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物質財富、道德和商業行為

(2013-06-10 12:20:01) 下一個
物質財富、道德和商業行為
 
良心和道德是同一事物,良心是內在的,道德是外在表現。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公平,一是愛心,這兩者在某些情況下是矛盾的。
 
中華文化下的一切問題都用道德來掩蓋,更準確地說是用道德內容之一的愛心來掩蓋,因為中華文化並沒有公平的意識或概念。比如,宣揚“以德服人”、“以德治國”,其實是在宣揚有愛心者才能被尊重、被佩服或居高位,是非公平觀念的一種表現,即沒有人格平等觀念。在這理論體係下,全民都理直氣壯地指責官員的道德敗壞,卻不能想到官員不過也是普通人,自己的道德或Average道德未必就比官員的道德高。這種錯誤的根源在於混淆了道德裏公平和愛心這兩種成分。
 
法製和政府職能,首先和其實能做的不過是最大程度地保證公平,這就是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法製體係。而更高尚的道德--愛和愛心則是法製之外的事情。比如,契約和違反契約是公平範圍內的問題,法律和法製可以通過立法和執法來解決(即,明確定義並有強製和懲罰手段,而這些都違背了愛的原則)。福利製度與其說是愛心,不如說是為全民都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落入貧困的概率),或全民都成本更低的手段(財富分配差異過大導致動蕩革命統計上對每個人都是得不償失)。
 
商業行為不能單純靠自律的道德(公平和愛心),因為公平和愛心都不能靠自律而Prevail。愛心!=公平,愛心雖然在道德上比公平高尚,但由於人性的弱點,有愛心的人並非一定能做到公平。比如,一個有愛心的人可能在商業上不誠實,因為有愛心的人可能並不具備公平感、甚或混淆愛心和公平(比如,有愛心的人可能認為有錢人就應該捐獻,而有公平感的人尊重有錢人不捐獻的權利和選擇)。愛心和公平在某些情況下相互矛盾,在大多情況下也難以清晰地相互比較;而且,愛心難被量化,也難以操作,而公平則容易被量化並操作。中華文化認識不到這些差異,或被低道德者故意混淆這些差異,因而,華人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錢情糾葛一直夾雜著道德,是無理性的表現之一。打感情牌進行以利益為目標的欺騙在這種錢情糾纏中最為常見,最常見的結果是高道德(因為愛心而容易被騙)且有能力(因為能力才有利用價值)的人被欺騙後,還背負無端的道德指責(有錢有能力就該如何如何,而且無論做多少都不夠、都不被滿足);使得道德更低者在實踐上總能勝出,從而華人道德低水平循環千古,操作上也是拚誰更沒道德底線,沒有最低,隻有更低。
 
所以,商業行為的基石是以公平為基礎的法製。特別因為,個人的道德以及個人對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從而對物質財富的態度,對賺錢的態度和理解賺錢手段也不一樣,基本上可以說,任何兩個人之間都不同;而商業行為是逐利的,持續能成功地逐利才能使得商業行為持續下去。既然商業行為必定牽涉到至少兩個人打交道,那麽,以法製為基礎才Practical,Practical的意思是,一方麵有現實可行性(否則,高道德者被欺騙後,商業[合作]行為就中止了),另一方麵能長久(否則,以感情為幌子的欺騙敗露後,被打作幌子的感情[比如,親情或友情]就中止了)。
 
在西方的這種先進且務實的理念下,Business is business. 因為,任何單方麵的持續寬容和忍讓都不能長久,所以,也不能導致好結果,唯一的最佳手段是:態度上寬宏大量,但事實上要平等互利。否則,以金融行業為例,該行業直接與錢打交道。對未跨過金錢和心理艱難考驗的絕大多數普通人,其貪婪是無止境的;而且,出了錯誤或虧損,絕大多數非Successful Trader總是把原因歸結於別人,而正確或盈利都歸結於自己,這非常危險。在合作上,Trader吃點虧也就罷了,但重要的是,這使得事情成不了,結果對大家都不好。
 
Business is business是有其道理的。人對財富的理解很不一樣,在錢財利益麵前,很少人能主動保持道德,別說愛心,未跨過金錢和心理考驗的人連公平都難主動做到,甚至有法律強製的情況下都難被動做到!
 
