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認識漢字——咳嗽

(2009-11-20 15:30:14) 下一個
(2007-08-31 09:15:57)
標簽:健康/保健 咳嗽 肺氣不清 脾濕痰動 胃食管反流性 慢性咳嗽 節飲食 消積滯 分類:認識漢字
咳嗽



咳嗽盡人皆知,但是“咳”與“嗽”的區別很少有人知道。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講過,有聲無痰的叫做咳,有痰無聲的叫做嗽。老師也是言之有據,金元劉河間的《素問病機乞宜保命集》:“咳為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清朝名醫陳飛霞在其著述的《幼幼集成》中記載“凡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

雖然古今的老師都這麽說,可我還是不以為然。咳嗽曆來就是出聲的,甚至用來代指人發言、說話、叫板,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恐怕邊關透漏,央及家人奔驟。似箭穿著鴈口,沒個人敢咳嗽”。《水滸傳》第三十八回:“你這賊配軍是我手裡行貨,輕咳嗽便是罪過。”單單拎出“嗽”來說是無聲的,更是荒謬。唱京戲的時候,老生出場前,為喚起觀眾注意總是要痰嗽一聲“嗯哼”,怎麽嗽就是無聲了呢?而說咳是無痰的則更是牽強,中醫單有幹咳一詞形容無痰的咳,而“咳吐癰膿”,“咳吐涎沫”的詞比比皆是,怎麽能說咳是無痰呢?

想明白咳嗽的意思,就得說說咽喉、氣管和食道。咽喉上通口腔和鼻腔,下連氣管和食道,是空氣、飲食、唾液、痰涎出入的必經之路。當飲水或吞咽的食物通過咽喉時,喉體上提,會厭便向後下傾倒,將喉入口蓋往,使飲食進入食道。當有氣流通過時,會厭便自動立起,蓋住食道口,使氣流直接進入氣管。

通常人們用嘴吃飯,用鼻呼吸。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張口呼吸,通過鼻子喂食(鼻飼)。隻要咽喉分得清,便無大礙。吃飯、飲水時談笑、打鬧,人們會容易把冷空氣咽到胃裏,出現腹脹疼痛,直到放屁排出才能緩解。同樣會把水或食物嗆到氣管裏麵,這時候氣管和支氣管就會產生自動的排異反應,肺氣上逆而咳,將異物排出。氣管和支氣管內壁上有一層粘膜,粘膜層有纖毛上皮細胞,每個細胞的表麵有數百條纖毛。粘膜下層有大量的粘液腺和氣管腺,不斷地分泌少量粘液,覆蓋在纖毛上皮表麵,形成一層粘液膜,用來粘著吸入的塵粒或細菌,濕潤、加溫吸入的空氣。粘膜上的纖毛不斷向上擺動,將粘液一起向咽喉部輸送。外部空氣越髒、越冷,痰液分泌就越多、排痰就越頻繁。痰液輸送到頭,接近咽喉的時候,就需要人咯一下,把痰排到咽喉,再吐出或咽下。纖毛運動是無聲的、自動的,但是如果粘膜表麵的粘液若過於粘稠、幹燥,或分泌過多,都會妨礙纖毛的運動。另外,吸入有害氣體,長期吸煙,或者吸入空氣的溫度過低,也會抑製纖毛運動,甚至引起細胞壞死,纖毛脫落。這時候就需要咳,也就是氣管支氣管的大幅逆向運動,來排出氣體或粘液了。直到有害氣體或物質排出,纖毛恢複了自主運動,咳才會停止。

食道是一條厚壁肌肉質的直管。食道的運動主要是食道環形肌自上而下,有順序地收縮造成的一種蠕動。食道的內壁富有腺體,可以分泌粘液,以潤滑食道,便於食物團的運行。但是如果飲食過量、過於肥膩,賁門閉合,食道內的粘液過多無路可走,人就會嗽一聲,把痰搜刮上來到咽喉,再吐出去。有時嗽上來的痰會跑到氣管裏,引起嗆咳。現代醫學稱之為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其實這就是由嗽而咳。

其實嗽有點兒象魚鷹的捕食,吞下一條魚又吐出來,隻不過食物還沒到胃裏。《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鄧通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說的就是用嘴吸吮膿液,吸得過頭到了食道,再嗽出來。所以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反觀劉河間的論述,盡管立論不對,但是結論是正確的。那就是咳是“肺氣不清”,嗽是“脾濕痰動”。咳屬於呼吸係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係統的問題。兩者雖然有密切的聯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但是診斷定位還是要明確,因為治療也是不同的。

治咳必須分清順逆,從咳性質、音色、節律和咳時間、誘發或加重因素來判斷。一般的原則是因勢利導,助肺排痰,不能一味地止咳、鎮咳。就象治療發燒不能一味地冰敷,有時需要吃熱藥發汗一樣。現代醫學發明了許多抑製中樞神經的止咳藥,裏麵含有可待因、右美沙芬,這些藥物和止痛藥一樣,不是解除病痛而是讓人感覺不到病痛,久而久之還能讓人成癮。

其他髒腑也會影響到肺導致咳,《黃帝內經》:“五髒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臨床比較常見的是心咳和腎咳。由於勞心過度、心火灼灼,克伐肺金。這種咳一般在激動、緊張時加重,以半聲咳為主,夜間重,甚至有盜汗。腎咳以咳而遺尿、鼻頭寒涼為特征,是命門無火,督脈不溫,鼻子吸入的空氣無法加熱,刺激肺產生咳。我的一個德國女學生2002年年初咳,我給用金匱腎氣丸,症狀開始緩解。正好請蘇有餘先生來講課,蘇老師一聽其咳聲,就說這是腎咳,點按命門腎俞以後,咳聲即變,次日就不咳了。

治療嗽的關鍵在於節飲食,消積滯。控製飲食攝入的速度,也是很關鍵。治療的嗽的藥物離不開半夏,它清降食道、胃內的寒痰、散冷結。《金匱·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22》:“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這種咽中嗽不出來,咽不下去的的痰,用半夏最合適。其他類似的經方還有半夏散及湯,小半夏湯、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等等。戲曲界有句行話叫做“飽吹餓唱”,大概是因為吃飽了氣足能吹。餓的時候腹腔空能共鳴,也不會胃裏有痰上來糊嗓子,影響發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