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

(2009-09-24 17:56:43) 下一個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一)20年後再見麵
(說明:我這個同學,處事低調,脾氣要說也有點怪,十幾年前他就是不肯告訴我他的這些跌宕

起伏的經曆,這些情況還都是他的夫人和同事們說的,問他為什麽?他說“走麥城”時,不想讓

人憐憫,“過五關”時又不想張揚。我們幾十年工作聯係,退休後相繼出國,相距又不算太遠,

每年還能相聚幾次,博客興起後,我就想寫他的一些故事,因為有的故事,對人們還是很有啟迪

的,從某種方麵說也是一種財富。所以就試探寫了一篇,想不到還受到某些讀者的歡迎,要求接

著寫。一再征求這個同學意見,最後,他要求模糊時間地點和人名以及不涉及生活方麵,更也不

能拔高才可以寫。這樣我也成了“甄是隱”了,用符號來說一些事情吧,也不必求索和對號入座

了。)
××年代初,一次在廣州開學術會,住在車站附近一個賓館,下午又安排進來一個會議代表,進

來就喊:“老S你好!我們已經20年沒有見麵了,方才在會務組看見你的名字,他們就給我安排

來了!”我一看正是比我低一個年級的T同學,在學校時一塊勞動認識的,那時他還是個小孩子

樣,體力很弱,當時下鄉抗旱,我們都在“打井隊”,他能夠找到有水的地方打井,給大家留下

深刻印象。現在明顯的長大了,也成熟了,問他才知道,畢業分配到一個研究所,但是現在調到

一個海邊小廠。

第二天是學術會開幕,並有幾篇報告,想不到居然有他,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代表!內容還是

一個關於A能的理論模型,大學時學習,A能是個影響反應速度的不變參數,按他的理論,A能也

是可變的,與反應條件有關,他用這個理論指導,可以設法降低A能,因此可以提高反應速度,

不僅可以探討催化反應機製,對工業生產也是很有意義的,他說這個模型曾經與學校的×教授探

討過,得到了肯定,並說如果能從微觀上研究,是個很有意義的課題。會後還有幾個人到房間裏

找他交流,上海一家雜誌編輯還向他約稿,問他資曆,聽說是×大的學生,說難怪有這麽深的功

底,並和他約定,以後有文章先投給他們雜誌,後來真的連續發表幾篇。我作為他的校友,當時

感到驕傲和自豪。

會議結束,一塊坐火車到返回,我們交換了聯係辦法,幾次問他為什麽離開研究所,他都是岔開

話題,看來他不願意說,我也就不好意思再問了。邀請他去家裏看看,他說以後吧,廠裏工作忙

,他急著處理,就在車站轉車走了,還邀請我們全家去海邊玩玩。

兩年後,全國學術會在青島開,大會仍然有T的報告,這篇也很有分量,後來刊登在《學報》上

。是根據他上次那篇理論,展開了新的工作,導出一個公式,根據這個公式,他與另外一個工廠

的人設計了一種很違反常理的特殊的工藝設備,想不到他的思路的確超前了,回來查文獻,這種

特殊設備國外也剛剛興起,對我國還禁運呢,這個廠已經有產品和成熟的工藝了,滿足了國內工

業的急需,市場非常好,這個廠狠狠的賺了一把!不僅扭虧為盈,還新建了廠房和家屬樓。他是

無私奉獻,經濟上沒有好處,隻是獲得了省級科技獎勵。

在T的聯絡下,我們研究所與他們地區也建立起合作關係,以後我們就經常交往了,夏天我們全

家到海邊玩了一次,享受了各種海鮮。還逐漸認識了這個地區的一些官員和技術人員,就更多的

了解了他的一些故事,他的故事波瀾起伏。很有戲劇性,難怪某著名導演想拍個電影,隻是他非

常低調,他特別害怕記者拔高的做法,深感“高處不勝寒”,會使人受到傷害的,堅決的婉言謝

絕了。

一兩年內,因為T的工作突出,成績巨大,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獲得了國家級發明獎、省

市級科技進步獎,後來達到20來項,勞動模範、拔尖人才,政協委員等等光環也紛至遝來,後來

終於走上仕途,當了一個官員。

實際上,我覺得挺可惜的,以他的學識,和他那種敢於探索的精神,如果他能夠在物理所那樣的

基礎理論研究所進行研究,也許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他在原來研究所的一些試驗,比如在無序襯

底生長出有序的晶體薄膜和碳薄膜(兩種都是鏡麵光亮,電子衍射呈現規律點陣),就曾經引起

物理所測試室主任的高度評價,說這個工作在物理所也是拿得出手的,隻可惜原來的研究所是個

應用型的“研究所”,實際上是個“工廠”,這種工作得不到支持,沒有深入下去。後來他在調

入的工廠研製的一個器件,物理所測試認為達到國際水平,用於可控熱核聚變和衛星和導彈的控

製基準,打破了國外封鎖,中央台《新聞聯播》都做過報道。

他做了官員,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中國的待遇是“官本位”或者說是與 “崗位”有關,地委書

記對他說,沒有合適“位置”就沒法給他應有的待遇,並希望在他“管一麵”時,地區下邊的每

個“點”都可以去試驗,後來他確實在很多企業裏做出了貢獻,他的獲獎項目包含了機械、電子

、化工、食品等很多方麵。就是退休後,他並沒有停息研究,仍然繼續研究工業應用課題。但是

那些“理論性”的課題,就不具備條件了,不用說別的,僅僅文獻一類,整個地區當時連一本外

文期刊雜誌都沒有,這也是那時知識分子不能選擇自己前途的一個悲哀吧,同時也是國家的悲哀

,因為這種分配機製,研究所裏可能有“南郭先生”在充數,有發明潛質的人可能進不了研究所

,就是進去也無法發揮他的長處,怎麽能夠培養出傑出人才呢?可見不解決體製問題,中國人若

想得“諾貝爾獎”恐怕真的很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