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高考考作文就是考忽悠

(2009-06-18 16:05:20) 下一個



法國高考考作文就是考忽悠

剛剛看了一個好玩兒的題目叫《見識一下剛剛出爐的法國高考作文題》(作者/翟華)的文章。(附在後麵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法國哲學作文更多的是考學生的知識量和思辨能力”。咱以為那是說好聽的,說好聽的叫“思辨”,其實就是忽悠能力。忽悠其實挺好玩兒的,我寫個帖子玩玩浪費時間。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法國哲學作文更多的是考學生的知識量和思辨能力”。我認為法國高考考作文也就是考學生的忽悠能力。這個例子是:

比如“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Faut-il etre seul pour etre soi-meme)?對這樣的題,不要急於回答“是”或者“不是”,而首先要從分析題目本身的含義入手:到底什麽是“獨處”(etre seul)?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在時間上是短暫的;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但時間上是長期的;有的“獨處”屬於被迫的長期漂泊(可舉魯濱遜的例子);還有的“獨處”是心理上的,雖然身處一個集體之中,卻不與其他人交流。同樣,也要分析一下什麽是“自我”(etre soi-meme)。難道“我”不就是“自我”嗎?這要看你是否能夠做到自主思維、獨立行動,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維的桎梏。在解讀了題目中的關鍵詞之後,就可以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還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當代哲學家的觀點並舉例說明。具體到這個題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別人的獨裁” 理論,薩特(Sartre)的《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甚至《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從“社會”和“個體”、“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層次得出自己的結論。

作者也建議讀者“按照上麵所說的答題路數,各位不妨看看剛剛出爐的法國高考各科哲學作文題,試著回答一下,看看這樣的作文題我們會做嗎? ”

既然作者也看出了法國考作文裏是有“路數”的,那我就把這個“路數”給大家寫出來,然後再把作者舉的這個例子結束掉。我敢保證,如果法國的教師們看了我的這個帖子就都會去__(我比較謙虛就空著不寫了!)的。

從作者給的例子看法國考作文的“路數”其實還挺八股滴。八股文章: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隻不過這裏是兩股:破題和起講。這個“路數”就是:

1,看看題目裏有什麽東西是可以忽悠的,然後將那些東西一一忽悠(就是八股的第一股:破題!);

2,看看情緒如何決定是否將那些東西聯係起來再忽悠還是三言兩語就結束(就是八股的第三股:起講!)。

就拿作者給的例子“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來說吧,這個例子裏有幾個可以被忽悠的東西呢?

作者/翟華先忽悠了到底什麽是“獨處”和什麽是“自我”。

還有別的嗎?

還有!

還有“應該”!

“應該”也是可以忽悠滴。咱來隨便忽悠一下“應該”。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認為的是否“應該”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說對同一件事父母認為的“應該”就很可能跟他們的孩子們的相反。還有社會認為的“應該”又有可能不是跟所有家庭都一樣,比如說一個國家有多種宗教,像法國就有穆斯林。再比如說“人是否應該吃糖”也要看是對誰,比如說有沒有糖尿病。所以,因為對同一個事情的“應該”與否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光什麽是“應該”就又可以忽悠一大堆。

忽悠完了“應該”。還有別的嗎?

還有!

還有“找到”!

同樣的,還可以忽悠什麽是“找到”。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認為的“找到”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說對同一個問題父母認為“找到”了的答案就很可能就不是他們的孩子們想要“找到”的答案。所以父母的“找到”了對他們的孩子們來說不是“找到”了,因此孩子還要繼續找。還有社會認為的“找到”了的答案又有可能不是為所有家庭都接受的答案,比如說一個國家有多種宗教,像法國就有穆斯林。所以,因為對同一個事情的“找到”與否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光什麽是“找到”就又可以忽悠一大堆。

忽悠完了“找到”。還有別的嗎?

那就讓我們大家再仔細看看作者給的例子“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裏到底還有沒有可以忽悠的東西吧。

忽悠什麽是“人”就有那麽一點點不像話啦。“是否”是不可以忽悠的。“應該”呢,我已經忽悠過了。“在”是不可以忽悠的。作者忽悠了“獨處”。忽悠什麽是“中”也是不太好意思的。我已經忽悠過了“找到”。作者忽悠了“自我”。看來對於這個題目作者和我確實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忽悠的東西都已經忽悠過了。

到這裏,法國考作文的“路數”兩股裏的第一股(看看題目裏有什麽東西是可以忽悠的,然後將那些東西一一忽悠)已經圓滿完成了。

下麵還需要做的是法國考作文的“路數”兩股裏的第二股(看看情緒如何決定是否將那些東西聯係起來再忽悠還是三言兩語就結束),也就是最後的一股。

其實呢,作者給的這個例子裏的“獨處”和“自我”比較“應該”和“找到”還是比較確定的東西或者叫“概念”。世界上的東西裏分比較確定的和比較不確定的,比較確定的往往有某種和幾種定論,因此比較死也比較沒有什麽太多的文章可以做。除非你能發明你的新“定論”,所以對於比較確定的東西你能忽悠出來多少就看你的所謂“知識量”啦。你的“知識量”大就可以多忽悠,不然就少忽悠。

如果題目裏有比較不確定的東西,如作者給的這個例子裏的“應該”和“找到”就比較不確定。由於比較不確定的東西是比較不確定的,因此忽悠的空間就大了。反過來,由於比較不確定的是不確定的,它們都可以一模一樣地來忽悠。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我上麵的忽悠“應該”和忽悠“找到”就是一模一樣的?

