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文明的進步和氣候、自然資源

(2013-11-09 12:22:43) 下一個
文明的進步和氣候、自然資源
 
工業文明前,礦產是不算自然資源的。以氣候、除礦產外的自然資源計算,自然條件當然是熱帶第一,亞熱帶第二,溫帶第三,其它季節性出物產的地方第四,所有其它不算數。
 
需要強調的是,礦物在工業文明成熟之前,並不算做財富,比如石油、煤炭、鐵礦石、稀土,等等。
 
轉動地球儀可以看到,世界上按氣候和自然物產豐富劃分,麵積上有意義的成片地區,有以下序列等級:
 
1,南美洲第一,非洲第二,都屬於第一等級
 
南美洲全部都在熱帶和亞熱帶,沒有沙漠。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都在熱帶和亞熱帶,但北部非洲基本上都是沙漠(北非沙漠都盛產石油,隻不過,工業革命成熟前,不算數)。
 
2,大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東南亞半島(緬甸、泰國、馬來半島、越南)和中國的華南地區
 
這是北半球最大的、連接一體的亞熱帶地區,幾乎占了北半球全部的氣候適宜、物產豐饒的亞熱帶。所以,能盛產稻米,而且,能一年至少兩熟,甚至三熟地產稻米。
 
3,美國、(南部和中部)歐洲、中國的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
 
這是北半球全部各自連接成片的、最大的溫帶。東歐國家烏克蘭是歐洲和前蘇聯的糧倉。
 
4,俄羅斯和加拿大
 
屬於季節性溫帶。已經不適合生活和居住,全年至少雪封半年。隻有季節性物產,主要物產是土豆、小麥和森林,隻有這些作物在產量和氣候上適合這種地區。
 
5,其它所有地區都不算數
 
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南北韓,所有北歐地區、太平洋諸島、加勒比海諸島,等等。原因要麽是麵積太小,所能承載的人口少,比如諸小島國;要麽麵積大,但沙漠區域太大,比如澳大利亞;要麽人口雖多、麵積雖小,但崛起是由於文明程度高而人均生產力高所致,比如日本。其中,格陵蘭島、冰島、芬蘭、挪威、瑞典之類的地方,除了老天照顧地長點樹,就隻能打打漁,啥都沒有(挪威的豐富石油資源在現代成就了其是西方最富有的人均資源和人均外匯儲備的國家)。
 
現代西方文明是經過文藝複興涅磐而來。文藝複興先在精神上對全社會普及了人性的定義和啟蒙,解放了思想。在此基礎上,促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飛躍突破。
 
在文藝複興幾百年裏,工業革命前,西歐和北歐率先在全世界殖民。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屬於世界第一的強盛時,利用帆船和對氣候、季風的了解,渡過大西洋,殖民了整個南美洲。南美洲豐饒的自然物產是最大的目標和獵物。北美洲由於相對來說氣候不好、物產不豐富,屬於貧瘠之地,就讓給了當時弱小很多的英國人,早期英國移民和殖民者拓展北美時,條件極為艱苦,死了不少人,也出現過人吃人現象(後來英國人穩住陣腳並壯大後,開始屠殺印第安人)。
 
西班牙和荷蘭殖民了幾乎整個太平洋的海島和印度洋的海島。西班牙殖民了西太平洋諸島包括菲律賓、北台灣和中太平洋的係列島嶼,比如關島。荷蘭殖民了東印度洋群島、印尼、台灣南部和中部、部分日本。
 
工業革命後,利用技術優勢,英國擊敗了西班牙成為了新的世界霸主,搶奪並開發了世界上的大部分的殖民地,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印度、馬來半島,等等。法國作為英國之後的百年老二,搶奪並開發殖民了整個非洲,以及與英國分羹部分小地區,比如被購並入美國前的現路易斯安那州原所在地、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部分東南亞地區(比如,越南),等等。
 
大致上就是:
氣候不好、物產不豐富的先進文明,殖民氣候好、物產豐富的落後文明。
 
工業文明成熟後,後起之秀日本、德國和美國有了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
 
1,美國從西班牙手裏搶了太平洋諸島(比如,菲律賓、關島)和加勒比海諸島(除了古巴外的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權。
 
