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弑父情節和殺父之仇

(2009-06-01 06:50:56) 下一個
  弑父情節和殺父之仇
    
    木愉
    
    
    有本書叫《Into the wild》(走向荒原),還拍成了電影,看來很走俏。這本書的主人翁跟父親嚴重對立,兩人關係到了水火地步。後來,父親再如何力圖改變父子關係,甚至要買車給兒子示好,都於事無補。終於,兒子離家出走,走向阿拉斯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她一直在跟我說,父子關係緊張好像是西方的一個常見現象。我一想,可不是。俄狄浦斯情節的核心就是父子對立。
    
    在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王弑父是一個宿命,不以他的主體意誌為轉移。後來,弗洛伊德把這個現象引入到他的精神分析學中,弑父就跟戀母一道成了一個分析人格發展的重要概念。弑父情節進入古希臘神話乃至弗洛伊德理論,並不是一個偶然。在西方文明中,弑父情節原本就是一個無法磨滅的傳統,它廣泛而頑強地在西方文明中流傳。
    
    在西方的文學作品和思想傳統中,弑父現象隨處可尋。這種描述並非作家自己的子虛烏有,而是有著生活和習俗支撐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很多名人的傳記中讀到他們跟父親不睦的篇章。
    
    反觀東方,情形卻迥然不同。如果說弑父是西方的一種集體潛意識的話,尊父則是東方人的一種道德規範,一種不能踐踏的行為準則。東方雖然也有弑父的現象,但那是以一種單個的倍受譴責的形式出現的。所以,殺父之仇在東方人的眼中,是所有仇恨中是等級最高的一種,不能不報,不報就是不孝,不報甚至罪不容恕。
    
    弑父和尊父情節的後麵其實並不是狹隘的父子關係,兩者都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反映。父親在這裏代表著一種威權,神聖不可侵犯。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追求的其實就是這樣一種尊父尊上的氛圍。社會成員在社會中各得其所,就會相安無事。在西方那裏,個人自由是一種理想境界,個人擺脫威權的束縛是一個永恒的過程和主題。
    
    法國人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中,提到了英國人嘲諷中國人的一段話:“如果一個民族無 法合理地‘殺死’自己的父親,就永遠是長不大的民族。”那是他們站在自己的參照係上,所作出的一個推理。這個“如果”跟那個“就”之間其實並沒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文明之間誰優誰劣,本來是無可比較的,就像鞋沒有普適性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