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風來

歲月如風,風過留痕 ......
正文

西行記:夜泊山外

(2010-03-14 23:01:58) 下一個

頂著烈日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走了四個多小時的確很累,回到酒店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剛好有一張酒店的午餐優惠卷,有效時間到當日下午四點。於是來到餐廳坐下,點了一份套餐。餐廳中柔和的燈光和音樂讓人很快就放鬆了下來,我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在相機的LCD上瀏覽當日拍攝的街景。對於喜歡攝影的朋友,拉斯維加斯的酒店建築是一大看點。因為時間有限,我這次也隻能是走馬觀花。吃過午餐已是四點半了,我打點行裝,驅車向下一個目標Zion國家公園進發。 

Zion國家公園位於拉斯維加斯的東南方,走93號高速轉15號高速,全長二百三十多公裏。上路的時候正是尖峰時刻,車流很慢。快要出城的時候,看到高速旁邊立著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麵寫著一個名字:耶穌;當車緩緩駛過之後,我從後視鏡中看到廣告牌的另一麵寫著:上帝。

對美國的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今日的美國起源於一小批來自英國的清教徒。1620年9月16日,包括35名清教徒在內的102名英國人乘五月花號帆船(May Flower)從英國的普利茅斯啟程前往北美。在65天的艱苦航行中有一人死亡,也有一個新的生命誕生。這102名乘員於1620年11月11日在美洲的鱈魚角(Cape Cod)登陸,並把那裏命名為普利茅斯以紀念他們的故鄉。這些人當中的41名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份文件《五月花號公約》,而基督教信仰則成為蓋在這份公約上的鐵印。 從那以後伴隨著大批在歐洲遭受逼迫的清教徒和其他宗派的基督徒移居新大陸,基督教信仰與美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直到今日。

  
 May Flower 2.jpg
  

然而美國曆史上早期的開拓者和後來的建國者都不會想到,有一天在這片他們為之流血犧牲流淚撒種的土地上,會出現一座賭城拉斯維加斯。1931年美國大蕭條時期,為了度過經濟難關,內華達州議會通過了賭博合法的議案,致使拉斯維加斯從一個淘金者遺留的廢都,發展成了一座名聞天下的以博彩業為主的旅遊城市。無論我們在這座城市中能夠體驗到多少的浪漫和榮華,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拉斯維加斯的根基乃是人性的貪婪。

出城後道路通暢了許多,我加快車速向目的地飛奔。七點過後GPS把我帶到了進山的路口,那裏有一個加油站。我給車加滿油然後開上山路。山裏的夜色很重,除了車燈照亮的路麵幾乎什麽也看不見。偶爾會有車子從山裏出來,可是進山的路上好像隻有我一個。在目標不太明確的時候,人心中常常會生出許多疑慮,我就特別擔心GPS領錯了路。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看見了點點的燈火,像是散落的民居。再往前走了一段,看見了第一家旅店。我把車停下來進去一打聽,滿員。到了下一家,還是滿員。接待我的是一位和藹的老婦人,她告訴我山裏的旅館差不多都滿了,而且價格都不會低於100美元。不過在山下的小鎮上會有便宜的旅館。我看離GPS指示的終點還有幾公裏,就繼續向前走。在那裏還真有一個空房,要價140美元一宿,而且隻是當晚有空。我想起老婦人的話,決定下山看看。 

很快回到了山口的加油站,在那裏我遇到了一位瘦小的婦人,她告訴我從這裏左轉沿公路向前不到三英裏有一個小鎮Hurricane,那裏有幾家旅館。幾分鍾以後我在小鎮的入口處找到了一家旅店Travelodge,條件不錯可以無線上網,一宿$43.48含稅。遺憾的是周五和周六漲價,加稅要超過$80。第二天剛好是周五,我暫且住一宿再說。接下來我又去了兩家旅店,結果有了兩個發現:其一,這裏的旅店都是由印度人經營的;其二,價格都一樣。不太明白為什麽這樣的生意沒有華人作,難道華人隻會開餐館嗎?

後來我注意到,不僅是那個小鎮,許多地方的Motel都有印度人的影子。聽說印度人常常自誇在北美他們打敗了中國人。看到印度人壟斷了小鎮上的旅館業,我就想,若是換了中國人會不會彼此打起來陷入惡性競爭?在北美的IT行業,印度人普遍比中國人混得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印度人彼此相助,中國人彼此相輕相欺,也是海外華人心中永遠的痛。我們中國人真的那麽聰明嗎?

小鎮中心的加油站旁有一家Burger King, 我用朋友給的coupon要了一份套餐,味道好極了。飯後回到客房已是夜裏九點多了,由於周末房價翻倍難以接受,我不得不盡快調整旅行計劃。我拿出手提電腦利用google地圖搜索起來,很快就發現我的下一個目標Bryce Canyon距離這裏不過130公裏左右,於是決定周五晚上去Bryce Canyon碰碰運氣。

這一夜,在Zion國家公園山外的小鎮上,我安然入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