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麗

隨聊時事,隨聊人生,隨聊生活----
正文

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2011-01-09 23:42:17) 下一個

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每一天我們都會經曆很多以前從沒有經曆的事情,就像看一場戲:開場……上演……閉幕……散場;每一環都預示著下一步會發生什麽,因此有了開始便已注定了結束;每一步都舉重若輕,紛至遝來……

從朋友口中聽到“以出世的態度入世”,不知道為什麽會自覺的在這寥寥無幾的文字中思忖,或許他和自己有某種必然的聯係,有一份好奇,有一種情不自禁讓我去探索。要看看這其中到底有什麽樣的奧秘,此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經常處在沒有認真的生活中。此刻,腦海中竟然浮現出一種叫麻木的東西,這難道就是我所謂的處事態度?現在想來突覺到隨波逐流的危險。危險不在於知不知道前方的路該怎麽走,危險在於:走在一個沒有方向可言的泥沼中卻渾然不覺。

出世,即出生於世,誕生。佛教中常用以擺脫束縛,脫離世間之苦來定義。入世,就是進入社會。道教中出世是指對塵世無所眷戀,麵對萬丈紅塵而心不亂,入世是沒有體味紅塵,而到人所居住的地方去體味凡心。沒有真正的入世去體味人世間的種種快樂和悲慘,怎能真正的看破紅塵飄然仙去呢。出世還是入世?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無疑於探討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問題本身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麽,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是否真的有所悟。不管是道家還是佛家,都能很好的詮釋了出世和入世,對於他們的定義,其實可以客觀的看成開門或者關門,分離或者聚合。追溯中國曆史文化長河中的精髓,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周易》,道出了其中真諦:黑白分明,調理陰陽,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些道理已經成了不變的真理,能夠廣泛的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因此,處在麻木或者盲目的狀態中而不自覺的人,還談不上出世或者入世,實則在混沌中。

隻是,理性意識到了問題而不去解決問題,遇到問題時當問題沒有發生,抑或解決問題過程中漫不經心,都是麻木或者混沌的表現。因此,很多人都生活在深深的無明中。

或許,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學會處理人生中的苦難,苦難已經接踵而至,因此,佛經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隻要活到老,這些東西就都避免不了。當我們看到人世間這一切苦難和無明的時候,並不能因為苦難和無明而終結這一切。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智慧之光,並沒有真正的體悟,什麽是真正的幸福和愛。停留在痛苦和無明中,我們也許應該多了一份敏感,或多了一種覺察,這是唯一避免我們盲目和迷茫的方法。如果,不去深深的覺察和看到,你將找不到出路,並受困於苦難和閉塞的空間,更無法和宇宙真正的連接。人生中的苦難和挫折,都是讓我們看清腳下路的契機,當你開始用一顆接受的心,去看待人生經曆中種種的時候,平靜和喜悅才會降臨到你的身上。隻有平靜的心,才會滋生出慈悲心,繼而播撒愛的種子。

當你正確理解,什麽是出世和入世的時候,你也就不難理解以出世的態度入世的含義。這裏的理解,是對於身心以及靈魂的層麵上的全觀,也可以說這是一種人生境界吧。這無疑就是在告訴我們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如何用開放的心靈去覺察這世間的一切。這是一種超脫,但是他又會很現實。如若明白這一切,我們就能淡然地麵對金錢與權勢,泰然地麵對成功與失敗,坦然地麵對風光與平凡,暢然地麵對現實與理想,悠然地享受生活給予我們地分分秒秒,點點滴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vol86 回複 悄悄話 但求努力播種, 不管結果
任行三千善事, 不求回報

盡曆喜怒哀樂, 無動於中
不執此岸, 不執彼岸, 心得解脫
談笑一生 回複 悄悄話 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