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我的兩位妻子

孫傳榮,筆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於江南水鄉高淳,曾當過教師,現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
正文

第25章,家鄉的情結

(2009-12-04 12:16:53) 下一個
  請大家理解,並非我現在的寫作速度慢了,而是家裏最近有些事忙不過來。其實我真想一口氣寫完,將自己從回憶的泥淖中擺脫出來。真是:身心疲憊不堪擊,刀疤老開實難為。前途有利爭光明,破釜沉舟寫舊淚。
  正文:離結婚還有近兩個月時間。先說說我們這裏的習俗。我們村是一個大村莊。村的走向座落在一條老圩埂上。多年來形成了幾個自然群落。夏家人丁興旺,也繼承了多年的傳統習俗。就拿叫名字來說,男孩生下來先用稱稱重量,五斤、六斤、七斤.......就成了名字。叫的時候還要在後麵加個"頭"字,如五斤,就叫他五斤頭。也有的男娃生下後按順序取名,如:大頭、小頭、三頭、四頭.....一直到九頭。如果有三個姐姐在前麵,第四生個男孩了,他也可以叫四頭。除以上叫法外,一般還有另外叫法,如五頭,可以叫作五伢業。拿我自己來說,我的名字叫景頭,也可以叫我景伢業。如果遇到要上花名冊時就省略最後一個字,夏景伢,或夏景頭都可以。
  如果孩子生下來後是個女孩,叫名字和男娃不同,一般以梅、蘭、竹、菊、香、桂、花、愛、英、麗、蓮、春、桃、芳、燕、娟...........再在後麵加"美頭"二字。拿我姐姐說,她就叫"愛美頭"。如果一個村裏有同名的名字就以大小分之,如,有兩個蘭美頭,那就在大的前麵加個"大"字,即大蘭美。小的可以省去,人們都知道的。
  一般外村嫁到我們這裏的女子,一來就要改掉稱呼,有幾種叫法,可以取其中一個字,如該女子叫桂香,那人們習慣就稱她桂美頭。也有另外一種叫法,假如這個女子是山鄉人,可以稱呼她山鄉佬,或根據地方名稱,如,王村佬、甘村佬、楊家灣佬、街上佬、壩上佬、.......這個就很多了。  
  傳說一,我們村以前出過兄妹二人,力大無比,一次外地強盜來我村搶劫。妹妹聽說後,一手托著一塊三尺見方、厚度一尺的石塊,上麵擺放茶杯,請強盜喝茶。那幾個強盜見後,哪裏還顧得喝茶,就從天井裏飛出了。從此以後,強盜再也不敢來光顧。如今那塊石頭還在。
  傳說二,我們村以前有位在外做大官的人,前麵有過敘述,建的房子經過幾次破圩後不留痕跡,埋藏的金銀財寶失去方向,留下口訣:走進花門宕,金銀十八缸。現在那寶藏竟得了仙氣,變成了一窩金小雞,常常夜深人靜時出來活動。經常有人能聽到小雞的叫聲,但是找不到小雞所在。
  改革開放後,很多人家在原基礎上蓋房挖地基的時候,經常有人能挖到一些金條、銀元等。幾年前,我親眼看到一戶人家蓋房時挖出幾百公斤銅元。
  我們夏家是一個大家族,夏家大祠堂解放後被改做了學校。如今幸存有小祠堂和古社廟等遺跡。因為古社廟所處地理位置較高,隻有特大洪水的年代才會淹水。有石碑記載著曆史上各次維修的情況,石碑上還刻著每家每戶捐贈的銀兩。如今古社尚存,裏麵有多宗菩薩,外地遊客經常來旅遊參觀。
  菩薩,在我過去的印像中是封建迷信,後來才了解到原來所謂菩薩就是曆史上有過貢獻的人物。我們古社裏的菩薩有明朝的劉秀,三國時代孫權,關羽,劉備等。甚至還有神話傳說中的孫悟空。他們是後人按照傳說中的模樣用上等木料刻製的。身披大紅袍,栩栩如生地擺放在祠廟的中央。每年大年初一,人們紛紛搶著燒頭香,以求天下太平,年年豐收。平時的初一、十五也有燒香拜佛的,以求佛神庇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五年就出一次菩薩。年輕有力的小夥將一百多斤的菩薩頂著,圍著我們整個大村莊轉上一圈。出菩薩的年代都要搭台唱戲。這就是魯迅筆下的社戲了。除了自己村的大姓參加外,還有幾個分出去的外鄉小戶夏姓。說是小,其實也有上百戶人家的。他們抬著整豬整羊,香紙□燭,都來參加這隆重的拜祭活動。到這裏來的後人,除了受到豐厚的招待,臨別時還要打發貴重禮品,以示大戶和小戶都是一家人的光彩。