2,1894年甲午海戰後,日本對大大落後的弱國中國瘋狂掠奪(割讓土地和索要賠款),同時,在1905年對馬海戰中重創俄羅斯,而取得了遠東地區的絕對優勢。由於暫時對中國的掠奪感到非常滿意而處於費力消化狀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並沒有大動幹戈,就同盟英國(英日都是大陸邊的麵積相若的島國,所以都注重海軍,在技術要求和進步上有共同處。比如,英國率先建造出第一艘航母時,日本就快速地向英國學習,日本武官可以登上英航母參觀和學習;日本是第二個建造並裝備航母的國家,早於美國),確保並擴大在所屬殖民地中國和整個韓國的利益。
 
3,德國則主動發起了兩次世界大戰。
 
文明的進步似乎與氣候、自然資源的條件成反向相關,也即:自然條件豐饒的地方不但沒有自發產生先進的文明,似乎連學都學不會。以大印度和中國為最典型的代表,其中中國比大印度更差;拉丁美洲和非洲強一些,俄羅斯則更接近西方文明。
 
英國是獨立於歐洲大陸的島國,率先發起了工業革命,是曆經文藝複興在精神和文化上獲得解放後,把最新科學的進步應用於技術的最好先驅(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原創性發明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英國,而不是美國!)。
 
日本是獨立於亞洲大陸的島國,率先獨立地脫亞入歐,是最好的學生;也是當今最先進文明裏,唯一的非白人種族。
 
二戰前,世界的科技和學術中心在德國。當時全世界的科技和學術文章,以德語發表的占70%。其次是英國。
 
這表明:工業文明後,一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進步和崛起,除了人文文明作為最基本之外,前提必定是教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領導位置的進步和崛起。
 
二戰結束在即的1944年,美國通過了布雷頓森林體係打擊英鎊,建立起美元的主導和統治地位。玩法已經開始變了,金融控製力開始進入主導!同時,美國以馬歇爾計劃重建二戰後歐洲經濟的方式使得美元可號令歐洲諸強,並在軍事體製上以NATO、經濟體製上以歐洲共同體逐漸控製歐洲後,才從英國手中奪取了西方諸強全方位的領先和領導權。期間,作為歐洲諸強的同盟國,美國利用美蘇爭霸和處於美蘇軍事威懾之間的脆弱歐洲安全,以很好的現實理由用對美國有利的方式整合了強大歐洲的所有資源。
 
二戰結束後,科技和學術文章暫時三分天下,分別是英國、俄羅斯和美國(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德國科學家--都在二戰結束時被強行擄到俄羅斯和美國了),其中,英國短暫地在教育上略微領先,但在科研加速度上已經開始開始慢慢地落後於美俄。
 
1950年代,美國女人以嫁給英國人和法國人為榮,美國人以牛津、劍橋畢業才能炫耀。美國確定全方位的領先是以1971年美元脫鉤黃金為標誌。也即,太空競賽和冷戰給了美國逐漸加強的全方位領導和領先能力。美國真正地被普通人所熟知並認可地強大,開始與1980年代,此時,無約束的美元以“債務拉美化”重創了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隨後廣場協議重創日本經濟。
 
實際上,二戰前美國並不是在世界最好的科技或學術水平環境。因為,當時的第一是德國。中國那時留美的,並不是最好的學生,留德的才是。
 
1980年代起,美國教育係統的大學和研究所的風頭才蓋過了牛津、劍橋和哥廷根,開始風行全世界。哈佛、耶魯、斯坦福、MIT等才進入良性循環:“名譽好所以能招徠好教授和好學生;好教授和好學生才能出好成果,促進名譽好”。加州係列以UCLA和UC Berkeley為招牌打造出加州係列無弱旅的公立大學係統,成就了新興的矽穀科技之都。紐約州試圖利用老牌金融之都,想模仿加州公立打造紐約州立係列,但弄成了東施效顰,紐約州立係列大學入二流都勉強,算起來原因應該在於銅臭味太濃。
 
一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進步和崛起,除了人文文明作為最基本之外,前提必定是教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領導位置的進步和崛起,而不是什麽自欺欺人的、血淋淋的勞什子GDP。
 
中國和大印度,占世界一多半的人口,所要做的是:先普及人性的啟蒙、在人文文明上取得基本的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粗人在澳洲 回複 悄悄話 明白的人多了,自我約束的人就多了,希望還是有的,您看呢
豬邏輯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樓主的知識的全麵令人佩服!
張建明 回複 悄悄話 基本上都是小兒科的亂七八糟胡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