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虎媽育兒理念和實踐的核心是自私和狹隘

(2011-01-16 07:56:56) 下一個

虎媽育兒理念和實踐的核心是自私和狹隘

 

木愉

 

最近華 爾街日報上登載了一篇文章,標題叫中國媽媽為何高人一籌。現在傳播甚遠,鬧得沸沸揚揚,連美國公共電台今天也采訪了作者蔡美兒 Amy Chua)。這篇文章還是一個美國 人推薦給妻子看的。她讀了後,連連對那個美國朋友說,她差得遠了,根本沒有對孩子如此苛刻教育。回到家,她把這篇文章讓小兒子讀,小兒子一邊讀,一邊撻 伐。

 

我回到 家,也讀了這篇文章,發現中國家庭大都這樣嚴格教育孩子的,區別隻是程度。作者是個中國媽媽,是耶魯大學的法學教授,有兩個女孩。一開篇,她就說,人們都 發現中國人的孩子學業優秀,又大都會幾種樂器。羨慕之餘,會好奇,中國家庭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在作者看來,道理很簡單,就是嚴格的教育。比如她家,有幾條 規矩,不能看電視,不能玩電子遊戲,不能到外麵參加過夜聚會,不能得A以下的成績,不能……在作者看來,學習並不總是帶來快樂,隻有用強迫的手段,才能讓 孩子學習。西方家庭的家長總是正麵鼓勵為主,生怕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而她總是不惜用否定性的字眼激勵孩子。在她看來,否定並不會讓孩子的自信泯 滅,相反,隻會催人上進。

 

晚上帶 小兒子到體育館鍛煉的時候,我在車裏跟他討論了這篇文章。他對那個母親的做法完全反對,認為生活要快樂,而生活在那種家庭環境裏,不可能快樂。我說快樂總 得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支撐。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連一份好工作都沒有,甚至失業,那還有什麽快樂可言。

 

他不同 意,說:“沒有好工作,也可以快樂。你看好多人並沒有好的工作,賺得不多,卻也快樂。”我反駁道:“如果沒有好工作,連吃住都難保證,哪裏還有錢去追求快 樂。比如你喜歡玩電子遊戲,沒有錢,連網都上不了,就無法快樂起來。”

 

前兩 天,因為下雪,學校關門,他呆家裏。我布置他讀一本小說,是我最鍾愛的小說家John Grisham寫的,叫《The testament》(遺言)。想不 到這本書成為了小兒子辯論所使用的論據。他說,這本書裏的主人翁是個富人,卻一點不快樂。我知道他還沒有讀完,有心激將他讀完。就說:“你才看了個開頭, 哪裏知道人家不快樂?”他立刻言之鑿鑿,反駁道:“開頭就說這個人有很多股票和房產,但是不快樂。最後又說他經常生氣,說明他的確不快樂。”看來,他很快 地把全書瀏覽了,把主人翁的大體背景都了解了。我隻好說,一般而言,富人要比窮人快樂些,當然不排除個別例外。正如你看到有的窮人也快樂一樣。但是窮困潦 倒大抵不會為人帶來快樂。

 

其實, 我並不完全讚同那個母親,教育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孩子,你像蔡美兒一樣咒罵“垃圾”,他可能會像馬一樣得到鞭策;有的孩子則可能破罐子破摔,跟父 母的期望越來越遠;有的孩子則可能離家出走,甚至選擇絕路。對孩子得嚴格,但是也得有度,超過了那個度,也許孩子學業上出類拔萃,卻在情商上是個低能兒。

 

最讓我 不能接受的是蔡美兒規定孩子不能參加“school play”(校裏的演出?),也不能自己選擇校外活動。根據她的其它“不 準“規定,我可以大膽地猜測,她不允許孩子花費時間在跟學業和她要求的學習項目不相關的其它活動上,這些活動應該包括公益活動。

 

中國人 在國外很多社區最為當地人詬病的是自我中心,不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不願意在時間上和金錢上為社區作出貢獻。蔡媽媽的育兒實踐就有這種嫌疑,都這樣育兒的 話,華人的下一代隻能讓周圍的人厭惡甚至仇視。孩子們也許在學業上成功了,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但他們也許在做人上卻是跛足的,不能德藝雙馨,德才兼 備,難得為周圍的人認同和接納。

 

據說蔡 媽媽已經已經收到成千上萬封指責她的信件,多是指責他虐待兒童。可是今天蔡媽媽在接受美國公共電台采訪的時候,還是很自鳴得意。說,不管別人如何批評她的 育兒方式,她不care, 隻要她的女兒們愛她,就行了。采訪人問她:“她們真的愛你嗎?”她毫不遲疑地回答:“是的。”

 

