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靈魂寓所 (2)

(2009-07-10 11:52:23) 下一個
 靈魂寓所
    
    2
    
    
       
        
    修道院跟俗世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兩極,一端是喧鬧,另一端是靜穆;一端是欲望的內斂,另一端是享受的擴張。我這樣想著,一路朝聖·蒙瑞德(Saint Meinard)修道院進發。
    
    原來這兩個在北美都可入前茅的修道院相隔並不遙遠。不過半個時辰,聖·蒙瑞德修道院就到了。聖·蒙瑞德修道院也高居山巒之上,也在綠蔭掩映之中。跟費迪南德修道院相比,聖·蒙瑞德修道院的規模更大,建築更多,占地麵積更遼闊。一個偌大的山坡都是聖·蒙瑞德修道院的領地。已經是午飯時分,所以想找個餐館先吃了,然後,再好好來看這個修道院。沿著修道院的主路上去,看著路標一直往前走,不覺就下了山,到了山巒的另一端,到了禮品店。剛才在費迪南德修道院誤了禮品店,現在卻走進了聖·蒙瑞德修道院的禮品店。不過,我們是來尋吃的。進去後,果然就發現裏麵辟有一角,幾張幹淨的桌子,櫃台上的牌子寫著供應的食品,有牛肉湯、其力湯,還有三明治和修士們做的大而圓的麵包。我坐著打盹等吃的當兒,妻子卻來說,工作的那個女士推薦到山上修道院的食堂去吃,因為那裏豐盛些。如果那裏滿座,那麽再回來不遲。
    
    沿著原路開回去,進了修道院外圍的那棟平房,再往右一拐,走到最裏端,就見一個白衣女士正在放置飯菜。見我們探頭探腦,就友好地走過來。聽了我們的來意,問我們有多少人,一聽是五個,就說可以接待,並讓我們等幾分鍾。乘著等待的時光,就近看了一看。走廊裏有兩個教室,按桌子的放置方式,一間是討論用的,另一間是講課用的。桌椅都是硬木做成,結實而美觀。角落裏有投影器、DVD放映機和電腦。剛才進大門的時候,就看到兩側有幾個椅子和沙發,還有電腦可供查電子信件。靠牆還有一台接觸式信息問訊電腦,用手指在屏幕上顯示的修道院各個內容或者地理位置上一按,就可以從嵌在牆裏的大屏幕上看到相關信息。地麵上鑲嵌著地板磚,大方而光潔。心裏閃過一個問題:這個修道院何以如此豪華?錢從何來?
    
    吃的是自助餐,價錢內外有別。我們付的當然是對外的價格,7美金,不過,我們吃的愜意不過。一人端了一個大托盤,把色拉裝了一個盤子,又放進一碟點心;再到主食櫃台那裏,裝了一盤子燉牛肉片、小麵包和煮熟的豆角以及花菜;又去端了一杯飲料。東西都可口清爽。餐廳整潔亮堂。修士們還在彌撒之中,所以我們是首批食客。大家一邊吃,一邊讚賞著修士們的廚藝,一邊就覺得渾身上下一個爽。
    
    聖·蒙瑞德修道院的氣派在其主體建築群中的教堂體現到了極致。推開厚重的大門,管風琴奏出的曲子在高大的廳裏回蕩,悅耳非常,撞擊人的心扉。彌撒散了,裏麵空空如也。隻有一個老太太在盡頭那端彈奏著。如此美妙銷魂的樂曲竟然是從她的指尖飄蕩而出的。高大的窗戶玻璃上都是以宗教故事為題材的繪畫,耀著陽光,顯得格外亮麗斑斕。這些巨大的玻璃是德國的舶來品。一人難抱的大理石廊柱一字排開,從這頭直到那頭。該教堂是19世紀中葉的作品,這些巨大的廊柱又是如何不遠萬裏來到這個偏僻所在的呢?踱步到了裏端,才發現底麵靠牆立著熠熠發光的金屬管,就像音階一樣高矮排列。難怪管風琴會如此高亢呢!如此富麗堂皇的教堂大約隻應在遙遠繁華的歐洲可以看到,不料,它卻也安身這裏。小戶人家原來也是可以藏連城之寶的。
    
