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真正的大學

(2009-10-22 05:13:32) 下一個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真正的大學


華人高錕得了諾貝爾獎,可惜隻是華裔,沒在神州受過教育,研究也是在海外成就的,要不,還不得也大慶一番。一種現象叫做“諾貝爾獎焦慮症”,無奈“說行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一貫思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瑞典人不“保持一致”。且不說諾貝爾獎,就是國際公認的權威刊物上,又有幾篇出自我國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博士之手?

大多數國人不介意這類與之無關的問題,理應關心這類問題的又多以“無權”而不管,或懶得管。耶魯大學前校長小貝諾.施密德特何權之有?可是他管了,他盡了一個教育者的責任。我們無權,但是難道也無責嗎?施密德特指出的弊病,有關國人何以視而不見?如果說他是惡毒攻擊,那就該站出來理直氣壯地辟謠。

施密德特說:“中國沒有一所真正的大學”,“課程多、教授多、學生多、校舍多”的就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大學”。“學者退休就意味著告別藉以糊口的講台,極少有人仍對自己的專業有興趣,除非有利可圖。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事業。”——這是真實的寫照,他太了解中國國情了。但是他不了解,並非所有的人都不再留戀自己的畢生事業,在中國不是人人都能夠自主地從事真正意義上的事業。

說到校長,施密德特比我等更知情,他說校長退休前,與官員完全一樣,必須利用自己的權勢為子女某好出路。由此得出結論:“新中國沒有一個教育家,而民國時期的教育家燦若星海。”曾是外行領導內行,輾轉成了外行就是內行,或是內行無異於外行,教育家從何說起?

他還說:“他們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竟然引以為驕傲,這是人類文明史最大的笑話”,“政府或下屬機構‘排名’,讓中國知名大學躋身‘世界百強’的做法”,是“關起門來做皇上”。排名就要評估,可是誰來評估?評委應具備什麽條件?事實證明,評估不僅是走過場,而且是腐敗的溫床,於學術無補。

他“尊重名副其實的園丁,但鄙視沒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教師。”而“計劃學術”下,談不上“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他對中過大學日益嚴重的“官本位”深感憂慮,痛心地說:“宙斯已被趕出天國,權力主宰一切”,“權力對於思考的禍害,已將中國學者全部利誘成犬儒,他們隻能內部惡鬥。缺乏批評世道的道德勇氣。孔孟之鄉竟然充斥著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學者。令人失望。”認為中國的大學“失去了重點,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貫保持的傳統”, “課程價值流失,效率低,浪費大”,“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不存在真正的學術自由”,“適應政治,迎合某些人利益,損害了大學對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回溯曆史,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統一權力束縛,所以諸子百家學說盛行。我國大學的問題是明擺著的,理應自己反思,讓施密德特說出來,說真的,我們心裏並不舒服。但是旁觀者清當事者迷,忠言逆耳利於行。並且我們不能違心地認為人家居心叵測,那是一個真正教育家的聲音。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他們嘔心瀝血過程中,絕不會以獲此殊榮為目的,所以我們切不可追名逐利地奔諾貝爾獎,更不要想證明什麽優越性,動機純正的真正學者能得諾獎的也是鳳毛麟角,心術不正的就別想入非非了。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反思,走出誤區,踏踏實實辦好真正的大學,培養有益於社會的人才。

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從真正的大學走出的。               (2009-10-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