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地下坎兒井 與 山上 人工天河 紅旗渠 的比較】

(2016-04-05 14:51:37) 下一個

 

 

有人貶低 河南林縣紅旗渠工程 說 根本比不上 坎兒井

現簡單比較一下, 清者自明, 濁者濁去

1, 紅旗渠 是 到自己地境之外去 引水來,林縣地下水很貧乏 基本靠天降水

2, 坎兒井 基本是腳底下本來就有的水 如何利用而已

3, 紅旗渠 是從大山巨石裏 穿鑿而來, 每一尺都是靠一錘一釺 硬生生楞垹垹 鑿出來 砌起來的

4, 坎兒井 基本是從土裏 挖出來的,沒有或極少石頭, 容易的多

5,紅旗渠是3-4萬民工 在10年裏 拚出來的

6,坎兒井 是 2千多年來 逐步 一點一點 挖成的

7, 周總理說 紅旗渠是個人間奇跡

8, 坎兒井 是 林則徐 推而廣之, 是個創造, 稱不得奇跡

 

 

據史料記載,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漢武帝時或稍早。

常識裏 新疆多戈壁沙漠 幹旱 降雨量稀薄

但 新疆 寒冷 降雪量不少, 春夏 冰雪融化後 深入地下, 因而 地下水資源 其實很豐厚。

坎兒井 最早何人何地開創 有2個說法:

1, 來自 波斯

2, 來自 關中(現陝西的關中)

坎兒井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莊子. 秋水篇》中曾有“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之句

有部分學者認為,坎兒井是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坎兒井,然後再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伊朗地區。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坎兒井是2500年前的伊朗人發明的,然後通過絲綢之路一路東傳傳到新疆。

《漢書·溝洫誌》中所說的“井渠”。漢武帝時,在現在的陝西大荔一帶開龍首渠,引洛水灌田。因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們就設計鑿成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術在漢代已由內地傳到了新疆;井渠法在稍後也傳入新疆。當地少數民族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又加以發揮改進而成為坎兒井。

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麵渠道和澇壩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麵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麵。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汙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File:Qanat cross section.svg

 

 

 

 

新疆地區氣候幹燥,每年平均雨量不到二百毫米。但是新疆的水源非常豐富。天山、阿爾泰山和昆侖山崇山峻嶺,終年積有深厚的冰雪,一過陽春,積雪融化,匯成無數道水流,注入南北疆兩大盆地。比較大的河流,如塔裏木河、開都河、瑪納斯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等,都是人們取用不竭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祖祖輩輩辛勤勞動,開渠鑿井,引用山水河水,在戈壁灘上開發了無數片肥美的綠洲。

新疆各族人民利用水源的辦法可分兩種:一是修建水渠,利用山上融化的雪水;另一種是開鑿坎兒井,利用地下水。

     

水利對農業生產關係十分重大,我國曆代各族勞動人民對水利有很深刻的研究。新疆地區氣候幹燥,每年平均雨量不到二百毫米。但是新疆的水源非常豐富。天山、阿爾泰山和昆侖山崇山峻嶺,終年積有深厚的冰雪,一過陽春,積雪融化,匯成無數道水流,注入南北疆兩大盆地。比較大的河流,如塔裏木河、開都河、瑪納斯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等,都是人們取用不竭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祖祖輩輩辛勤勞動,開渠鑿井,引用山水河水,在戈壁灘上開發了無數片肥美的綠洲。

新疆各族人民利用水源的辦法可分兩種:一是修建水渠,利用山上融化的雪水;另一種是開鑿坎兒井,利用地下水。

坎兒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工程。坎兒井的水源,是雪水經過山麓滲漏入礫石層裏的伏流或潛水。據十七、十八世紀的《新疆圖誌》記載,北疆的巴裏坤、濟木薩(今古木薩爾)、烏魯木齊、瑪納斯、景化(今呼圖壁)、烏蘇,南疆的哈密、鄯善、吐魯番、於闐(今於田)、和闐(今和田)、莎車、疏附、英吉沙爾(今英吉沙)、皮山等地,都有坎兒井。當時吐魯番的坎兒井有二十八處,鄯善有四十五處,葉城多到五十一處;最長的哈拉巴斯曼渠,長一百五十裏,寬七尺,能灌溉田地一萬六千九百多畝。

 

坎兒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暗渠,或叫橫渠,是地下的集水道和輸水道,地下水滲到暗渠裏,並從暗渠流到用水的地方。長度從不足一公裏到十公裏以上不等。為了減少滲漏,有時還用毛氈鋪底。


坎兒井的第二部分是露出地麵的明渠,用以引水灌田,所以明渠也就是灌溉的渠道。


第三部分是豎井,或叫直井、立井。豎井是從地麵向下鑿的井,在開挖暗渠前必須先鑿豎井,借以了解地下水位,確定暗渠開挖的位置;同時在挖暗渠的時候,也要用豎井作為出土口和通風口。豎井的深度隨暗渠距地麵的深度而不同,深的可達一百米,淺的隻有十米;豎井的間距不等,井口常用石塊或樹枝、葦草等蓋上。 

坎兒井水最大的每天可灌溉農田幾十畝,小的三五畝。坎兒井可以利用地下的深層潛水,自流灌溉;隨地可以開挖,獨立成一灌區,施工比較簡單,使用期長久;更因水行地下,減少了蒸發,避免了風沙埋沒,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確實是一種因地製宜的灌溉方法,是一個光輝的創造。
 

一支坎兒井的 終端 露天成小溪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