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學校遍布胡同巷子中。現在想想,原來的很多學校規模並不大,特別是小學。像我家所在的這個地區,頭條,二條沒有,三條有小學;四條沒有,五條有小學;六條有小學,還東邊一個,西邊一個;七條小學在胡同快到東口處;八條沒有,九條有市第一聾啞學校,十條沒有,但在它與十一條相通的一條小胡同裏,有個十一條小學。
馬路對麵,什錦花園有個小學;魏家胡同裏有個吉祥胡同小學,它旁邊的汪芝麻胡同裏有個小學,是吉祥胡同小學的分校。過了張自忠路的馬路,在府學胡同裏有個小學,那在清朝時就是順天府學。在小學中,府學胡同小學應該算是規模較大的一所了。
我的長兄和大姐在上小學時,一開始都是去的府學胡同小學。但後來不知什麽原因都先後轉到了十一條小學。而且二哥也是在十一條小學畢的業。二姐開始是在七條小學,可到了四年級,也轉到了十一條小學。我呢,在那裏從一年級上到五年級。
說起來上小學走的路還滿長的呢。從我家往東走,到南板橋胡同左拐,一直往北走,穿過八條,到九條右拐向東,快到東口,有條橫胡同通向十條,拐進去往北,到頭兒是十條,過了馬路,進到通向十一條的小胡同,走到頭兒才到學校。有時候不願意七拐八拐的,就出家門往西,到西口右拐往北,一直走到十條,再右拐往東,一直快走到東口,見到學校那條小胡同 再左拐。
要說那小學也實在是小。我記得我上一年級時,一個年級就一個班,一個班有三十來個學生。一個班一個老師,既教語文又教算術。那些老師都姓什麽我到現在也還記得:校長姓熊,非常的能幹。此公後來到區教育局,專門管理校辦工廠去啦。那是後話。我一年級的班主任姓柴,二年級的姓錢,三年級的姓馬,女的;四年級的姓任,五年級的姓王,六年級的也姓馬,是男馬。還有個教體育的,那個老師姓李,也教音樂;還帶著我們做航模。在二年級時,一下子來了三個年輕的老師,兩個女的一個男的:男的姓蘇,是做少先隊工作的,叫大隊輔導員吧。女的一個姓邢,一個姓朱。再有就是還有兩個工友:一個看門兒,在傳達室;另一個管燒個鍋爐,做個飯。
學校就那麽幾間房。學校在那條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的西北角。有倆門兒,一進大門左拐,進個稍大的院子,右手一間北屋是教室。往裏走一點兒的旮旯兒是廁所。一間西屋是教室;然後兩間南屋,也是教室。進大門右拐,是一個長條院子,盡裏邊是鍋爐房,有一排北房,依次是傳達室(學校小門兒就在它前邊)體育音樂教研室,(有架腳踏風琴,一上音樂課,就得到那兒去抬)總務室,校長室(廣播站就在這間屋裏),一年級教室。
對著校長室的是一間教員辦公室,所有的教師都在那裏辦公,一人一個桌子。這麽一說,這學校跟現在的民辦小學也差不多了。而且那時上學還是二部製。一二年級合用一個教室,分上下午上學。到三年級才整日有課。
學校院子小,體育課就都在胡同裏上。那時的體育課:接力跑,跳繩,跳箱,甚至拽包兒。因為沒有場地,也就沒有球類的活動。有時教體育的李老師會帶著我們到工體對麵的大空場去踢球。我在時還有一項活動,就是這項活動使得十一條小學在當時很有名:航模。當時在學校參加航模隊,三年級開始可以進航模隊,做橡筋彈射飛機;四五年級的,就可以做複雜一些的牽引滑翔機;六年級的可以做有發動機的航模。做這些航模,就有機會到區裏,市裏參加比賽。很有意思的一項活動。
學校也經常組織讀報活動。那時候訂的是《中國少年報》,報社在快到東直門的海運倉胡同裏。常常是那個蘇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去。到報社,每人發一張新的,讀過以後讓大家說感想。少年報當時有個欄目非常受歡迎,就是漫畫《小虎子》。常常是每期一來,先看的就是他。少年報從一上學就開始訂,一直到文革初報紙停刊。
總院禮堂每周六會有電影,就在七條胡同東口馬路對麵。一到演電影的時候,大門就關上了,總留個小門。我當時有個朋友在裏麵,就和門衛說找誰誰誰,就進去啦。後來,總院支左的居然到了我們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