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貼一篇舊文--西蒙, 沙樂美, 及李銀河(1)

(2009-07-18 22:01:15) 下一個
我們所知道上帝的第一張時間表上, 前五天分別造了天地, 光, 空氣, 水, 植物, 和動
物. 第六天的時候, 他覺得一切都各從其類, 各得其所, 好得無比. 便說, 我要在今天照
著自己的樣子造一種生物, 叫人, 好叫他們在世間掌管並享受我所創造的一切. 於是, 上
帝懷著美好的初衷在第六天造了男造了女. 並把他們安置在東方的伊甸園裏. 神準許他們
盡情享用一切, 除了智慧樹上的果子. 如果當初沒有…當然沒有如果.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
那樣, 女的聽了蛇的, 男的聽了女的, 他們背著神吃了智慧果, 變得有了廉恥心, 以至於
神再來的時候不象原先那般歡快地迎將上去, 而是躲起來不肯相見. 神帶著疑惑繼續呼喚
, 男的答了, 赤身露體, 實在不好意思出來見您. 神大怒, 你怎知你是赤身露體的? 想必
一定偷吃了智慧果! 於是男的女的和蛇, 從此便被逐出伊甸園, 永世活在神的咒詛之下—
從此男人要終生勞苦, 直到歸了土, 因為你本是塵土…從此女人要戀慕男人, 並受懷胎之
苦…--並且殊連子子孫孫世世代代...

這是我所知道到的最嚴厲的懲罰. 因為它的萬劫不複.

從此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有了根源. 而且, 最痛苦的是,人類注定要這樣徒勞無益地為這種
痛苦尋找解決之道—因為我們吃了智慧果啊…所以我們注定了不能全然天真地在苦短的人
生裏麵無所思考無所追問無所尋求—盡管答案已經清清楚楚地寫在那裏—苦難是注定的,
苦難的終結是死亡.

所以, 有了哲學. 這個匆忙而無果的人生值得經曆嗎??? 哲學想要用人類自身的思考來削
弱甚至想要消除對苦難和死亡的恐懼.隻是傳統哲學依然需要一個假定,這個假定便是在萬
物背後都有一種終極的, 真理的, 第一性的東西. 而這個根本原則和支配性的力, 最終還
在落在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身上.—畢竟, 智慧果也是上帝園子裏的東西. 就如同孫悟空
翻了個跟鬥十萬八千裏, 笑得正歡的時候卻發現原來還是在如來的掌心裏…也如同加謬死
去的那一年, 福克納所說, 加謬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上
.

所以, 人無法在根本上解決苦難和死亡的問題. 但我們因此而自殺嗎? 以自主選擇的死來
否定被動接受的死嗎?—殊路同歸, 還不是一死? 你真的解脫了嗎? 通過自殺肯定的隻是
肉體和苦難宿命的分離, 那麽靈呢? 魂呢? 你敢肯定它們也可以通過自殺各得其所嗎? (
不要說你不信有靈魂. 唯物主義是一個彌天大謊. 我不止一地在比現實更真實的夢境中漫
遊, 自由無礙地與生者死者對話.它們當中有對過去生活的總結有對未來經曆的昭示. 我
甚至在那時經曆過從一而終的愛情, 寫過最優美的詩句…如果有人說, 那些純粹就隻是日
有所思夜有所夢的 “夢”, 我不信!)

那麽該怎樣活著呢, 若不自殺?

我有時清醒有時糊塗. 但也不至於更清醒或更糊塗. (嗬嗬, 突然自己就笑出聲來. 誰說
的, 女人和哲學互為損害?)

哲學從來就有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派,一派重邏輯, 對象是思維, 另一派可歸於美學,
對象是心靈的體驗. 而我似乎更喜歡從心靈和審美的視角思考真理之光對生命,生活,思
想,精神和靈魂的影響.

唉, 我為什麽在這裏呢. 我其實隻是想起了三個女人. 因為她們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的愛
情理想. 而我的愛情理想幾近崩潰離析, 似乎剩到 “三分之一”不到.(現在以為之所以
想到上帝造人可能是因為那是第六天的緣故, 而我在美國的經曆已經跨越了六個年頭…或
者是因為神對女人的詛咒是, “從此你必慕戀男人…”, 故以為愛情原來是來自亙古的懲
罰和戒訓…又或者, 這三個女人的愛情對象薩特, 尼采和王小波都是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
者,人類精神荒漠上的浪漫詩人, 他們窮一生毫不矜持地注視著人類的痛苦並孩子般的天
真地想要解決它. 而她們以愛情養育這些男人, 就好象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的母親大
地之神蓋雅, 隻要安泰足不離地, 便能源源不斷地汲取來自蓋雅的力量. 這些女人就是這
些男人的大地, 精神母親.而她們愛情的過程就是成就他們的過程...)