  解放前,我們村有三戶有錢人家。一家以開油坊發的,一家是開磨房發的,還有一家是種田發家的。他們的第一代,都是非常勤勞的農民,舍不得穿,舍不得吃,和幫工幹同樣的活,甚至還要吃更多的苦。但富不過三代,到了解放後評為地主時,已經沒有多少財產了。
  解放前,每年春節,是最大的社慶活動,時興耍龍燈、馬燈和塘蓬船之類的娛樂,以求大地庇佑,五穀豐登。人們無不參與。
   我的家鄉高淳,位於江蘇省西南端與安徽省接壤處,有點像"吳頭楚尾"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是句容茅山山脈和天目山山脈的銜接處,山高林茂,俗稱"山鄉"。西部為丹陽湖、石臼湖、小南湖(固城湖)三湖所環繞,溪河交錯,葦岸無窮,俗稱"圩鄉"。最早的縣治固城始建於公元前541年,比楚威王築石頭城置金陵邑(前333年)還早二百來年,可稱古邑。著稱世界的"雙女墳"就是在該區域範圍內。古城牆雖然不在,但環繞固城的地勢可以看出她的遺址。
  南邊固城湖東南區,是燕山山脈,俗稱十裏長山,著名的山有,遊子山、花山、秀山。每年的正月十五,高淳人有到遊子山上"曬酶"的習慣。那裏祠廟繁多,香火興旺。花山有煤礦,秀山有全世界聞名的"高淳陶瓷廠"。遠看秀山,缺頂,傳說是給放牛娃一鞭子抽掉的。一天清晨,放牛娃去放牛,牛不走,放牛娃舍不得抽牛,就一鞭子打在秀山頂上。秀山頂被他一抽掉到山腳下,如今在秀山腳下不遠處還能看到秀山頂。
高淳北邊是石臼湖,與溧水和安徽當塗接壤。
  高淳以西是圩區,就是圩鄉。以固城湖和石臼湖相連的官溪河為界,有磚牆、保勝、丹湖、西聯(蓮)、獅樹、滄溪六個鄉鎮。
  官溪河上以前隻有一座老襟湖橋和高淳相連,80年代建立新襟湖橋。2000年後在花奔建了蕪太公路橋(蕪湖--太湖)。
  70年代,楊家灣水閘建造之前,每年官溪河的水在冬季就幹涸了。農民們就在河裏捕魚、拖蝦、耙河蚌。建閘後水位固定,確保了固城湖的水常年不變,對養殖、灌溉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以前,丹陽湖裏築的大小圩獨霸一方,因此有代豐圩、相國圩、永豐圩、山圩、南蕩圩、施家圩、老圩(平埂圩)......等大小幾十個圩。圩圩都不相連,如果從空中俯首,猶如一個個的島嶼獨立。每年築圩,各個圩內的百姓自己顧自己,加高圩堤。大水年代有築的好的圩,就能抵擋過洪水。拿相國圩說,從它築起來就沒有破過。
  我是滄溪的,出生在老圩內,通稱平幹圩,我的家就在孫家潭的旁邊。孫家潭不在老圩之內,是對麵的圩破造成的。老圩與花奔山遙河相望,祖先孫俊四在600多年前從山東遷來時,就在花奔山落腳。花奔山,俗稱山,其實沒有山,它地勢較高,再大的水也淹不著而已。
  我們老圩內,麵積約2000多畝,最早就是祖先築的,老圩埂的一萬多村民全部姓孫。因是古丹陽湖的沼澤地,土地肥沃,年年豐收。但土質鬆軟,對築圩不利,整個南蕩圩區所以被稱為豆渣圩。該土一見水猶如豆渣一塘糊。老圩曆史破圩的次數有三次。最近的是1678年和1949年破過兩次,1954年合並為南蕩圩後在楊家灣破過一次。1949年7月17日那次破圩是值班的人粗心造成的。那潭的名稱被命為"誤事潭"(大家在衛星地圖上能清晰地看到,就在蕪太橋的左邊,滄花公路的頂頭,一個半圓)。那時洪水已經開始減退,天氣也晴朗。值班人看到圩堤有漏水,不但沒有報水情,他還用腳將漏水處去踏了幾腳糊弄下一班人。以致漏水越來越大,夜裏就破了。如果當時上報,打幾根木樁,填上草包,就沒有事了。那送籌的值班人後來得到槍斃的懲罰。
  解放以後,把圩鄉的(西蓮鄉除外)5個鄉鎮大大小小的圩先後都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個幾百萬畝的大圩。圩合並後大大減少了築圩工作量。
  1954年是曆史特大而不可抗拒的洪水,在家灣破圩,也是曆史上最後一次破圩。現在的圩堤都已經是標準化了。水位能抗高16米以上,麵寬達三十米,裏坡還有半台相襯。曆史上高淳的水位不到14米。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中下遊的水位也得到了較好的控製。
  現在圩區農民生活安康。糧食連年豐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