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長征中 最關鍵 生死存亡的一戰 -- 搶奪瀘定橋 -- 紀念長征勝利會師81周年】

(2017-10-22 04:11:02) 下一個

 

 

 

小序:

 

過不了大渡河,跨不過瀘定橋

紅軍就真的成了 石達開第二,,,,,,

 

沒有 如果 假若 if and so on

 

 

 

 

  22名戰士踩著13根鐵索,如神兵天降,突破了大渡河天險;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禦批建造的懸索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紅4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達120公裏,並在5月29日淩晨6時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紀錄,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曆史紀念地。

瀘定橋是一座懸索橋,跨度為101.6米,寬度為2.8米,底部距離枯水時的水麵約14.5米。橋由13條鐵索組成,其中9條為底索,索間距離33厘米,上鋪橫木板,橫木板上再鋪八道縱木板作為橋麵。另外4條鐵索則作為行人的扶欄。鐵索每根長127.45米,重約2.5噸,有碗口粗細,由800-900個扁環扣鏈而成。[5]

橋的兩岸有橋台,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築而成。兩個橋台的後麵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鐵鑄就的地龍樁7根或8根,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麵再橫臥一根鐵鑄臥龍樁,每根重1800斤。瀘定橋的鐵索就固定在這些臥龍樁上,由橋台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堅固無比。兩岸的橋台上都建有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官府征收過橋稅費的場所。東橋亭內有康熙“禦製瀘定橋碑”,記述造橋的始末,西麵有康熙親自書寫的“瀘定橋”三字碑。東橋亭背後還有觀音閣,登臨其上可俯瞰整個瀘定城。

1950年,瀘定城以北新建了川藏公路鋼索懸橋,瀘定橋已不再承擔交通要道的作用。1977年整個橋梁進行了重修,岸上還建造了陳列紅軍史跡的展示館等。

 

============

讓我們記住:

 

紅1師第1團由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直接指揮,冒著大雨直撲安順場。

紅1師第2、第3團由師長劉亞樓、政委黃甦率領,隨後跟進。

紅四團 有 王開湘團長 楊成武政委率領。--- 突破天險 就是這個團的22位勇士。

 

楊成武銜上將軍,官至總長

王開湘,1935年11月病逝於陝北。

王開湘 (1908—1935) 又名黃開湘,江西省弋陽縣人。1926年參加革命。先後在贛東北蘇區和中央蘇區工作。

在贛東北蘇區曆任上饒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紅十一軍三十二師師長兼政委。參加過長征1935年底患傷寒病逝於

陝北羅漢川。當地立有墓碑,碑文為“人民的功臣王開湘烈士永垂不朽”。

1933年1月隨紅十軍調人中央蘇區,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結業後任紅七軍團十九師師長、

紅一軍團供給部政委、一師政委、粵贛軍區獨立二十二師政委。

1935年9月份,帶領部隊攻占天險臘子口,打開紅軍北上大門,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時,他突患傷寒,11月上旬,患傷寒病逝於陝北羅漢川。

 

Image result for 鄧小平 為 大渡河瀘定橋 題詞

 

紅軍渡過大渡河 還有另外17(18名勇士)

他們是紅一團 楊得誌團長 率領的, 不是紅4團楊成武帶領的。

試著 安順場, 不是 瀘定橋

是 以2艘小船渡過的, 不是橋,不是鐵索橋

紅1團團長楊得誌在回憶錄中也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段曆史:

"我們挑選了17名同誌組成奮勇隊,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上林帶隊,過9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同誌帶隊,我在第三船上。" "孫繼先確實是隨奮勇隊一起過的河,但他作為營級指揮員,還擔負著指揮其他戰鬥員掩護奮勇隊過江的任務,並不是奮勇隊隊員。"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推斷,"當時的情況極有可能是當第一船返航後,孫營長就在河邊,並根據戰場態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臨時決定上了第二條船,帶領剩下的8名隊員過了河"。

這個17勇士 名單齊全:

17名突擊隊員。他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連連長熊尚林,第2排排長羅會明,第3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士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第4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加上 營長 孫繼先,為 18名。

 

---------

 

大渡河戰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搶占安順場渡口,實施船渡。二是飛奪瀘定橋

搶占安順場楊得誌團長帶領 紅1團打的

飛奪瀘定橋楊成武 王開湘 帶領 紅4團打的。

瀘定橋的戰鬥和意義更艱難 更重要

 

