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基因迷思

(2015-11-17 06:46:57) 下一個

為巴黎鬧心,可生活還得美好的繼續。

Myth #1轉基因和雜交差不多?

兩個的目標是相同的,改良物種。

傳統的育種學主要采取雜交育種技術,即通過攜帶優良遺傳性狀基因的父母本通過有性雜交,獲得優於父母的子代個體.是一個慢過程。雜交受到親緣關係的限製,比如說種間、屬間。不可能把草莓跟比目魚雜交。

轉基因技術可以打破物種的界限,理論上可實現任何物種間的基因交流。

還有,雜交的基因是物種本來就有的。像雜交水稻,基因來自野生水稻。這基因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選擇,經過了考驗,證明這個基因適合水稻。而轉基因就沒有這個自然考驗的過程。外源基因隻經過比目魚的考驗,沒經過草莓的選擇。

Myth #2 GE很精確,可以準確製作GMO

這是目標。但遠遠沒有實現。

外源基因選擇很精確。比如說要麽除草(HT),要麽殺蟲(Bt)。但從轉基因方法來看,就太糙了。各種轉基因方法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成功率很低。外源基因被隨機的加入到受體中,是否能表達,表達的程度就聽天由命了。

  • 為了讓外源基因更多的表達,要給它加CaMV病毒做啟動子。這CaMV病毒很賣力,常常附送啟動不該啟動的東西, 比如啟動一種新的蛋白質的表達.
  • 為了測試轉基因是否成功,最初常用antibiotic resistant marker gene做標識。比如說把Bt和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同時轉到煙草上,等煙草長好了就洗抗生素澡,能活下來,就說明轉基因成功。可是,可是,這活下來的煙草也同時免費獲得抗生素抵抗性了.
  • 基因槍,聽起來神秘。其實和所有的槍一樣,射出的子彈也不長眼。外源基因能插入到什麽地方,隻能撞大運

Myth#3. GE 農作物產量高,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不知道。主要看誰出錢做的研究

正方Brookes和Barfoot說2013年就增產6400萬噸。

反方USDA 1996-2003年的數據。Mansanto 的抗除草劑大豆, 其產量比傳統大豆低7%。

甚至對同一組數據,屁股坐的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有興趣可參考http://www.bloomberg.com/bw/articles/2014-11-18/how-gmo-crops-can-be-good-for-the-environment

Myth #4, GE可以減少除草劑和農藥的用量。

Bt類缺少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HT 類則相反. GE作物耐受性高,農民反而可以用更多的農藥,而不必擔心殺死農作物。根據 USDA,種GE作物的農民比種傳統作物的農民平均每畝多用0.1磅農藥。

Myth # 5  吃什麽轉不轉的,到肚子裏都被消化掉, 沒聽說吃豬肉長豬肉

說的很對,吃豬肉不會長豬肉。但非轉基因食品也有好有壞啊。吃壞東西轉不轉的都會拉肚子。

前幾天WHO說火腿致癌,火腿到肚子裏也被消化掉了呀?為什麽還能致癌?

Myth #6  美國FDA還是靠譜的,他們監管轉基因, 差不到那裏去

美國轉基因生物主要由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簡稱FDA)、美國環保局(簡稱EPA)和美國農業部(簡稱USDA)負責檢測、評價和監控。其中,FDA主要管理食品與飼料的安全性和健康問題;USDA的食品安全和檢測部門則負責肉、禽和蛋類產品對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影響的管理;EPA負責管理食品作物殺蟲劑的使用和安全

可事實上, 美國認為轉基因生物與非轉基因生物沒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轉基因食品不需要安全測試,甚至不需要注明就可以上市

Myth #7市場上賣轉基因,大家吃轉基因有年頭了,沒見什麽副作用

有個笑話,一個賣菜的農民,你們城裏人真厲害,什麽農藥都毒不死你們。

笑話的後麵是人類的生命周期長,很多生命功能都有代償,而且有免疫係統,很經折騰。

好,我們看看一些事例

  • 1989年,轉基因L-Tryptophan在美國,致死37人,致殘5000多人. L-Tryptophan就是色氨酸
  • 1994年, 美國先鋒(Pioneer)種子公司嚐試了將巴西堅果中一種蛋白質的基因轉入大豆中,結果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同樣會對這種大豆過敏
  • 基因修飾過的牛生長激素,被注射到奶牛體內以提高牛奶產量. 但同時也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長因子-1)的濃度,IGF-1已知與人類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關。
  • 現在過敏的人越來越多。我一個朋友他們家孩子對麵筋過敏,愁死了。科學家發現BT能夠在人的小腸上打洞,這可導致人對麵筋(gluten)的過敏.
     
  • 1998年,Dr. Pusztai在實驗中用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馬鈴薯喂食大鼠,隨後,大鼠“體重和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係統受到破壞”。
  • 2009年第法國分子內分泌學家Seralini發文指出,老鼠在食用轉基因玉米三個月後,其肝髒、腎髒和心髒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昆蟲學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雜誌發表文章,稱其用拌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喂帝王蝶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生長緩慢,並且死亡率高達44%。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不久之後,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對帝王蝶問題展開專題研究。結論認為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在田間對帝王蝶並無威脅,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擴散不遠。在田間,距玉米田5米遠的馬利筋雜草上,每平方厘米草葉上隻發現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們在玉米散粉之後才會大量產卵。(3)在所調查的美國中西部田間,轉抗蟲基因玉米地占總玉米地麵積的25%,但田間帝王蝶數量卻很大。

最後一個篇幅多些,因為我覺得很有趣。大家可以仔細看看EPA的反駁。他們羅列了一些事實,證明帝王蝶活得好好的。可是他們證明在Losey試驗條件下,轉基因玉米花粉對帝王蝶無害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