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靈魂的存在形式與淨化

(2014-03-04 12:09:11) 下一個


論靈魂的存在形式與淨化——老子言之九,周易言之二,蘇格拉底言之二


論靈魂的本底與屬性續二


玄野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係辭


由於靈魂是絕對的靈魂,它同樣也不會包含任何份額的惡。——柏拉圖《斐多篇》


關於靈魂問題,曆史上支持靈魂存在的人往往誤入歧途,多執著於證明靈魂脫離生命的存在,構建所謂天堂地獄的概念。我傾向於中國哲學的理念,擱置天堂地獄的概念,專事靈魂與精神的意義。靈魂與精神是人的主導,當代人往往過分注重物質上的成果,而漠視靈魂與精神上的成就。其實,相對於精神成果,物質建樹是微不足道的。人們會問,靈魂是永生的嗎?其實,即使靈魂不能脫離生命而存在,靈魂的精神追求同樣要比物質追求更加實在更加容易永恒。比如,你建造了一個漂亮而且能在曆史中長存的建築,你的生命結束之後,這座建築與你之間還有多少關係?而在生命過程中,你到底在哪些時刻哪些方麵得益於這個建築呢?就你自己的生命而言,可能很少從其中獲益,你獲益更多的可能就是你在這個過程中對自我靈魂的鍛煉。你可以分析一下,所有那些與欲望享樂以及虛榮相關的利益都是促使你墮落和腐蝕你的東西,對你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隻有精神與靈魂方麵的東西才真正對你有益。所以,製作了一個世人喜愛的東西,真正對你有益的並非這個物體本身,而是過程中你所塑造的精神。精神是靈魂的永恒,一旦你將這精神公諸於眾,這精神將永遠和你的名字以及你的一切屬性聯係在一起。從個人角度看,哪一個對你的利益更大呢?追求精神與靈魂的價值與意義,還是追求物質與欲望的放縱,孰優孰劣,不言自明的事情,本不需要附加一個靈魂入天堂或下地獄的強化條件。


靈魂可能比人的其他素質更符合柏拉圖的回憶說。靈魂來源於天賦,靈魂的表象因人而異,象性格和相貌一樣千差萬別。靈魂的善的本質應該是一致的,而其他側麵卻又表現出巨大的不同天賦。後天的影響不會改變靈魂本身,但是欲望虛榮等物質追求會蒙蔽靈魂的光澤。本質上,人的教育對靈魂的作用模式是清除蒙蔽在靈魂上的灰塵,洗掉物欲對靈魂的影響,恢複靈魂的天賦本貌。所以,柏拉圖的回憶說行之有效。教育對人的智力和體質有增加和塑造的作用,而對靈魂卻是還原,或者說,回憶靈魂本身在天國中的形象。現實中應該確如回憶說所描述的,當我們審視自己靈魂上的缺陷的時候,會明白地發現,靈魂的缺陷不是靈魂缺少了什麽,而是欲望和虛榮蒙蔽了自己的靈魂。


前文提出的靈魂在心理學層麵上獨立存在,而且是生命進化中神注入到生命中的適定於環境的規定性,暫命名為靈魂進化獨立論。我的這個說法顯然比當代邏輯實證派別的觀點更接近於精神,但整體來看,這依然十分保守。其實,從客觀的邏輯分析角度可以找到許多支持靈魂獨立存在的依據,或者更準確地說,用靈魂派生於物質的理念,甚至靈魂進化獨立論,都無法適當解釋許多日常的人類心理現象。


人的天賦是否完全是從遺傳因子而來?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注意到,新生兒的天賦和所擁有的知識遠遠超過我們以前所認為的。許多知識從心理學角度看隻能是從學習得來,但新生兒那裏卻是先驗具有的。比如嬰兒對人表情的好惡,簡單的好惡是容易解釋的,但是對人表情的好惡需要複雜處理過程,這樣的好惡判斷是如何由遺傳因子傳遞下來呢?如果用靈魂的傳遞來解釋人對表情的好惡可能十分自然。


同卵雙生子的性格差異。同卵雙生子應該是遺傳因子完全一致,而胚胎環境基本相同,而這樣的兩個嬰兒在出生不久就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一個活潑好動,一個沉靜文雅。這樣的性格差異顯然是十分巨大的差別,但不是來自於遺傳,也不是來自於後天環境的影響。當然,以傳統宗教中的靈魂概念當然可以解釋,主要不足是這種解釋有典型的找捷徑的嫌疑。從科學實證來看,證明人的性格智慧與靈魂中的元素來自於遺傳因子,就必須要在遺傳因子中找到哪些成分具體地確定了人的某種天份,某種性格,靈魂,等等。


