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話是否可譯?

(2014-08-11 18:07:28) 下一個

 

笑話是否可譯?

 

木愉

 

有天請客,席間,有個美國人提出一個問題。他問我們聽到的第一個笑話是什麽,又要我們講給其它人聽,看是否有笑話的效果。原來,他是要看我們的笑話是否可以翻譯,讓其它講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得到笑的結果。

 

一個出生香港的教授接話說,她的家庭都很嚴肅,她的印象中就沒有聽到過什麽笑話。這本來沒有什麽,即使在幽默流行的美國,也有嚴肅的人群,在他們之中,沒有笑話也是可以想見的。不過,我還是聯想起一個說法,那就是說中國是缺乏幽默的民族。幽默跟笑話盡管不是一回事,卻有聯係,可以算近親,都屬於喜劇的範疇。我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也許中國人中,嚴肅的多,喜歡開玩笑的少,但這並不能否認中國沒有笑話。我告訴這個美國人,《笑林廣記》是中國流傳甚遠的笑話集,裏麵有讓人笑得噴飯的笑話。而且,笑話這個概念既然在中國存在,就說明中國的曆史生活中有笑話這個現象。這個美國人極為讚同。即使是幽默,中國也不缺乏,相聲裏和歇後語裏就有豐富的幽默。

 

說到笑話是否可以翻譯,是否通過翻譯後依然保持笑話的鮮活效果,這倒是值得討論的。

 

在我看來,笑話分兩類,一類是直接描述生活的,這種直接的生活現象是不以地域為轉移的,是人類的共性。這種笑話容易翻譯,在翻譯後也不容易變味。而另一種則可能跟曆史掌故相關,也可能跟特殊的文化習俗相關,還可能跟該語言的引申義及其諧音相關。這時候,經過翻譯,聽者可能會莫名其妙。那個美國人的太太是香港來的,也覺得有的笑話或者歇後語就不容易翻譯,比如“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就隻能在中文的語境裏才好理解,翻譯過去,就容易讓聽者隔膜。

 

這讓我想起了詩歌。李白杜甫那些感動了多少代中國人的詩歌,通過翻譯,隻能把其表達的大概內容傳達出來,而其精氣神其氣韻卻喪失殆盡。反之亦然,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雪萊、惠特曼和艾略特那些讓西方人激揚的詩篇,翻譯成中文,其音樂美已經所剩不多,或者完全變了味。

 

前麵說的那些笑話、相聲和歇後語等等具有喜劇色彩的語言藝術就跟詩歌一樣,是難翻譯的,甚至是不可翻譯的,它們的溫床就是它們賴以產生的原初文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