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瑰

想要忘記的是愛,不能忘記的也是愛。
正文

肖邦夜曲第20號 --by Arrau

(2010-11-16 13:33:56) 下一個


肖邦的夜曲:

夜曲(Norturne)的語源係拉丁語NOX所演變,羅馬時代“夜神”之意。夜曲的音樂形式,係愛爾蘭的音樂家費爾德(Filed 1782-1837)所製,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靜,似夢一般優雅的旋律。之所以給這種形式命名為“夜曲”,可能取自天主教會的“夜禱”。

肖邦音樂中的夢幻感是意境濃密,情致萬繁,萬般迷人的。而最能讓我們陶醉於這詩一般夢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兩首是沒有編號的。他將夜曲發展成為意境深遠的體裁,遠遠地超越了費爾德。正像哈聶卡所評述的那樣:“ 肖邦拓展和提高了費爾德形式,溶進戲劇氣息,熱情,使之更莊麗。菲爾德的夜曲是樸素的牧歌形態,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單純的,而是經過裝飾,過於陰鬱,具有東方氣息。這不是經過溫室飄溢出音樂學校的異國情調,也沒有非詩性的愛爾蘭人所栽培的野花的新鮮氣味。”

單就鋼琴技巧而言,夜曲在肖邦的作品中的地位或許並不如《前奏曲集》《練習曲集》與《敘事曲》等重要,但這21首從心底直接湧出的感情與思考,卻可以說是更純粹表達出心聲的真實音樂。

肖邦最後幾首夜曲具有晚期創作的特色,不再華麗,而更內斂質樸。充滿平靜的抒情旋律,不時流露出一種悲切,孤寂的感受,正是肖邦生命晚期心境的寫照。

Claudio Arrau 克勞迪阿勞

智利鋼琴家。1903年2月6日出生於奇廉(Chillan)。母親是一位業餘鋼琴家。阿勞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4歲時就能視奏彈出貝多芬奏鳴曲的一個樂章。5歲時舉行了第一次獨奏會,先後在奇廉與聖地亞哥登台演出,並進入聖地亞哥音樂學院師。8歲在聖地亞哥正式登台舉行獨奏會。兩年後智利政府為他提供出國學習的費用,他得以在柏林隨施特恩音樂學院教授克勞澤(Martin Krause)學習。在此期間先後獲伊巴赫獎和霍蘭德獎。1914年在柏林舉辦了首演音樂會,從此開始演奏生涯。此後在德國和北歐巡回演出,獲得了一係列比賽大獎,並與尼基什、富特文格勒等知名指揮家合作。這使他蜚聲樂壇,被譽為神童。1921年起,在南美、英國、北美等地演出。1925年受聘為施特恩音樂學院教授,執教一直到1940年。1927年獲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大獎。此後在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包括蘇聯、柏林、墨西哥城和聖地亞哥。1940年在聖地亞哥創建了一所鋼琴學校。1941年定居紐約,從事演奏及教學。1947年起先後到奧地利、南非、以色列、印度、日本、布拉格、布達佩斯等地旅行演奏,譽滿全球。1965年、1968年、1972年訪問亞洲。1979年獲美國籍,但同時保留了智利籍。1991年6月9日逝世於奧地利的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
  
阿勞多年接受德奧正統教育,演奏帶有濃厚的德國風格,純正嚴謹,含蓄內在,並融入個人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盡可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在此基礎上讓想象力升華和飛躍。

(摘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