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五蘊皆空”
(2025-07-05 20:02:18)
下一個
佛教中的無我並非要去除“我”。“我”的存在是因為五蘊的因緣聚會而產生的。
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可以說是一個生命體的物質的層麵,也就是我們有些時候講的色身、物質體。而受、想、行、識都是指生命體精神層麵的活動。
“受”就是接受、領受、感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相當於一種感覺。拿人類來說,一個人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眼睛能夠看各樣的形狀、各種顏色,耳朵能聽各種的聲音,鼻子能夠聞到不同的氣味,舌頭能夠嚐各種各樣的味道,身體能夠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感覺它是軟的還是硬的,這就是受。
“想”就是把這些感覺綜合、集合起來,相當於形成一個比較整體的感受。這些感覺集合起來了,就會在腦子裏麵形成這個東西是什麽形狀的、是什麽顏色,是臭還是香的,是什麽質地的,這樣一個整體的感覺就叫做想。
“行”就是一種行動,我們看到這個東西時去對它采取一個動作,就叫做行。
最後這個“識”,就是一種分辨、分別。這個東西是蘋果,那個東西是蛋糕。這是我,你是朋友,他是對手。作為一種辨別。一個生命體通過色身,再通過受、想、行、識的精神活動,便有了自我感覺,這就是我。
所以,佛並不是要去除我,而是主張無我,就是不要執著於我。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深層次的智慧渡到光明的彼岸。般若所指的智慧不同於世俗人的聰明和具有知識的智慧。觀世音菩薩在用這種深層次的智慧渡人的時候洞見了世俗的人無法參透的五蘊皆空,他便以此來渡人間一切苦難。
五蘊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有色身,又有各種各樣的感覺,還有感覺所形成的對外在世界的分別,便會認為這些東西是非常實在的。尤其是“我”,這個五蘊形成的我,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主體。這是因為我們一般人沒有佛那樣深層次的智慧,需要佛來度。
為什麽說五蘊皆空呢?因為佛以為世上一切有形的存在,包括“我”,都是五蘊的因緣聚會而產生的,這就叫緣起。而因緣的聚會隻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對整個世界的時間而言,可以說是非常短暫的。也就是“白駒過隙”的一刹那。有緣聚就一定會有緣散,緣散了就一切成空,這就是緣滅。不空是暫時的,而空長有。所以一切的緣起,它的本性是空,這也是緣起性空的概念。
我們普通人執念於一刹那的我,便有了我們今世那些無盡的苦難。所以觀世音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