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中國

一杯茶, 一台電腦, 時間悄悄從指間流逝;一句話, 一個玩笑,陽光偷偷沿簾縫偷視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的經濟是怎麼回事, 轉貼一篇很有見地的博文

(2010-01-24 07:10:16) 下一個
經濟結構失衡——房屋泡沫的內在根源

 ·羅慰年·

  這是我在2009年6月18日寫的一篇博文,分析了中國物價上漲的結構性原因和中國房屋泡沫的內在根源。——作者記

  中國物價上漲了,從日常生活的到房屋價格,都可以感受得到。物價上升的嚴重的程度,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對於底層的老百姓,中國的物價上漲,看上去非常地強烈。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物價上漲的“狼來了”的信號。

  第一個信號來源於人們內心的感受,這種感受像第六感一樣,莫名其妙地不舒服。這是人們感性的、直接的比較。

  以前,一個台灣的朋友喜歡做指甲,3年前她每到中國內地一個城市,閑暇時間都用來瘋狂地美甲,那個時候,給兩隻手做一副水晶甲的價格大概是人民幣200元。那時的行情讓朋友很愜意。她對比著來看,當時在台灣獲得同樣的服務,要花費四倍於這樣的價格。而今天,在中國各大城市,這個價格已經拉平,甚至已經奮起直追。這讓朋友很不爽,她甚至為之改變了喜歡美甲的生活習慣。

  和朋友感受相同的還有眾多常駐或出差到上海的台外資企業員工,根據《中國時報》的調查稱,上海的物價愈來愈高,包括房地產、高檔餐飲,甚至連一般的咖啡簡餐,兩相比較,台北的物價已瞠乎其後。

  上海的白領上班族,中午要吃一頓商業簡餐,最便宜的西式輕食也要200元,星巴克的平均價格大約都要120元。上海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每客價格大約在1500元到2500元之間;位於市區的稍微高級中餐廳,5個人吃一餐,不含酒水,至少要10000元。一萬元,都趕上農村老太太一年的所有開支了。近年來,台灣人都會發現,這種消費,連台資大公司的外派專業經理人,都覺得新台幣在上海愈來愈不好用。

  第二個信號來源於居民對物價滿意程度的比較。2009年5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消費方麵,被調查居民對物價滿意程度非常低,超過40%的居民認為物價很高,難以接受。比例比上個季度增加了20個百分點,直線追趕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CPI在最高位時的水平。

  在CPI高漲的年代,基本沒有人表示,我們的生活幸福得像花兒一樣。認為物價可以接受的居民降至53.3%,認為物價令人滿意的居民降至3.5%。這還不是居民感受最見底的時刻,負值區間出現了,這是目前居民對他們的收入感受指數首次下降到這一區間。負的總是不好的,代表了很多無奈。居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隻有3.4%,這令人非常地不樂觀,同比去年數據下降了14%,較前年數據下降17%。

  第三個信號是基於全球城市生活費用數據比較。國際著名人力資源機構ECA最近針對全球城市生活費用作了一個調查。調查涵蓋三百七十多個跨國企業外派員工駐地城市,並針對糧油雜物、奶類產品、肉、魚、新鮮水果、蔬菜等日常消費物品,以及飲品、煙草、衣服、電子貨品、汽車、外出用餐等一般需求總共一百五十項進行支出調查,樣本數十分全麵。

  調查顯示,跨國企業派駐亞洲區員工的生活消費指數大幅度攀升,在亞洲城市生活消費前十名中,大陸即占了五名,其中北京、上海、香港等大陸大城市的消費水平已在國際上名列前茅。北京、上海與香港的全球名次從去年的104、111與98名,今年躍升為26、28與29名,擠進亞洲最貴前十名,而台北與高雄則居亞洲第11和第18名。在沒有占有更多的數據的前提下,我覺得這個調查可以是中國跟亞洲其它城市目前的物價對比的一個參照。雖然北京、上海與香港的排行沒有高於台北與與高雄,但其排行增長的物價峰值,給生存在這幾個城市中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物價上漲了。為什麽中國物價在近期有所上漲呢?中國的物價上漲,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2008年下半年,中國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放鬆貨幣政策後,中國貨幣信貸環境隨之變得異常寬鬆,從而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和對於未來通貨膨脹繼續上升的擔心。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樊綱認為,中國經濟波動,主要是內部調整造成的,不單是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中國經濟波動大部分屬於內部波動,是中國宏觀政策在起作用。從“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的關係來講,現在還遠沒有到需要處理通貨膨脹隱憂的程度。中國目前考慮處理通貨膨脹隱憂為時尚早,中國還應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以嗬護經濟。宏觀擴張性政策要執行兩到三年,才能把經濟真正托穩,貨幣政策也要配合財政政策擴張。中國的經濟複蘇存在不確定性,有關部門需要防範下行風險。鑒於這種對經濟形勢的估計,中國政府繼續選擇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準備恢複正常的貨幣政策。分析師認為,中國在2010年將麵臨巨大通脹壓力的風險越來越高。堅持目前向經濟中注入資金的做法,可能無法控製通貨膨脹。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會轉化為物價上漲的動力。