一種可能是,遺傳因子之外人還有其他的智慧與經驗的來源,如輪回論所認為的靈魂的注入。另外一種可能是我們對遺傳因子係統的了解實在太過淺薄,這些東西在遺傳因子中藏著,我們並不知道。另外,遺傳因子必然來源於父母,而輪回意義上的靈魂必然和父母無關,如果我們懷疑某種能力是來自於輪回而不是來自於遺傳,那麽這一能力上,嬰兒必然表現的與父母大異。生活中有著無窮無盡的案例,幾乎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思考這個問題。輪回的合理與否,並非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難題。


人們習慣基於信仰來解釋自己不能解釋的現實。比如說,佛教會用輪回解釋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現象,基督教會用天堂地獄來解釋,當代邏輯實證派則將一切問題都追溯到物質根源上去。這導致靈魂等爭議較大的概念上往往各執己見,互不認同,發展到實際生活中就導致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信仰層麵上的互相包容是達成真理的必備氣質,另一必備氣質就是尊重事實。自己這邊不牽強附會,對對方的解釋也不可以認為是魔術欺詐,要從務虛的真理判據上辨別哪一個解釋更趨近於真理。用信仰否定現實,或者曲解現實,是科學界和宗教界廣泛存在的問題。


從現實作用看,傳統宗教肯定不能否定科學實證的意義,而科學實證也並不一定能否定宗教的價值。傳統宗教的主要價值在哪裏?首先最現實的,就是對家庭和倫理的維護,信仰在聖人之後宗法化後有些僵化,但是其對社會穩定和倫理維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人類社會健康延續的關鍵。另外一點就是對靈魂的關照。自邏輯實證和唯物主義逐漸統治世界以來,人們對傳統宗教頗多誤解。因為傳統宗教的信仰本底和科學發現的矛盾,人們多認為宗教裏麵有太多臆測和想象的東西。例如,進化論和創造論的矛盾,六道輪回和當代科學的矛盾。從現有的科學證據看,的確是進化論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而六道輪回也明顯摻雜了過於激進的揣測。我們不去爭論創造論和六道輪回的合理性,這的確是一個高度不對稱的爭辯,我們來看另一方麵。其實傳統宗教很少的精力是在創造論等假設上,而是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在人類的靈魂關照上,而這樣的關照雖然在邏輯上基於一些比較激進的信仰本底的臆測,但是這種關照本身卻並沒有那麽多的臆測,而更多的是對靈魂真切的現實的護理和清潔。其實,即使在本文所提出的靈魂進化獨立論這個十分保守的假設上,各傳統宗教的靈修都具有切實價值,否定這方麵的價值都是完全不應該而且危險的。當代的教育體係建立在否定靈魂獨立存在的心理學和科學之上,主流知識界認為靈魂可以通過物質和邏輯理性來思辯分析。從理論上說,有這個可能,但從現實上看,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人類靈魂的修行應該通過靈魂的方式,這種方式本是人類所固有的,拋棄這自然的方式,而采用迂回的邏輯分析方式,無疑是錯誤的。以邏輯分析徹底取代靈修的作用,正象阿基米德所幻想的徒手撬動地球一樣的不可能。


斯賓諾莎從邏輯角度證明充足理性的人的追求是全體人類的福祉,或者更進一步的說,其追求就是秩序。我有這樣一個疑問,斯賓諾莎和其他聖人是從邏輯上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還是從靈魂角度先有了這樣的價值取向,然後從邏輯實證上尋找這個價值取向合理的邏輯驗證呢?我更傾向於認為是後者的情形,這與大量重大科學發現的情形相似。史上其他聖人所做也合於斯賓諾莎的結論,但他們的思維進路卻沒有這樣的邏輯推演。當然,聖人們這樣的價值取向也可能來自於直覺悟性和其前輩先賢的傳承,而不是直接來自於自己的靈魂。這方麵依然需要從史料上尋找足夠的證據。


相比而言,作為理性主義的鼻祖,蘇格拉底堅持靈魂的超物質存在。蘇格拉底說:“但當靈魂自我反省的時候,它穿越多樣性而進入純粹、永久、不朽、不變的領域,這些事物與靈魂的本性是相近的,靈魂一旦獲得了獨立,擺脫了障礙,它就不再迷路,而是通過接觸那些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在絕對、永久、單一的王國裏停留。”--柏拉圖《斐多篇》