 

 

Luding bridge.jpg

Image result for 楊成武將軍在大渡河瀘定橋上 1985

大渡河 瀘定橋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22名勇士,有說18名勇士(其實4位勇士犧牲了,剩下18名)

已找尋到8位勇士的姓名,他們是

1廖大珠、2王海雲、3李友林、4劉金山、5劉梓華,

並搜集到李友林、劉梓華兩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

特等機槍手 6趙長發、7楊田銘、8 雲貴川

Image result for 瀘定橋 楊成武

Image result for 瀘定橋 楊成武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8108.html

 

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請曾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來瀘定故地重遊,參加紅軍飛奪瀘定橋50周年慶典。我告訴他,我們苦苦尋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沒有印象深、記得住的勇士。他說:“有一個在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隻有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裏很貧窮,從小跟著父親在深山密林中采藥、打柴,攀崖涉水很內行。因為他入伍時沒有名字,戰友們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雲貴川’。在奪橋戰鬥中,他攀援鐵索,和廖大珠一起衝鋒在前,後來,打臘子口他還立了一功。”就這樣,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雲貴川。

 

1935年6月2日,在瀘定橋頭,中革軍委召開慶功大會,王稼祥主持會議,

周恩來為紅四團頒發了寫有“獎給飛奪瀘定橋的紅四團”的錦旗,

還為22勇士和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發了獎。獎品有:寫著“中革軍委獎”的列寧服和鋼筆、日記本、搪瓷碗和筷子。

  二十二勇士在奪橋戰鬥中,有人不幸落入滔滔大渡河犧牲了。在以後的征戰中,其他勇士也陸續犧牲在長征後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最後一位勇士劉梓華犧牲在平津戰役中,當時他任副師長。

(作者係北京軍區司令部編研室原研究員)

Image result for 楊成武將軍 1985

楊成武將軍 1985 舊橋重登

 

Related image

Image result for 瀘定橋 楊成武

Image result for 瀘定橋 楊成武

 

 

1935年5月24日,先頭紅1師第1團由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直接指揮,冒著大雨直撲安順場。紅1師第2、第3團由師長劉亞樓、政委黃甦率領,隨後跟進。國民革命軍川軍劉文輝部第5旅餘味儒團已在大渡河兩岸安順場至大衝一線布防,安順場渡口北岸部署有韓槐階一個營,南岸部署賴執中一個營。餘團執行蔣介石命令,收繳大渡河南岸所有渡河船隻及可用於渡河的材料,全部集中北岸銷毀。一天前(5月23日)左權劉亞樓率紅五團攻占距安順場三十餘裏的大樹堡,並造船紮筏,安順場守軍以為紅軍要從大樹堡強渡,加上天降大雨,對安順場守備鬆懈。紅一方麵軍紅一團(團長楊得誌、政委黎林)晚20時逼近安順場,作戰部署為孫繼先第1營奪取安順場,第2營向下遊佯動,第3營為預備隊。22時一營突襲安順場,30分鍾解決戰鬥,繳獲守軍營長賴執中準備北撤的一條小船。25日上午9時,紅一團第2連連長熊尚林帶隊共計17人,乘坐船工帥仕高(帥老幺)、張子雲、王有剛、鄭本利8人駕駛繳獲的唯一小船,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親自在大渡河南岸指揮六挺重機槍、數十挺輕機槍和三門迫擊炮組成的火力掩護隊,第二波次8人攜帶2挺輕機槍登上北岸後,守軍潰逃。但由於國軍銷毀了附近的船隻,在北岸搜尋到的3隻船需要修補,紅一軍團工兵連架設浮橋由於渡口水深流急,幾次架橋都失敗了。直到26日上午,使用僅有的四條船才把紅一團全部渡過了大渡河。顯然無法短期完成運輸紅一方麵軍渡河任務。

1935年5月26日中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到達安順場,聽取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時任總參謀長)、先遣隊政委聶榮臻(時任紅一軍團政委)詳細匯報過河和架橋的情況後,當場拍板: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分路趕向安順場以北一百七十公裏的瀘定橋,於是紅軍在安順場執行了一個冒險的新計劃: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第一方麵軍第一師和幹部團(紅軍最精銳隊伍,完全由幹部組成)坐船渡江,為右路軍,順大渡河向北走,限兩天半奪取瀘定縣城;紅1軍團軍團部、紅2師和紅5軍團為左縱隊,由林彪指揮,沿大渡河左岸前進,限三天奪取瀘定橋。兩路縱隊同時溯河而上,會師並奪取瀘定橋。軍委縱隊和紅3、紅9軍團及紅5團隨左縱隊後跟進。

