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二斤饃換來的大舅媽

(2004-10-28 23:14:50) 下一個

   1924年,姥姥才十五歲,結婚一兩年,我大舅就出生了。我姥爺和姥姥都才十幾歲,自己都還是孩子呢,根本不懂得怎樣照顧小孩。而姥爺的爹娘還都在世,我大舅完全是由他們帶。
到了1938年,老蔣扒開了黃河口的時候,我大舅才14歲。河南大部分地區都被淹沒。因為決堤的是黃河主幹河流,而舞陽附近隻有沙河和李河兩條黃河的支流,離黃河比較遠,加上地勢較高,所以並未受到影響。 

   正如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巨著<<黃河東流去>>記述,大批難民逃離家園,姥姥一家人也是親眼目睹的。
那時候,常常看到要飯的難民從家門前經過。姥姥一家也是盡力去幫助他們。 

   有一天,他們接濟了一對要飯的母女,她們母女和家人走散了,那個母親看到姥姥家生活不錯,人又善良,就堅持要把女兒送給我姥姥當使喚丫頭。那個女孩有十七八歲,雖然因為挨餓,很瘦,但是骨架挺大,尤其是盆骨很寬。那時候老奶奶,就是姥爺的娘還健在,就答應留她下來。說,我們是勞動人家,不會用什麽仆人丫頭的。您要是願意,咱們就結個親家,讓你這大姑娘給我當孫媳婦,您看怎麽樣?

   舅小的時候,他爺爺也給他找好媳婦了,可是那家正好就住在黃河沿上,這場大水以後,也沒了消息。估計是找不到了。

   所以如今這個機會,老奶奶也挺相中這個姑娘的。而那個母親當然更是高興。姑娘能找到這樣的人家,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姥姥說,既然這樣,應該下聘禮才是。可是那個姑娘的母親卻說,這如今兵荒馬亂的,一切從簡了。我隻要您給我再備點路上帶的幹糧就行了。她們家本來是要到鹹陽投親的,如今女兒不用跟她在路上吃苦了。當是去還要去那裏,找她的丈夫和另外幾個孩子呢。

    那時候的人,平時都吃粗糧。因為白麵很貴,就是像我姥爺家這樣還算富足的人家,也很少吃。姥姥馬上到街上買了二斤白麵,烙成饃給她帶上。河南的饃類似薄煎餅,很薄,水分很少,但是還挺軟的,吃起來很結實,有嚼頭,很Q。而且因為水分少,所以放上幾天都不會變質,最適合作為路上帶的幹糧。

    我媽媽常常這樣對我說:你大舅媽是用二斤饃換來的。那時候,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就值兩斤白麵錢。

   就這樣,我大舅媽就成了朱家的兒媳。幾年以後,我大舅陪她去鹹陽看母親,卻得知母親根本沒有到達那裏。而她的父親和幾個兄弟也以為她們母女兩個早就餓死在路上了。

   姥姥後來常常說,當初不如就不讓她一個人去鹹陽了。否則也不會就這樣失蹤了。可是當初她們也不是沒有挽留她,是她自己執意要走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