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道德經新譯(第二課 聞 道)

(2010-01-17 19:58:21) 下一個

第二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質真若儲。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卻無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一、人對道的態度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聽了講道,沒有話說,勤勤懇懇地去修練。

2.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聽了講道,時信時不信,興趣來了,就拿本《道德經》讀讀或背背。如果牌友來了,三缺一,正等你去打牌,舞伴來了,叫你趕快去跳舞,就把《道德經》忘到九霄雲外了。

3.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士聽了講道,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助人為樂,舍己救人。他就哈哈大笑,這算什麽道哇,老一套。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二、建言者的反映

有建言者:有愛談別人的人,即背後議論別人的人。

1.對修道者的反應:明道若昧,明白道的人,他能預計事物的發展,別人就說他是瘋子、愚昧;進道若退,修道修德長進了的人,處世為人要忍讓,不與人爭鬥,別人說他沒有用,不去爭先反而退步了;夷道若堆,剛開始修道修德的人,前麵的困難重重,路障成堆。

2.對剛開始修道者的反應:上德若穀:德高望重的人要熟背《道德經》,別人說他變成了書呆子,掉進了深穀;大白若辱:清清白白的人,別人還要罵他、侮辱他;廣德若不足:德越廣博的人,越虛心處下,別人說他越感到不足;建德若欲:建成的德,人家主動做好事,扶老攜幼,助人為樂,別人說他是私欲,表現自己,撈取政治資本。質真若儲:隻有貨真價實的德,才能長期堅持修下去,否則,別人一說東道西,就認為:好心不得好報,算了,不幹了。           

三、道的四大表現

           1.大方若足:人分聖人、賢人、善人、好人、壞人、惡人六種,任何人都可以求道,隻要你求,道就有助於你,所以,道是最大方的,隻要你按《道德經》去做,就能滿足你的心願。

           2.大器晚成:大器必須精雕細刻才能完成,凡是要做成一件大的事業,必須經過長期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3.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不常聽見的,超新星爆炸,聲音可大呦,還有比這更大的聲音,如果你聽見了,你也不存在了。

           4.大象無形: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見的,宇宙就是道,它有多大、形象怎樣,你看見了嗎?沒有,所以大象是無形的。道卻無名:道確實找不到合適名稱的。

四、對修道者的希望

           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對修道的人,要做到善始善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