蔡媽媽 是菲律賓華裔,出生於美國,從文化上而論,應該是美國人,可從她的文章裏看,卻看不到一點美國文化的影子。她還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耶魯法學院是美國 政治家的搖籃。培養美國精英的耶魯法學院教授卻居然有這種反美國主流教育理念的理論和實踐,也是咄咄怪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1)
評論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我也把拙作和留言讀了第二遍,獲益良多。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這文瀏覽第二遍,因為保存博客是你的這篇文。
這次細看留言,大樂,:)。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好像《聖經》上說,孩子是上帝暫時委托父母保管的,父母是不是應該私自占有並且強加於其意願,這個問題有待商榷!ANYWAY 我讚同樓主的觀點。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
謝謝評論。現在一時的歡樂跟未來大半生的快樂的確不能同日而語。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揚子江酒店的評論:
我想是的。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八月裏的小雨的評論:
彼此妥協。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飛來寺的評論:
你批評得有道理。我是就一般而言。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虎妞娃娃的評論:沒有讀全書,不過窺一斑見全豹。
虎妞娃娃 回複 悄悄話 1.WSJ上的文章是她的炒作,如果看了她的書,其實程度上還是相差蠻大的。
2.書裏其實她自己意識到其實推媽不推媽,要看小孩子的性格。她的老大就很好,老二是她最後妥協了。
3.書裏有些觀點還是很同意的。
4.如果她不是十分extreme,也不會出書,更不會上NYT的暢銷榜,對比個例的時候,不能百分百的借用。
飛來寺 回複 悄悄話 虎媽並不Chinese,她確實不懂中華文化的精要。
但她的文章可以引發思考很多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問題。
我基本同意你的觀點:“虎媽育兒理念和實踐的核心是自私和狹隘”。但從你最後一段所反映的,覺得你把學校、學曆和人的品格掛得太緊。美國近來內外出的問題,不就是人們太迷信精英了,背離建國時的一些基本價值所引起的嗎?“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這句話太精準了。

八月裏的小雨 回複 悄悄話 你小兒子多大?他聽你的,還是你聽他的?
Pac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揚子江酒店的評論:
有道理。另外個人觀察在平常生活中動不動覺得被歧視的人往往都是自己歧視意識極重的人
揚子江酒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funanhe的評論:
對,大家千萬別當真,她就是要炒作。她小時候估計一聽到人家叫她“Chinese”,她就和人家急,你們當真認為她這麽認同中國文化?願意自己把自己歸為“Chinese Mum”?你們身邊有多少ABC願意別人叫他們“Chinese”?何況幾十年前?
dalet 回複 悄悄話 出人頭地的功名意識就是此類中國母親的本質。
物質至上的唯物主義會得到美國老左的認同
funanhe 回複 悄悄話 那姓蔡的就是想多賣幾本書,大夥別當真。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支持一下木榆。
有些美國青年(或美國長大的青年)把一時的歡愉和目前的享受等同於快樂,所以強調今朝有酒今朝醉,年輕的花季就一次,現在不縱情狂歡,找朋友,去酒吧,跳舞,以後上班工作了難免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朝九晚五,無聊之至。
其不知在為心中理想努力拚搏中也有快樂,雖然表麵上看一些富人工作而掙大錢,可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富人之所以工作拚命是因為他們享受工作,以苦為樂,喜歡工作的挑戰和刺激。這是一些整天強調快樂的青年永遠無法體會的。
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都不簡單,不好做。像範仲淹當年感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國的窮人那麽多,問題那麽多,從政者還哪有樂的希望?隻能說這種"樂"體現在為自己的理想事業工作上。現在被推崇備至的林肯,當年力爭廢奴運動,主持北方政府參與內戰,受到各方勢力攻擊,已經自覺連任無望,寫下了職權交接信,全靠當時戰局扭轉,北方軍隊一路挺進,把南方打得將近投降,才獲得支持又當了一屆總統。但是當史學家讀到他簽署廢奴宣言文件的日記時,會發現他堅信這是他在職期間辦的最好的一件事,自己也會因此被載入曆史。
所以快樂不是簡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總是有惰性的,現在想做的事和以後想做的事往往不完全一致。比如以後想去周遊世界,但是現在又想休息娛樂,不把自己逼得太緊,不想攢錢或者加班。那麽除非中彩票,又怎麽能兩者兼顧?所以中國父母有時逼孩子,是想幫他們看到未來的前景,為未來著想,而不是隻活在現今。當然孩子成年以後有他們的人生理想,要是他們願意過平常的生活而不想拚命努力,那也隻好尊重他們的意願了。
美麗風景 回複 悄悄話 木愉這個好。
完全讚同你家公子, 生活要快樂。
好孩子完全可以參加各種活動, 讀書照樣好, 才藝照樣精。 這位AMY媽媽怎麽可以以偏蓋全, 以為中國媽媽都像她?基本屬於心理不健康的那種。
pac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ill007的評論: agree
pach 回複 悄悄話 這篇寫的不錯。其實不是推不推的問題。蔡的行為除了敢於直麵說出自己的理念並相信自己-regardless of what others think外,其它看不出美國文化的影子,還有她言辭中隱含太多的歧視意識,讓人驚歎。she is a true product of her parents, no doubt。

bill007 回複 悄悄話 這就是受虐後遺症,估計虎媽小的時候也被虎外婆虐待過。這樣虐待出來的孩子就算學習再好也隻是個高質量的奴才。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木魚哥哥,貼過去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