這些人在那裏,反正有個聲音在那裏給你說話。聽到了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聽到了,我們怎麽處理呢?一般的來講,一是不要聽。他說我不聽,它偏要在那裏說,有麽辦法呢?它說它的,你背你的經,你背你的道德經,不聽嘛。二是不做,就行了。它喊你做什麽,你絕對不能去做。那不修的人,他說你又是在撒謊,你實踐一下就知道了。當然也不是都聽得到,各人情況不一樣。修道修德不但能夠增強我們的那些能力,而且能夠開智,開發我們的智慧,這也是很自然的。拿我來說,以前買東西都搞忘記了。道德經一背了,搞什麽都記得了,現在這幾種書背得了,始終忘不了。別人要你去幫忙,你一去,就能夠把人家的困難解決了,把事情辦好了。如果換一個不修道修德的人去,那就解決不了,幫不上這個忙。怎麽才能解決呢?沒得辦法解決。因為我們修道修德的,是按道德經的要求辦事,也就是說,按客觀規律來處理一切事情,所以他自然事善能,做事的能力就強了,一下就出來了,處事能力強了。動善時,出動又善於選擇時機,這就用得上了啊。不背道德經的,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用也用不上。我們背道德經,要堅持修道修德,就能夠看得見,聽的著,也用得上。這裏要給大家講一條,就是道,既然有正道,那麽也有邪道,對立的統一,有正有邪嘛。我們修正道,必然要受到邪道的幹擾。比如人,有善人,那麽就有惡人。善人要做好事,樂於助人,我們見了就高興,人人都歡迎。但是那惡人做壞事,他是坑害別人、整人家,我們見了就討厭,害怕。自然界都是這樣,萬事萬物都是這樣,有好的,必然也有壞的,都存在。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或者是聽到的,都要無為地去對待它。就是不要管它,不要去理它,你背你的道德經。不要看到了,就專門想去看。例如有的看到了,就專門去看熱鬧,看到一些人,有些什麽奧妙啊,看到了蠻高興,看都看不贏。但是看多了,也不見得好。看多了,首先費眼功,還費能量,還可能引起你思想開小差,那是看到好的。有些看到不好的,他就害怕了,不想看。你不想看,不看就行了,它要你看,它老是有個像在那裏。你光看好的,不看壞的,行不行呢?那當然不行,好的可以看,壞的也可以看,看了你不動心就行了。自然界本來就有好壞,不可能都是好的。不過你不要害怕,看到壞的也不要害怕,無為就行了,用無為去對待就對了。過去有個小夥子,在背道德經時,看到有個醜惡的形象,坐在他的前麵,和他對著坐。我告訴他,別理它,也別相信它。他說不理它的時候,它拔出一把劍來,就向我捅過來了。我說你也別理它,無為就行了嘛,我自巍然不動,它拿你有什麽辦法呢?沒有辦法嘛。後來,他堅持背道德經,一背,它就不見了,就沒得了。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你一無為,它就沒有辦法。不管再厲害的幹擾,就幹擾不了你的,所以不要害怕。有句俗話說,越怕有鬼越有鬼。要記住,你看到了,聽到了,絕對不能相信,絕對不能按它的做。為什麽呢?因為這是地球上陰性信息的幹擾,地球是屬於陰性的。一句話,凡是給你說話的,絕對不聽它的,是好話也不能聽。你要是按它的做,開始做得蠻好,它說的都是好話,後來越做越邪,所以絕對不能聽。看到了,哪怕是好看的,也不能看。地球上的這些陰性信息,它會滿足人的本性的這些缺點變化,隨你的私心欲望而變化的。你想聽好聽的嘛,它就給你說好聽的,跟那個騙子不是一回事嘛。那騙子要騙你東西,曉得你喜歡聽好聽的話,他專門揀你喜歡聽的話來說,說得你把東西給他了,給他手上,他就拿跑了。你要想看好的嘛,他就變化成好看的給你看。你愛聽愛看,上了鉤,你就拔不出來,這樣的例子也是多得很,所以大家千萬莫上當。我們生活也是這樣,專門說好話的人,你要注意,謹防上當受騙。我們修道修德的人,看到了,聽到了,莫理它,無為就是了。你背你的道德經嘛,不要害怕,這樣你就守得住自己。否則被陰性信息所幹擾,就很難修上去。我們修道修德,首先遇到的,就是地球上的信息、陰性信息。我們要提高道德水平,不超越地球陰性信息的幹擾,就修不上去,所以一定要超越它,超越它,就是無為對待它,否則就脫離不了地球的局限。要清淨無為,才守得住,要排除幹擾,這樣修道修德才能進步,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所以我們越修,越樂道,越享受道的快樂越多。隻有這樣,才能夠樂道,享受道的快樂。不修,那是享受不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