由於作者給的這個例子裏有比較不確定的東西“應該”和“找到”,你如果情緒好在興頭兒上你就可以將那些比較確定的和比較不確定的東西聯係起來忽悠開了沒完沒了。

我給大家來個三言兩語就結束的:

無論你的“獨處”是什麽,也不管什麽是你的“自我”,由於對同一事情的“應該”與否是因人而異的和對同一事情的“找到”與否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

這樣一來,作者給的這個例子作者和我就一起做完了。誰要是隻忽悠了“獨處”和“自我”而沒有忽悠“應該”與“找到”就不太好了。

如果你要是像一些中國學生那樣在你的文章裏流露出一些對出題者的不屑或很多的蔑視的話,那你的文章就是得零分得高考文章還有可能會被在網上廣泛流傳。

學會了嗎?

但願法國的老師教了他們的學生們這個路數,如果不然的話希望法國的學生們看出了這個路數,否則他們都應該去__(我比較謙虛就空著不寫了!)。


************************************************************

附:見識一下剛剛出爐的法國高考作文題(作者/翟華)

中國作文主要考學生的構思和文字表達能力,而法國哲學作文更多的是考學生的知識量和思辨能力,兩者內涵和側重點都不同,直接比較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話雖如此說,今年中國高考中,廣東的作文題(“我們生活在常識中,常識與我們同行。有時,常識雖易知而難行,有時常識須推陳而出新。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曆或你對‘常識’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法國哲學作文考試的出題風格。

法國今年的中學會考在6月18日開始。按照慣例,這天第一門考的就是哲學(Philosophie),而且不論是學經濟社會科(Serie economique et sociale)、文科(Serie litteraire)還是理科(Serie scientifique)的學生都要考哲學作文。考試從早8點到中午12點考4個小時,考生可以在三道題中任選一道。三道供選擇的題中總有一道是“語錄評論題”(commentaire de texte),還有兩道是“觀點論述題”(dissertation)。顧名思義,“語錄評論題”就是給出一段某哲人的語錄,考生運用學過的哲學知識和觀點來加以詮釋和評論;“觀點論述題”則是給出某種哲學觀點,由考生引經據典加以論述和發揮。

這樣的作文題應該怎樣下手呢? 我舉一個“觀點論述題”的例子來說明。比如“人是否應該在獨處中找到自我”(Faut-il etre seul pour etre soi-meme )?對這樣的題,不要急於回答“是”或者“不是”,而首先要從分析題目本身的含義入手:到底什麽是“獨處”(etre seul)?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在時間上是短暫的;有的“獨處”在意願上是主動的,但時間上是長期的;有的“獨處”屬於被迫的長期漂泊(可舉魯濱遜的例子);還有的“獨處”是心理上的,雖然身處一個集體之中,卻不與其他人交流。同樣,也要分析一下什麽是“自我”(etre soi-meme)。難道“我”不就是“自我”嗎?這要看你是否能夠做到自主思維、獨立行動,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維的桎梏。在解讀了題目中的關鍵詞之後,就可以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還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當代哲學家的觀點並舉例說明。具體到這個題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別人的獨裁” 理論,薩特(Sartre)的《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甚至《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從“社會”和“個體”、“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層次得出自己的結論。

按照上麵所說的答題路數,各位不妨看看剛剛出爐的法國高考各科哲學作文題,試著回答一下,看看這樣的作文題我們會做嗎?

理科哲學作文題 :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Est-il absurde de desirer l'impossible )?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問題(Y a-t-il des questions auxquelles aucune science ne repond) ?

3. 評點法國哲學家亞曆西斯8226;德8226;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有關鼓勵民眾參與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給民眾以機會管理瑣事的機會,比讓他們參與管理國家大事更能激發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a Democratie en Ameriqu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sur la facon d'interesser les citoyens a la democratie. Extrait : "C'est donc en chargeant les citoyens de l'administration des petites affaires, bien plus qu'en leur livrant le gouvernement des grandes, qu'on les interesse au bien public.")

經濟社會科哲學作文題:

1. 從交換中我們能得到什麽(Que gagne-t-on a echanger )?

2. 技術進步是否改變人類(Le developpement technique transforme-t-il les hommes )?

3. 評點英國哲學家約翰8226;洛克在《人類理智論》中有關人的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段文字:“我承認,在違法分子的社區內部,他們自己會遵守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但是循規蹈矩並不是他們的天性,隻是因為他們的社區內需要實行必要的規矩”(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Essai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de John Locke, qui soutient que les valeurs morales ne sont pas innees chez l'homme, mais le resultat d'un besoin pratique. Extrait : "Je reconnais que les hors-la-loi eux-memes les respectent (l'equite et la justice) entre eux ; mais ces regles ne sont pas respectees comme des lois de nature innees : elles sont appliquees comme des regles utiles dans leur communaute.")

文科哲學作文題:

1. 語言是否會背離思維(或:語言是否可以忠實地反應思維,Le langage trahit-il la pensee )?

2. 曆史的客觀性是否意味著曆史學家的公正性(L'objectivite de l'histoire suppose-t-elle l'impartialite de l'historien )?

3. 評點叔本華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的一段有關匱乏和欲望滿足的論述;“欲望,也就是匱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條件…所以,所謂心滿意足不過是相對於痛苦而言的某種需求的滿足”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e et comme representation" d'Arthur Schopenhauer, sur les rapports entre le desir comme privation, et la satisfaction de ce desir. Extrait : "Le desir, en effet, la privation, est la condition preliminaire de toute jouissance. (...) Donc la satisfaction, le contentement ne sauraient etre qu'une delivrance a l'egard d'une douleur, d'un besoin."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