她們曾經是這樣的, 培養了我的愛情理想. 我尋找過遭遇過堅守過我的理想愛人, 精神之
侶(幾乎用盡所有的青春)… 可是在這第六個年頭, 我才意識到, 她們, 或者我自己其實
從未給予和擁有過完全的愛情. 也就是說, 因著那個詛咒, 戀慕那個配得的男人注定要倍
受煎熬, 戀慕不配得的男人注定收獲無盡的空虛…

那麽, 還要愛嗎? 選擇做一個平庸男人的惟一, 還是繼續等待下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愛情和人生一樣無解.

先說說西蒙.波娃吧. 我想說的不是存在主義學者, 文學家, “第二性”, “名士風流”
的作者, 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的西蒙, 而是作為薩特的 “自由情侶” 的西
蒙. 薩特一生未正式結婚,因為他討厭任何形式的束縛兼有女人無數. 西蒙深知這一點,
“他們之間的情感關係隻能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持續時間來維持,而不是靠任何其他東西來
使其正式化.” 盡管薩特的花心,讓她一生蒙受了不少痛苦,但她以堅強的意誌始終堅守
在他身邊, 最不可思議的是她竟然親自充當皮條客, 為薩特尋找新的枕邊人…若不是愛他
愛到想要不擇手段地把他留在身邊,我認為這個時期她其實已經不再愛他了.對於這個野心
勃勃的女人而言, 愛情已經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情侶, 而隻
是事業夥伴. 她更要借助他的名氣和聲望成就自己. 事實證明她並不是一個失敗者. 也正
是因為她賦於薩特的完全理解和絕對自由使薩特永遠離不開她. 而她最終留給世界的, 不
是兒女情長, 不是她內心對愛情真正的感覺, 而是文字, 著作. 盡管每一部都有著鮮明的
薩特烙印. 他們最終被葬在一起, 象夫妻一樣.

沙樂美. 一個女版薩特. 但她隻與天才的心靈共舞. 多麽傳奇的女人, 可以讓包括尼采,
弗洛伊德, 裏爾克在內的諸多天才的男人逐一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為稱為是尼采的 “
曙光”, 裏爾克的 “聖母”, 弗洛伊德的 “吉兆”.) 有人說她毀人不倦, 因為先後有
兩位學士名流為她自殺, 三位因她終生未娶. 美貌, 才學和驚人的領悟力, 對蓬勃上升的
天才們準確無誤的鑒賞力, 實在不是罪過啊. 更何況她用她的愛情溫暖過, 影響過, 提攜
過那些今天看來是曠世的天才. 從尼采說起吧, 尼采把他一生一世的愛情給了21歲的沙樂
美, “她具備高貴而睿智的心靈, 而且有鷹一樣的視覺, 獅子一樣的勇氣, 她一定願與我
同行, 肩負人類精神的十字架, 走一條上升之路!” 隻是沙樂美最終拒絕了這個十九世紀
末最偉大的哲學家的求婚. 有一首歌, 詞作者沙樂美, 曲作者尼采, “讚美生活” ,足以
虛化其間所有的是是非非:
“象朋友一樣
真誠地愛著一位朋友
正如我愛你一樣.
我的內心翻卷著怎樣的波浪
如果是我 為你帶來喜悅或憂傷.
如果我低聲啜泣或縱情歌唱
那是我以不同的麵孔傾訴對你的愛的衷腸.
你的別離 為我留下深深的絕望
而你的擁抱
又足以抹去我眼角的淚光.
讓我們象知已一樣心心相印
並且在寂靜中傾聽它們的碰撞
如果你仍舊不曾使我狂喜
那就努力吧
因為同樣的悲戚也有折磨著你的心房…”

不知在尼采顛狂的最後一段日子裏, 當他瘋跑在街上, 悲痛地抱著被鞭策的駿馬大呼, 我
的兄弟啊的那一刹那, 可曾有這樣一張朋友的臉在他腦際閃現…

(好累啊, 讓我的心和他們一起經曆這樣的愛情…下次再續吧…)

--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所以孩子, 你永遠不要害怕孤獨,你孤獨了才會去創造,去體會...”--傅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