“由於靈魂是絕對的靈魂,它同樣也不會包含任何份額的惡。--柏拉圖《斐多篇》


“假定一切靈魂的本性都是相等的,它們都是靈魂而不是別的什麽,那麽每一生靈的靈魂都同樣是善的。--柏拉圖《斐多篇》


從蘇格拉底的論證看,靈魂是不朽的。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靈魂是獨立於物質肉體的存在。如果已經證明了靈魂的獨立存在,的確應該說靈魂是不朽的。既然靈魂是賦予肉體生命的要素,生命在這個肉體上死亡之後,靈魂理當依然不朽。其實,如果我們從現代理性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同樣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是說,靈魂作為一種脫離開肉體欲望的價值,並不隨著那個生命的結束而朽壞,而是進入永恒,或者狹義地說,進入人類價值的永恒。所以,靈魂到底是什麽層麵上的存在,是心理學層麵上的,還是物理學層麵上的,都不會影響我們討論靈魂時所得出的靈魂不朽的結論。


陰陽理論看靈魂與肉體的關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靈魂與肉體的契合構成了生命的整體,作為陽的靈魂能否脫離開生命這個整體而存在呢?在陰陽理論之下,生命並非是由靈魂賦予的,靈魂不是生命體中生的元素。陰陽構成生命,而生命體中並不能提取出某個元素來完全具備了生命的力量。靈魂與肉體之間可能並非是簡單的陰陽關係,一個社會團體,其靈魂與其物質組成可能更恰當地符合陰陽關係,而其靈魂也確實獨立存在。而對於某單個的生命體,靈魂獨占了陽的成分可能還有疑點。


“讓我們再按另一種方式來考慮。當靈魂與身體都處在同一地方時,天性讓它們一個做服從的奴仆,另一個進行統治。在這種關係中,你們認為哪一個與神聖的部分相似,哪一個與可朽的部分相似?難道你不認為統治和指揮是神聖事物的天性,而服從和服侍則是可朽事物的天性嗎?--柏拉圖《斐多篇》


周易係辭開篇即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顯然這裏飽含著孔子所主張的社會秩序理念,而其所對應的陰陽關係和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也正是柏拉圖所堅守的純粹靈魂與物質之間的主從關係。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家不談尊卑,唯論事理,與儒家共同體現了易經陰陽信仰的一體兩麵。易經的陰陽理論並不把陰看作完全的仆從地位,而看作是承載功能。人的肉體相對於靈魂而言,是仆從,更是承載。從這個層麵看,易經的描述比柏拉圖的描述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易經陰陽多準確描述自然事物,更多屬於科學理念。而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和古希臘理性主義都以這種描述自然現象的理念描述靈魂與肉體的關係,靈魂更應該是一個某種層麵上獨立於物質和肉體的存在,至少可以說,你將靈魂當成一種獨立的存在,你更容易達到現實的真。這很像數學中複數的概念。複數在自然界中存在嗎?顯然沒有,但將複數運用於電工學中時,其數學規則卻是毫厘不爽。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追問,無理數,如圓周率,平方根,自然對數常數,等等,這些東西存在嗎?至少你感覺不到,但你的理性分析卻完全離不開,這些數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可以說是完全精確。這些數學概念不是物質,卻是絕對存在的。從這樣的存在理念去思考靈魂,那靈魂又何嚐不是絕對存在呢?你否定靈魂存在時,你就陷入毀滅的危機;你認識到靈魂的存在時,你就平安順利。靈魂的理念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恰如複數概念在電工學中的應用。你大可以否定靈魂的獨立存在,而從物質概念上推導靈魂層麵的事情,而其中出現假象,誤差甚至災難的可能性就十分巨大了,而在時代久遠的曆史長河中看,因拋棄靈魂而導致災難基本是必然的結果。


柏拉圖論證靈魂不朽的前提是靈魂是賦予肉體生命的本質。有了這個前提,推論出靈魂不朽當然是順理成章的,因為既然靈魂是肉體中生的元素,必然就不是死的元素,而必然要與死對立。當死被賦予到肉體的時候,靈魂這生的元素就自然離開這個肉體而尋找另外的存在空間了。其論證無邂可擊,但其前提對於當代知識結構來講卻構成疑問。柏拉圖或者蘇格拉底的這個說法,主要是針對當時的流行顧慮,即:靈魂是否會被毀滅或者腐朽,來說明的。顯然,這個論證很可信。而當代人類社會所具有的疑慮是靈魂是否存在,作為我自己,我的疑問是靈魂到底是什麽層麵上的存在。從這樣的角度看,蘇格拉底的論證對解決當下的疑慮就不那麽有效。


此文為<聖道三百言>之一章,全書在以下網址陸續發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