但這個計劃極為冒險,如果瀘定橋被炸毀則完全落空;另外,瀘定橋距離安順場有160公裏的陡峭的山路,這麽長的山路上,並不知道會有多少川軍阻擊,也並不知道會有多少川軍駐守在瀘定縣城,一旦無法順利渡過大渡河,那麽紅軍將被大渡河分割成兩部分,當時毛澤東臨時作出決定,如果兩岸的紅軍無法再次集合,那麽聶榮臻和劉伯承就在河東岸的川西打遊擊“再另搞一個局麵”;中央和軍委在川康邊繼續活動,尋機北上。

1935年5月26日,蔣介石由重慶行營飛赴成都坐鎮指揮,電勉沿岸各部指揮官:

“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彝漢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

地形險峻、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的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勳。”

四川省主席劉湘發布緊急通報,稱紅軍麵臨“石達開第二”的危境,朱毛“直步石達開之後塵”,紅軍“前有大渡河,後有金沙江,‘西竄’又不可能,勢必被消滅於大渡河附近”,全殲紅軍在此一舉。24軍軍長劉文輝趕到漢源督戰,急令其第4旅旅長袁國瑞率部增援瀘定橋。

經過

5月27日晨, 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等率領著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第二師紅四團,2天行軍了160公裏。本來上級要求3天內到達瀘定橋,紅四團第一天行軍遭到大渡河東岸敵軍火力封鎖,被迫爬山繞道前進,多走了很多路。在葉坪與當地搶糧的一個連敵軍發生遭遇戰。此後,道路橋梁卻被敵破壞,全團伐木架橋,到下午才到達菩薩崗下,又被川軍一個營擋住了去路,強攻得手。第一天行軍40公裏,在菩薩崗以北5公裏處的什月坪宿營。第二天晨5時出發不久,接到騎兵通信員送來的林彪命令:

王(即黃開湘)、楊: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速度的行軍力和堅決機動的手段,來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次戰鬥中,突破過去奪取道州和5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裏的記錄。你們是火線上的英雄,紅軍中的模範,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完成此一任務的。我們準備祝賀你們的勝利!

林、聶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位於石棉縣與瀘定縣交界處的猛虎崗,上下各四十裏,山頂隘口守軍1個營,28日下午紅四團趁濃霧奇襲,並直接衝潰據守磨西鎮的守軍團部,敵軍潰散時破壞了磨西村東的大橋,紅四團花費了兩個小時架橋,傍晚時分到達了大渡河畔的一個小村子,距離瀘定橋還有55公裏。此時,右路軍前衛紅二團在政委鄧華的指揮下第二天急行軍五十餘公裏,到達德妥。

5月28日傍晚,川軍24軍第4旅旅長袁國瑞率部到達大渡河右岸的龍八鋪(今瀘定縣興隆鎮),部署第38團舉火把連夜趕往瀘定鎮布防;第11團在大渡河左岸龍八鋪海子村一帶阻擊右路紅一師,第10團為旅預備隊。

5月28日當夜,紅四團在大渡河西,川軍第38團在大渡河東,都舉火把連夜強行軍。紅四團徹底輕裝,所有的牲口、行李、重武器隨後跟進,並以軍號、喊話偽裝成川軍。終於在5月29日淩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以沙壩村天主教堂為指揮部,一晝夜奔襲120公裏。

此時橋東麵據守的是5月28日急行軍趕到的川軍24軍第2旅38團第3營,以及瀘定縣當地民團。橋板也已被守軍收去。周營派遣連長饒傑(該連是軍閥混戰中收編的原滇軍)進占橋頭。為了以防萬一,饒連長還是做了炸橋準備的,周營沒有炸藥,饒便集中全連上百手榴彈綁紮在橋頭鐵索上饒連長幹完這些,就在橋頭留下一個排。守橋排長在橋頭陣地隻留下兩個班。

