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校花·文科·校園文化 (2)

(2009-06-25 07:24:19) 下一個
校花·文科·校園文化 (2)
    
    -木愉-
    
    
    2
    
    我的大學門口有條小巷,就叫培根路。路旁都是尋常人家,卻幹淨清爽,樸拙安靜。我們當年從校園上街,都要過九眼橋,從校園到九眼橋,有三條道可取。一條嘈雜的大街,一條沿江的大路,一條就是培根小道。培根小道最後並入沿江大路。
    
    如果到這三條道路上各設個關卡,統計一下過往學生的身份,會發現結果非常有趣。大街那個通道一定是理科生居多。濱江的大道上和僻靜的培根路上多半是文科的學生。大街那條通道,有很多店鋪和館子,順路可以辦很多雜事,從統籌學上而言,走那條通道可以獲得最大效益。而且,從學生宿舍取這條大道上街,既直接,更節省時間。濱江路上,除了錦江上永遠吹拂的清風和江畔上隨風招搖的垂柳,還有遠處古雅的望江樓和對岸依稀的人影。從那裏上街,當然詩情畫意。當初,跟著錄取通知書來的,還有一封煽情的歡迎詞,據說是中文係的才子寫的。開頭就是“錦江的晨風向你問好,望江樓的夕照把你迎來!”不過,從這裏上街,一來路途稍微遠了些,二則基本上辦不成其他的事。我最鍾愛的還是培根路,特別在仲夏夜。那裏就是一條幽徑,適合思考,也適合幽會。出了培根路,還可以在濱江大道上兜會兒風。
    
    看來,理科和文科生在價值觀上差異甚大。理科生更實際一點,文科生大約會平白地去追究一下情調。情調這種東西不是太沉實,就像彩雲一樣,飄在大地之上。要論起校園文化來,一般人容易把這種文化看成一種積澱,有著深厚的特性。其實,校園文化不完全是這樣的。校園文化更多的就像是一種時尚。時尚是由媒體來渲染創造的。一個校園裏的時尚基本上是由牆報、舞台、廣播站、演講會、百科知識競賽、書法比賽、歌詠比賽、春季秋季匯演之類來形成的。顯然,文科生在這些方麵得天獨厚。所以,他們主導著校園文化的形成和走向。這個現象何嚐不可以放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張衡、祖衝之、畢生、黃道婆對民生的貢獻無可倫比,然而在文明的舞台上閃亮登場的還是老莊、孔孟、李杜這些文人。
    
    學生辦的《錦江》雜誌美文不斷,龔巧明的《思念你,樺林》就是在這個雜誌上率先問世的。後來,這篇小說被當成爭議小說,成為全國文壇裏的一個熱門話題。龔巧明畢業後,自願到了西藏。有次邀請她來參加座談,卻沒有聽到她的慷慨陳詞。問她赴藏的感受,她隻說:“西藏的天空真藍。”不久之後,她在一次采訪活動中,出了車禍。一個才女就葬身到了藍色天空下的雅魯藏布江。“白色花詩社”是當初社團裏嗓音最亮的一個。詩社並沒有一個刊物,隻擁有一塊黑板。每次黑板上新的一期誕生,前麵總是圍滿了閱讀的人群。詩社裏的男男女女總在演繹著死去活來的戀愛故事,這些故事成為了校園經久不衰的話題。
    
    加上學生會和研究生會幾乎一直為文科生所把持,所以,學生這個群體裏的上層建築幾乎就被文科生控製了。
    
    理科生當然很聰明的。他們幹的一些事情也很別出心裁。新三舍竣工前,研究生都住在五舍。這是個上了年紀的老樓,磚木結構。經過多年的經營,老鼠在這裏成建製駐紮,壯碩者可以讓貓兒望風而逃。我曾經從三樓上,看準了在樓下溝道裏逡巡覓食的老鼠群,丟下磚頭狙擊。鼠患成災,校方卻沒有采取對策,基本上放任老鼠自流。有一天,在樓下通道的牆上,就赫然出現了一具老鼠屍體,是用釘子釘上去的。旁邊還貼了一枚郵票,寫了收件人地址。猜是誰收?日內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盛傳這件事是無線電係的金某幹的。說到那個樓道,又引出另一樁舊事。那個樓道狹窄,研究生又多有自行車,為了避雨和防盜,一到了晚上,大家就紛紛把自行車都放到樓道裏。於是,人過那兒,就隻有側著身子,斜斜地穿過自行車群。有人曾經發出過抗議,還在牆上貼了“交通要道,請勿停放自行車”的告示。可是,這不是行政命令,所以,大家都不把那歪七扭八的告示當權威,照舊一意孤行。終於,有一天。當人們起來的時候,發現所有自行車都被放倒,摞在一起,把過道塞得不容通過。據說,這也是理科生的傑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