很多人或大多數人都目光短淺,別人的善良和容忍在Business上變為可欺。善良就是被用來欺騙的,這是絕大多數人為什麽不成功的原因,不但在Trading Profession上不成功,在生活的其它方麵也一樣,因為,無法對自己誠實,也不對自己負責,更不反思自己、認識自己。尤其對於華人,承認自己的錯誤異常困難。Deliberately using or cheating somebody's grace and kindness is not something should be forgiven. It is a principle. 西方這一點上很務實,很公平,人情是人情,利益是利益,所謂的人情就沒有實際上的互相利用、糾纏不清。除了先天不足、戰爭、災害、疾病、沒有教育機會或工作機會(這些都不是當事人的錯),任何其它可憐的人,實際上都不值得任何同情。
 
以金融行業為例來說,Business is business是Practical的,因為1)公平,更重要的是2)可以把事情辦成。所以,不但要按行規收Commission,還不能收少了,否則,資金方不尊重這項高智慧、高技能、極少人能達到成功的工作。誠意是雙方的,任何單方麵的持續的大方,隻能受到不公正對待。更何況,有錢拿出來做金融投資的人,都不缺錢,而且Commission是在盈利的基礎上!
 
法製不完美,但體現了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合理,這是道德的一部分,所以,法製Practically成功強製了一部分道德。道德的另一部分是愛和愛心,這是法律和法製所約束不了的,也與錢無關,推論起來則與商業和商業行為無關,盡管實踐上的共識是要有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比如,最起碼的同情心或不能與禽獸無異)。
 
法製就是保障公平的技術手段,忽視技術手段是中華文化的本質落後之一,不但表現在社會運行或治國上,而且基本上表現在方方麵麵,比如農耕技術幾千年無進步,烹飪器具和方式幾千年無進步,房屋和居室等常用物品的設計和使用方式幾千年無進步,交通運輸方式和條件幾千年無進步,等等。雖有“磨刀不誤砍柴工”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好諺語,但都不過是停留在口頭上,一個對任何事都不認真的民族,從未真正地實行,即,從不考慮如何做:如何磨刀,如何才能磨得有效率;如何利器,成本、可能性、方案如何優化等等。這些就進入理性的範疇了,而理性是華人和中華文化一直缺乏的。
 
(理論上,哲學必定包含理念和方法論,華人的各種“學說”萌芽[比如,道家、法家等等學說萌芽]都隻是理念,沒有方法論的意識,所以,華人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理論探討。華人抽象思維意識雖差,但還有點抽象範圍的“學說”理念。而方法論的形成包含演繹和歸納兩部分,照說演繹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維,而從實際實踐經驗總結的歸納對抽象思維的要求少一些,但華人卻也缺乏歸納!原因可能在於,邏輯是屬於理性範疇的,歸納也需要邏輯思維,而華人沒有邏輯的概念!)
 
“為富不仁”指責的是富人有錢後不施予。這個成語的來源在於,在華人的心理,富人賺錢的手段和過程總是道德低下的,而且有錢後又驕橫跋扈。事實上,在中國曆史上至今,這話並沒有錯,也造成華人的道德觀裏,富是不道德的,盡管異常羨慕並向往(中華文化和曆史上,由於以上述說過的原因,高道德者不可能在物質上富有!),並情願屈膝於富人腳下,所以,道德者就不得不走入了另一極端:必須物質匱乏到衣不蔽體才能顯示高道德(比如,毛澤東必須虛假地說,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沒吃肉;宋美齡去世時被宣揚帳戶上隻有十萬美元存款,等等)。《陋室銘》固然蔑視物質,有其可取一麵,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卻是對“雖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最大諷刺:人生而人格平等在哪裏?物質上很低下,精神上也很低下!華人應該摒棄這種蔑視“下等人”的一切“傳統文化”和教育。
 
但“富人賺錢的手段和過程總是道德低下”應該用“成富不仁”來正確地表述,如果財富來自正道,“為富不仁”不應該受到指責。因為,西方的雙贏概念使得富人在創造財富過程中已經對社會做貢獻,更兼交了稅。如果富人稅率低,比如,這正是美國現在的問題,應該改革的是稅製(法國剛做了)或整個分配體係(法國的富人放棄法國國籍以逃避最新的稅製,如何才能禁止這種合法逃避法製的避稅?),而不是指責“為富不仁”。退一步來說,富人承認為富不仁了,現在想“為富且仁”,那仁到什麽程度才算“仁”、才能大體上令所有人滿意?這又涉及到公平問題,也是哲學上方法論的問題(即,如何才能達到該理念),而華人是沒有這方麵的思考意識的。
 
所擁財富多寡與財富觀本是不同的概念。盡管窮人的慷慨極令人感動,但事實上很少,生活中,窮人更計較;Practically,富人更慷慨。慷慨窮人的財富觀與慷慨富人的財富觀應是令人等同尊重的。“為富不仁”,雖被華人常以虛假的高道德姿態譴責,但實際上不比“為窮不仁”更低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