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銀行

(2024-08-26 06:35:38) 下一個

我的銀行


木愉


前幾天,一個大學同學貼出來他的舊存折。我仔細一看,一眼就發現我原來也有同樣的舊存折,隻是搬家無數,不知在哪裏丟了。

上世紀80年代,那家銀行是四川大學校園裏唯一的儲蓄所,在圖書館後麵,隱蔽在法國梧桐樹下,單獨開的門戶,走上幾級石梯,進門就到了櫃台那裏,裏麵的服務員好像從來就隻有兩三個。那時川大的規模已經夠大,學生人數也有好幾千了,但那家雞毛儲蓄所居然可以滿足整個校園的需要,今天聽起來很奇葩。不過,仔細尋思,其實當時的需求並不大,儲蓄所的客戶隻占整個學生群體的極小百分比。

不用銀行,可能是因為錢不多,犯不上為了幾塊錢去銀行存存取取的。但據我所知,很多同學的家境蠻不錯的,手裏的流動現金相當可觀,可是他們寧可就把這些現金鎖在抽屜裏,就是不上銀行。看來,用不用銀行還涉及到理念或者習慣的不同。

我讀大學前,讀過銀行學校,還在銀行工作過兩年。為什麽銀行需要儲蓄?為什麽個人需要儲蓄?儲蓄有什麽原則?對這些條規或者教條都爛熟於心。豈止如此,我對儲蓄還有很多切膚之痛的感受呢。每當年末來臨,年度儲蓄指標就成了一個銀行是否成功運轉的硬指標。我們那個七十多歲的老行長,是個南下幹部,身軀略胖,走起路來頗有些步履維艱。這時候,每當召開全行職工大會,他就要不厭其煩地催促大家四處去爭取存款。他甚至表情凝重地表示要率先垂範:「我要背上包,挨家挨戶去爭取存款。」也許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剛工作不久,我就在儲蓄所裏開了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個月發了工資,就存入十塊人民幣。等到入大學的時候,我把這筆可觀的存款全都取了,一到川大,就很快尋到了那家逼仄的儲蓄所,為這筆款項找到了一個新管家。

這筆錢成了我的開戶基金,家裏每月寄了生活費來,我就存入,身邊隻留下一點零用錢;需要用錢時,就到儲蓄所裏去取。如此用這家儲蓄所管理現金收支,倒也不覺有什麽不便。那筆開始存入的兩百多元人民幣,說是為了不時之需,但到了畢業,存折上的餘額還是兩三百。這麽說來,我是非常徹底地遵循了「量入為出、略有結餘」的財經原則的。

一次到儲蓄所去,在前麵排隊的正好是另外一個同班同學,一聊之下,才知道他入學前也在銀行工作,彼此於是相視一笑,為了銀行出身帶來的儲蓄積習和理財本事。

讓我吃驚的是,就在我們自認為聰明的時候,卻還有其他同學也跟這家小儲蓄所暗通款曲,現在居然把信物也貼出來了。而我,隻剩下些無法證實的所謂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40多年前的銀行,早都消失了。嗬嗬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真是太有趣了!你對自己的銀行有著深刻的了解,讓我們對銀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請問你的銀行在哪裡呢?希望有機會去參觀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