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NL的博客

意大利北部小鎮布拉(Bra)是“慢餐文化”的發源地。夏日的午後,在這座擁有古老的民居、典雅的教堂和幽靜的石子路的小鎮上,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放慢了速度。
正文

美國,移民的天堂?

(2009-07-28 02:11:49) 下一個

摘自:荷蘭國際電台中文網
了解更多歐洲信息與谘詢,請密切關注我們 www.rnw.nl/helan

今年休假去的是美國加州。在從Schiphol機場回家的路上,出租車司機和我聊了起來。他說他是阿富汗人,來荷蘭13年了。聽說我剛從美國回來,他告訴我他去過美國西部的好幾個州。相比荷蘭,他更喜歡美國,因為那裏更加自由,更加寬容。不止一次,我聽到朋友說,他們在歐洲過得壓抑,到了美國卻感到從未有過的自由。美國真是移民的天堂嗎?

 

主宰美國門戶的亞洲人
我在舊金山機場落地。出關檢查時,十幾個穿黑製服的移民警官幾乎全是亞洲麵孔。輪到我時,窗口後的警官操著帶有亞洲口音的美語說:“Welcome to United of States!”顯然,他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第二或第三代移民。習慣了代表荷蘭形象的白人移民警官,看到這麽多主宰美國門戶的亞洲人,讓我詫異萬分。更讓我吃驚的是,舊金山機場的廣播竟有廣東話版本;機場的指示牌還包括漢語,日語和韓語。一不留神,真以為自己來到了亞洲。

支撐美國經濟的亞洲人
這次我有幸受朋友之邀,去著名的穀歌總部餐廳吃飯。早就聽說,矽穀離不開中國和印度的技術移民,卻沒有想到在這裏見到了90%的亞洲員工。雖然在經濟危機下,穀歌餐廳減少了菜肴的種類。然而中餐和印度餐仍是紅紅火火,大廚自然也是地地道道的亞洲人。朋友說,美國本地人幾乎都回家吃晚飯了,隻有單身的外國員工才在公司用餐。環顧四周,幾乎全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亞洲麵孔,使我恍如又回到了國內的大學食堂。

天之驕子的亞洲人
灣區有兩所世界知名的高校,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走在兩座校園裏,同樣見到比例甚高的亞裔,耳邊還時常響起熟悉的普通話。據說,80年代的伯克利校長曾限製過亞洲學生和猶太學生的入學比例,把多出的名額讓給黑人學生。這個舉措引起社會喧嘩,後來被學校投票廢除了。今天的伯克利早已恢複了亞洲“統治”,校外的電報大街上亞洲餐館遍地皆是,甚至包括象阿塞拜疆這樣“偏遠”地區的餐館。

為了綠卡貢獻美國
我原以為美國人對移民的寬容態度一定受到法律的支持,可我舊日的大學同窗卻告訴我,來美國10年之久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一個拿到綠卡的。她拿自己舉例子:頭3年在美國留學,不能算作綠卡積累。畢業後她進入矽穀的一家跨國公司,3年後才夠格申請綠卡。然而由於申請綠卡的中國人太多,綠卡的發放又有配額,因此排起隊來幾乎遙遙無期。由於申請的是工作移民,在排隊期間還不能換雇主。最近矽穀大批裁人,好不容易保下來工作,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怨言再多也隻能挺下去,全為了綠卡。

相比之下,荷蘭的情況卻要好很多,連續居住5年便可申請永久居留。不僅留學年數算進去,而且沒有排隊一說。據我所知,來荷蘭10年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不持有永住證的,不少人還變成了荷蘭公民。

對移民寬容大度的美國卻在綠卡上限製移民,對移民警覺謹慎的荷蘭反而有相對較易的移民程序。如此看來,無論移民何方都將會是一條充滿波折的坎坷之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