  順便說說,樊綱這裏使用“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個相對應的概念。他所說的“貨幣經濟”指的應該不是在生產領域之外的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以前,中國經濟學界使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對應。我認為,用“金融服務經濟” 或“伴生經濟”與“實體經濟”對應更確切。虛擬經濟,指的是互聯網經濟,比如說,淘寶和網上遊戲等。金融服務經濟,使用了互聯網的手段,但不屬於“虛擬經濟”的範疇。不過,用“貨幣經濟”的概念代替“虛擬經濟”,也不準確。

  如果我們單從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服務經濟的矛盾來看問題,我們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關鍵性的現象。目前的中國經濟的動向,與國際經濟的大勢是不能割裂開來看的。在對中國的經濟的分析中,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不能不聯係世界經濟的大形勢來談。

  中國的物價上漲,是一個國際經濟大勢下的一個綜合因素的結果。物價上漲乃是源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下的經濟結構的失衡。經濟結構的失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失衡之一,是國內生產與出口生產的失衡。

  2008年,中國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6.7%。按樊綱的最新數據,以淨值計算,淨出口占中國GDP比重為15%。從單一年份看,淨出口占中國GDP比重好像不大。如果按照累計淨出口計算,中國的近2萬億的外匯存底,就代表著國內生產與出口生產的失衡趨向。 2萬億的外匯存底,代表了海外的“超前消費”,消費掉了中國的資源和勞動。在貿易的本質被扭曲的前提下,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海外消費黑洞。根據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數量論”。這個思想,其實背後也隱藏一個沒有被說出來的道理。假設在貨幣量不變的情況下,貨物的減少,也就相應使貨幣數量表現為“相對增加”的現象,相應使物價上漲。這也是 “物以稀為貴”的道理。1988年,中國經濟改革的價格闖關,引爆了“搶購潮”,市場上的物品因為人為搶購,突然減少,使物價暴漲。目前,中國出口與進口的失衡,按每年6-15%的淨值計算,20年積累下大量的“貨物欠缺”。這種欠缺,與老百姓手中的貨幣量的比值,越來越大,形成一個張力,其結果,也就是物價必然上升的第一推動力。

  失衡之二,是貨幣數量與勞務價格比例的失衡。

  由進出口失衡造成的貨物量與貨幣量的差額形成的巨大的黑洞,消耗了中國的大量資源和勞動力,換回大量外匯。外匯在國家手裏隻是一個額度,實際上與市值相等的人民幣卻到了外貿公司手上,也就是說回到了市場。在經濟平穩的時候,這筆錢會很快的又成為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支付手段,回到生產領域。在外貿生產受到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打擊的前提下,這筆錢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到處流蕩,成為社會上的額外的貨幣量,流向房地產或股市或消費領域,從而抬高物價,這是其一。

  其二,外向型生產的勞動的產品,被海外消費掉了,但是,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成本,卻基本上由中國自己承擔。而這些年來,中國的出口能夠維持的一個優勢為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勞務價格沒有隨著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而同步提高,沒有慢慢接近“世界市場價格”,造成一個巨大的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的虛位等待填補,需要還賬。結果,表現在經濟發展衰退的情況下,市場上大量的從出口生產退出來的資金轉向消費領域、與民爭食。社會上資金的暴增與現有老百姓工資量的差額,構成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這種心理落差,到了一個奇點,可能轉化為非理性的搶購的動力。二者的失衡,是造成目前中國物價上漲的第二個推動力。提高工資,提高勞務價格,將相應減少了二者的比值,從而降低物價上漲對普通老百姓的壓力,並由此減緩這種壓力的反作用帶給市場的物價上漲的推力。

  失衡之三,是實時經濟與未來經濟的失衡。

  目前的中美國際貿易,已經脫離了貿易的本質,表現為“實時經濟“與“未來經濟“的脫節。根據樊綱的數據:2009年前5月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5.84萬億元,遠超過去年全年的4.91萬億元,且超過今年新增貸款目標下限5萬億元。同時反映國內金融體係流動性狀況的廣義貨幣供應量 (M2)增速自3月份以來也連續3個月維持在25%。以今年投資人民幣9,000多億元計算,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相當於3%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要知道,這一部分的投資,有10%將以信用貨幣的形式作為外匯在“未來經濟”中儲存起來。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2419億美元。貨物出口12180億美元。出口占GDP比率為37.57%。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3957億美元。出口14285億美元,進口11331億美元。出口占GDP的比率是32.5%。。由於中國外匯的數字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的實時的經濟能量注入社會。這部分社會總勞動,將來無論以什麽形式兌現,都會引起物價的攀升。

  今天,中國的物價上漲,人人都感受到了。分析這個現象與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相關性,分析它與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相關性,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中國物價上漲的實質和本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