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本地的人,京城百姓,世代血緣祖籍都在那邊的當地人。很多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旅遊古跡,以及很多高大上的著名曆史去處咱也沒去過啊。一來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平民百姓官宦都別琢磨這些事。另外二三十年前北京沒什麽外來人口,而且本地人都很平淡,壓根兒就沒覺得人在京城怎麽著。原來咱們那兒沒有那麽擁擠緊張,人與人經濟利益沒那麽大競爭。可能老北京就這樣,城根兒小老百姓,坐看風雲,榮辱不驚。北京人不用裝,很平淡,實在,低調間可以感受精神層麵的豐富與文化感的厚重。當然,當頭兒當官兒的都是外地人,能耐人都是外地人,沒北京土著什麽事兒。內城都是有抱負的外來人口,外城本地都是小老百姓。外地人和他們的孩子拿進京挺當回事, 北京本地人一般不琢磨這些事兒,安貧樂道,一點兒都沒企圖往高大上那兒鑽營。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傳統,規矩,具有等級觀念。南方人可能有點反抗心態,軍區大院弟子有點小叛逆,而北京本地人壓根兒沒這些,一個個老實巴交,規規矩矩,但是也挺仗義的,挺注重維護秩序的。老世家表麵還是很注重禮儀和體統的,對尊卑過重的評論也是失禮的。或許家世富貴與倒未必最重要,關鍵是人品人格才是最關鍵的。大家彼此各就各位才不會越禮和造成錯位。
很多外地人以遊客眼光看北京有兩個印象過於局限,一個是宮廷文化,一個是京痞文化。後者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機關大院子弟的產物,跟本地人當地風俗沒多大關係。本地非常講禮貌懂規矩,而且頗為守舊,根本就不打架罵人。除了的舊時宮廷官僚文化,我們還有非常多的民俗與市井文化,都在犄角旮旯兒裏藏著,正所謂大俗大雅兩個脈絡,形成了燕京文化的豐厚。非物質遺產當中,當地的價值觀念,地域文化特征,方言,哩語,口頭藝術,禮儀風俗等都是有著獨特性的。這都是家傳和民間的影響,日積月累才會繼承這些地域特色與地域氣質。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你得順著曆史往回倒,才能夠追根溯源的認識很多地域特征的根源。早期曆史中,春秋戰國時候有一些北方的殷商人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史稱燕國, 也伸延到了遼東半島南部。裏麵包括了中夏農耕民族以及一些北方漁獵民族。其實河北人和東北地區本土人相貌更接近一些。燕國就是燕山地區河北北京一代,北京本地漢族就是燕國人的後代,最早的諸侯國的首都是薊城,也就是現在的房山一代。北京是一個比較混雜的地方,因為是個塞外民族進入中原的入口,自古也是戰亂頻繁的地區。所以燕趙民風彪悍尚武。唐宗宋祖的祖先都是河北的人。中原,草原,東北地區交界的地方,古有燕雲十六州,此乃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爭霸天下的關口。華北人口流動性大,改朝換代頻繁。古人不是說嗎:“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久居戰亂之地,很有俠義,也不拿自己當回事,很仗義,可靠,士為知己者死,夠哥們。當地女子個個如同巾幗英雄,女中豪傑,豪爽大方。北京人作為燕趙文化圈子裏的一個部分,在很多方麵也體現了這些氣質。交朋友,當地人也許也許老實不善言辭,但是大多都很忠誠,平淡而恒久,絕對是可以托付的眾生的朋友。
也說說京城平民的權勢觀:貴族的本質是要有政治實權,有統治者的權威性,和維護文明秩序的力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實權說什麽都是紙上談兵。中國沒有延續性的皇權,一直改朝換代。曆朝曆代皇帝們的出身從走卒乞丐到公侯,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可以成為霸主,誰拳頭大誰就建立政權成為貴族。大家族“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同樣的, 任何的封建王朝都有個壽命,精神貴族的產生是需要百年沉澱才能達到頂峰登峰造極的。之後逐漸就會盛極而衰,走向頹廢和瓦解。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就是曆史的寫照。皇城小老百姓坐觀興衰。把權力鬥爭的本質看的很透。因為對貴族的命運很了解;興衰成敗不過是過眼雲煙。咱活到這個份兒上看的很透, 沒有一個沒有政權沒有缺陷,有問題的曆史事件的背後或者有著某種大勢的必然性,國運不是某個個體決定的,都是隨著曆史軌跡運行著,最終都會回歸合理的軌跡。中國封建王朝已經借結局了,但是北京人好像始終沒有從這個記憶裏走出。。。。。。
精辟!
是啊,都特自覺,即便敢說,但是謹慎。為人處事,講理講麵兒。
軍人子弟的確給北京帶來一股生機和活力,能創能弄出點事兒。這是北京老八板兒沒有的。
謝大哥光臨,榮幸。嗨,什麽周口店人山頂洞人,都是瞎逗貧,逗北京人玩兒。
過去曆朝曆代都有這事兒。
謝好文。
同感。我們這些人即使沒有邁入老齡,因為住在這麽一個曆史變遷這麽集中的都城,通過層層麵麵各色人等的接觸,各種形態意識的萬象,各個階層的眾生相,仿佛體驗了多年的滄桑。往上倒我們上幾代人因為早年間在此有所記憶,帶有著封建時期的社會印記,上一代經曆了革命運動,我們經曆了改革開放,現在又眼看中國的飛速崛起,感覺各種變化盡在眼前,沒有來的及怎麽琢磨就換一撥人。這個方針那個指示,這個意識形態那個社會改革,社會不斷在變化當中。仿佛昨天剛剛經曆了鏟除四舊,現在又回歸傳統,剛成就社會主義集體化又接著往資本主義的道路上本,變化太快。
各地方都有優點,北京人可能比較粗線條,開朗豁達,心思簡單。而且不願意太較真,過去了就過去了,大大咧咧不往心裏去。
人們很樂觀,知足常樂,有熱鬧的環境和總是能觀察和琢磨的事物,怎麽都不悶。很多人就是愛侃,能說,有種沒事找樂的心態。
謝謝支持
我也有同感。自己還覺得這兒不過如此,好像其他地方更令人充滿好奇。但是離開還很思念那份熟悉的感覺與記憶。主要是親人們都在當地,也有個鄉情的成分。
問候朋友。同感,外麵進來的人是為了過的更好的物質生活與條件,有目的而來,當地人就沒有太深的這方麵的目的,簡簡單單該幹嘛幹嘛。
讚同樓主的每一個字,就是字少了點兒,再加一百萬字,就更有看頭了。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