    走到教堂外麵,看到遠處斜坡上的墓地。鐫刻在墓碑上的名字雖然各異,墓碑卻像隊列中的兵士整齊劃一。1854年,瑞士的修士應當地一個牧師的邀請,遠涉重洋,到了這裏,建立了這個修道院,對當地的德國移民們傳教。從那時到現在,153個春秋悠悠而逝,一個一個修士就倒伏在追隨上帝的漫漫旅途中,長眠於此。後來者依然生生不息。而今,這個修道院有115個修士,年輕到21歲,年老則達103歲。聖·蒙瑞德修道院號稱北美第三大修道院,當然不是因為其修士的數目,而是因為它的規模。
    
    然而,又有誰能想到,當初聖·蒙瑞德修道院差點關張大吉。在建院初期,窮困和疾病讓聖·蒙瑞德修道院舉步維艱,瑞士本部派員前來評估。這個官員似乎預見了聖·蒙瑞德修道院的未來,決定堅持下去。經過幾年慘淡經營,聖·蒙瑞德修道院轉危為安,並在1870年,脫胎而為一個獨立的修道院。
    
    聖·蒙瑞德修道院如何展現出來這般的殷實和氣派呢?那個問題在我的腦際盤桓不去。細讀資料,才知道修道院其實不是個純粹的精神之鄉,而已經是個實足的經濟實體。聖·蒙瑞德修道院屬下擁有三大產業。一是神學院,二是出版社,三是棺材店。神學院建立於1857年,開始時提供經典、哲學和神學課程,後來則專心培育牧師。如今,神學院可以授予碩士學位。1867年,修士們買下了出版社,出版宗教書籍、賀卡和宗教裝飾品等等。棺材店是1999年才開張的。這些棺材所用的材質來源於核桃樹、橡樹、櫻桃樹和楊樹,堅固厚實。棺材的風格當然華貴典雅。長眠的修士們一直用的就是這種棺材,神學院的學生、朋友以及當地居民一直豔羨,一再要求作古之後也可以享用同樣的棺材。神學院的棺材店遂應運而生、生意興隆。
    
    當然,修道院的主要功能還是修道。修士們一天要集中四次,一起祈禱和做彌撒。之外,還有個人的祈禱懺悔等等。他們的生活節奏主要還是以精神為節拍的。意大利的聖·本尼迪克(St. Benedict)在6世紀建立了修道院,按照一係列清規戒律來指導生活。這些條規的核心是追求基督式的生活,以耶穌基督的教誨來指導修道院的日常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蘊涵著一個主張,那就是,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小時刻,都可以找到上帝。聖·蒙瑞德修道院奉行的就是聖·本尼迪克建立的規則。
    
    要始終如一地按照修道院宣稱的條規來生活,並非如表明上看到的那樣來得容易。有時,表麵上的和諧自足掩蓋著深層的痛苦掙紮。弗洛伊德說,文明是對本能的壓抑。修道院正是一種文明到極致的形式,那麽,本能也許就在修道院中周而複始的祈禱、彌撒中被壓抑著。這樣,曆史上就有了《十日談》中情欲噴發的修士,近些年則傳出了天主教徒的性醜聞。不可否認的是,另一方麵,卻也不乏忠誠於信仰並按教規實踐的修士。這些人是修煉到家的人,就像雲端的仙人,值得我們仰望。
    
    ~~~~~~~~~~~~~~~~~~~~~~~~~~~~~~~~~~~·
    
    九月的印第安那南端在金光下閃爍,進入視野的都是玉米、高粱和大豆,透著農業社會的自信、恬靜和知足。農業社會封閉,卻也獲得了圓滿;農業社會幼稚,卻也像小孩一樣歡樂常駐。阿米什人到這裏來。清教徒也到這裏來。後來,歐文也看中了這個地方,把它作為建設共產主義烏托邦的聖地。修女們到這裏來了,修士們也到這裏來了。大家都是為了安頓精神來到這裏的,印第安那的南端好比當初的伽南聖地,是一個供精神飄泊者停泊的港灣,是一方安頓精神的淨土。
    
    阿門。哈利路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木愉' 的評論 :
:)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那裏的確有一種神聖安詳的氣息,在那裏小住應該是一種安撫靈魂的絕佳方式。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這些年近距離接觸修女或修士,包括像特雷薩修女一樣的,包括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上帝的修士,他們中間的相當部分,實在的從裏到外會有一種文字中描述的“靈光”在感染著我,他們的本性都像純潔可愛的孩子。


木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水波藍影的評論:

謝謝你一路讀來。是的,我們其實一直在試圖尋找身泰心寧的精神故鄉。
水波藍影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美文!很享受地說。對於我等凡夫俗子來說,也應該試著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靈魂寓所’。你說對嗎?莊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