戰前雙方有喊話,紅軍方麵向川軍說:我們是北上抗日的,請你們讓開路,不想和你們打。川軍方麵回應說:你們有本事就長翅膀飛過來。在這種形勢下,4團的組成了由一營二連廖大珠為首的22人的突擊隊(另有說23人或21人),突擊隊員腰插手榴彈,駁殼槍(另一說身掛衝鋒槍),背插馬刀,冒著槍林彈雨,攀踏著鐵索強攻前進。他們後麵是連長王友才率領的三連,每人抱一塊木板,在後麵鋪木板。三連的後麵是全副武裝的一連,任務是過橋後奪取對岸的敵軍橋頭工事,占領瀘定城。以兩個營組成火力支援隊,以稠密的火力封鎖河對岸通往橋頭的道路,製止敵軍從瀘定西城門增援橋頭。

5月29日下午4時,對瀘定橋的總攻開始。紅四團全部五十多名司號員一齊吹響衝鋒號,火力隊所有武器一齊向對岸開火。當突擊隊員到達河對岸時,守軍點燃了堆放在橋頭的澆上煤油的木板,意圖把橋頭鐵索上綁定的上百顆手榴彈燒炸。突擊隊員不懼燃燒的火焰,衝到岸上,後續部隊也隨後跟上,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消滅了守軍,奪占瀘定橋。

 

楊成武回憶,22名突擊隊員都活了下來,但瀘定橋紀念匾則記載有4名隊員陣亡。另還有目擊者稱,隻有5名戰士突擊成功,其他人都落入河裏犧牲了。

 

川軍24軍第2旅38團團長李全山,親自帶了一個營在增援途中,本應在5月29日早晨趕到。但途中獲悉周營已經進占瀘定縣城後李團決定避免夜雨行軍、宿營休息。5月29日中午得知紅軍逼近就原路撤回。一說團長李全山當時在瀘定城中,見守軍崩潰逃往天全

紅四團猛攻瀘定橋之前,右路軍紅二團在距瀘定橋25公裏的鐵絲溝猛攻守軍川軍第4旅第11團。劉伯承親自指揮,鄧華率紅二團第二營翻山繞到敵軍側後,肖華率一、三營正麵強攻;大渡河左岸跟進的紅一軍團主力隔河展開強大火力支援紅二團壓製守敵;右路跟進的紅三團一部協同攻擊,最終突破守軍陣地,猛追打垮了川軍第24軍第4旅旅部與預備隊所在地龍八鋪,川軍向化林村潰退。此戰牽製並打垮了川軍第4旅主力兩個團,確保了奪取瀘定橋的紅四團不受敵壓迫。

戰後

5月29日晚22時許,劉伯承、聶榮臻率右路軍紅一師紅四團先頭部隊進入瀘定城,兩軍會合在瀘定橋東岸。劉伯承走在瀘定橋上,感慨萬千,說:“這裏應該立一個碑”。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得到了當時紅軍士兵所能夠得到的最高獎賞:一身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一個搪瓷缸子和一雙筷子。

陳雲說:“如紅軍不能過橋,則安順場渡河至北岸之一師,勢將孤軍作戰,而南岸之紅軍主力則必走西康。西康則係遊牧區域,糧食宿營,兩感困難。而國民黨軍進剿則以雅安為後方,追剿部隊雖感困難,但有後路接濟,紅軍則極難克服困難也。”

5月30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達瀘定橋。毛澤東說:“過大渡河是紅軍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裏失敗了,它就很可能被消滅。這種命運,在曆史上早有先例(指太平天國石達開)。” 毛澤東曾作詩《七律·長征》,其中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段。

飛奪瀘定橋之後,紅軍左、右路軍會合於大渡橋的東岸,中央紅軍盼望與紅四方麵軍會合的願望越加強烈,他們將要北上穿越大雪山,選擇最近的路線與紅四方麵軍會合。

所有紅軍通過瀘定橋後,毛澤東令紅九軍團政委何長工帶隊守到天全那邊打完才帶部隊北上歸隊,國民革命軍中央軍薛嶽部沒能強渡過河。6月2日撤走前,何長工下令將9條底索每隔一條剪斷一條,共剪斷四條。導致行人隻能扶著鐵索慢慢通過瀘定橋。劉湘花了好幾萬大洋,由朱鐵匠的父親花了幾個月修復後,橋才能使用。

軼聞

根據2003年當地86歲的老人李國秀老人的目擊陳述,他看到有22個紅軍過橋,老百姓在前麵帶路,紅軍跟在後麵,幾個老百姓被國民黨擊中掉進了河裏,橋上沒有木板,隻掛著鐵鏈。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截止2011年,其中已有8位勇士的姓名得到了確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