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文學苑─走過大時代 陳若曦心中有愛

(2009-05-11 10:46:48) 下一個
台灣文學苑─走過大時代 陳若曦心中有愛
張葆蘿
照(圖)片提供者∶陳若曦
??作家陳若曦30年前以《尹縣長》全球馳譽,德、法、荷、丹麥、挪威、瑞典、日本和美國均出版譯本,美國有的學校將之列入教科書內容,若想了解中國或讀中國文學,《尹縣長》被視為重要參考書。而今回到台灣這塊出生地轉眼10餘年,陳若曦已經開始著手撰寫回憶錄,紀錄她這一生的顛沛流離。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老頑固

??陳若曦笑稱自已是個「老頑固」,這輩子都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期望社會正義,社會有愛。她28歲時為追求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毅然與夫婿進入中國,遭逢文化大革命的劇烈動蕩;57歲時決定「拋夫棄子」,追尋理想夢土,繞了半個地球,於1995年閏八月回到出生地台灣。

??談起陳若曦,很多讀者都好奇她所經曆過的文革經驗。一位台灣女子無親無故的,為何跑到大陸去?陳若曦說,這需觀看她成長的生存年代。當年就讀北一女的時候,國民黨政府抵達台灣,兩岸政治對立,島內采取高壓統治,她無法理解國民黨政府怎會如此專製,尤其大學念外文係,閱讀很多國外作品,自然向往歐美社會的民主自由,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油然升起。

??有幾件事情影響著她的決定。高二時台北市長選戰激烈,班導師利用國文課討論「市長應該選誰」,她知道這種作法無異是要學生回去影響家長。身為班長的她奉命主持,隻好拋磚引玉說「台北市是首都,攸關國際觀瞻,民主政治講究監督,如今國民黨執政,最好選個黨外人士┅。」此話未完,導師一個箭步把她拉下台,訓斥說「奶造反?怪不得周記上寫什麽『打倒吃人的舊禮教』┅找死呀!」氣得陳若曦從此不和老師說話。

??直到畢業旅行上了獅頭山,老師請她吃鹵菜,心疼地責問「還在生氣呀?」陳若曦才慚愧地笑笑表示歉意。而大學時代有位男同學璁期上成功嶺,結果沒有回來,那時候風聲鶴唳,眾人竊竊私語「他偷看禁書遭密告」,多年後再重遇這位同學,聽說因受到嚴重打擊,精神狀態不穩定。對照同學的遭遇,陳若曦不禁感謝導師的寬容,如果導師把她偷讀魯迅的心得向警備總部打報告的話,她鐵定早被流放去唱綠島小夜曲。

中國回憶充滿失落感

??陳若曦說,現代的年輕人無法想像白色恐怖對她這一代年輕人的震撼力。她出生自日治時期,民族意識從小就很強烈,家族三代都是木匠,父親是祖父的學徒,集工農的血統於一身,讓她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很辛苦、很偉大的。後來去美國念書,1950-60年正是西方社會主義思想蓬勃的年代,當時看了幾本思想前衛的書籍,相當感動,心想大家都是中國人,應當為中國人做一些事情,而中國人最多的地方在哪裏呢?陳若曦說當時的邏輯很簡單,認為共產黨能夠把國民黨趕出來,應該比較棒,若能夠到中國人最多的地方去幫中國人做事情更棒,於是在1966年抵達中國。

??初抵之初,夫妻倆並不清楚文革正在啟動中,後來才發現文革期間根本無法工作,結果在旅館一住住了兩年,把兩個孩子都生了出來,才被分派到南京。陳若曦的這段中國回憶是充滿了失落感,文革衝擊之大之重,令人苦痛,這與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完全不同,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各取所需,各盡其能,需要多少取多少,如禮運大同篇的理想一樣。

??在中國的7年,一度將她的鬥誌消磨殆盡,以為此生將不再拿筆寫文章。7年之後選擇離開,是因為先生擔心文革若每2至3年重來一次,這一次已經這麽慘了,若還有下一次的話,先生說他一定自殺,甚至要她放心,若自殺一定弄成像是因公犧牲,眷屬到時候還可以續領口糧。

??曾經在大學講堂上,指導national(國家)這個英文單字,陳若曦「口誤」將national day(國慶日)說成10月10日,所有的人瞪大了眼定視著,陳若曦嚇了一跳趕緊改口,心想「這可不得了,若文革再來一次的話,算起帳來可不得了,乾脆離開好了」。此外,陳若曦思量自己過去的錯誤,孩子因父母身處中國是受歧視的,於是決定離開中國。

??回到美國之後,想起了家鄉,兩相比較,陳若曦說「蔣介石時代的白色恐怖是很可怕,若與文革比較,則小巫見大巫」,而「中國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文學題材用之不盡,根本不用創造」,在離開中國2年後,為了懷念中國老友,她完成了這部影響深遠的曠世巨作《尹縣長》。

落地生根的歸屬感

??陳若曦的人生,經曆兩段重要動蕩的關鍵時刻。第二次就是在1995年閏八月,海外僑民憂心以為兩岸快要打仗了,思鄉已久的陳若曦急著想趕回來,奈何先生對歸鄉的意願低落,不懂為何要回台灣陪葬,而陳若曦急欲幫家鄉做一些事情,毅然選擇離婚回到了台灣。

??這生流轉在中國、台灣、美國、加拿大、香港、東南亞,有人形容陳若曦回台灣是落葉歸根,這樣的形容並不貼近,她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回來服務台灣人,屬於這塊土地,用「落地生根」更加貼切這份歸屬感。

寫作的軌跡

??陳若曦的寫作軌跡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尹縣長》、《歸》等部作品以文革故事為主,後來因為寫文革的中國作家興起,她遂不再提筆寫文革,將焦點鎖定在美加華僑,這批華僑來自台灣、大陸、香港等地,與她這一代的僑民有很大的不同,然後當回到台灣後,再把焦點放在台灣這塊土地。

??1966年文革和1995年閏八月,兩個動蕩的關鍵時刻,那追尋的心情是一樣的。這與陳若曦的個性有關,她關心國族社會,台灣現在的政治與文革時期很像,她擔心卻也無力,如同在文革時期眼見很多事情是不對的,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的心境讓陳若曦逐漸停了筆。

??這幾年,她的寫作題材越趨謹慎。她說「隻是台灣比較小,又是我的家鄉,偶爾我還可以呐喊一聲,但聲音很小,所以問我為何不寫了?不是不寫,而是寫了做什麽呢?我的小說都是在反映那一刻的社會現實,要我關起門來寫一些脫離現實的故事,非我所願,也非常不喜歡,我有很強烈的無力感,這段過程與我當年在大陸的感觸很像。」

??陳若曦的這席話,透露出台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著失望失落,隻是尚未冷漠,否則她不會站出來聲援樂生療養院、反對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等公民運動。

??手邊正在寫作的個人回憶錄,一寫寫了2年,她說「我這一生顛沛流離,寫自傳似乎不重要了,所以不急著寫。」前幾年脊椎長骨刺又不巧發生小車禍,有一年嚴重到天天複健,為了避免癱瘓決定手術,結果發現長了瘤,又開刀割除,所以始終無法專心寫作。

??陳若曦形容自己是「很生活的」。回國後她原本加入慈濟,後感受慈濟人力物力充裕,決定投入荒野保護協會,並在大安森林公園擔任解說員。陳若曦每天維持剪報習慣,追蹤相關環保議題。關心台灣女人,她也是晚晴協會的終身誌工。


陳若曦檔案

簡要年表∶
1958-62大學期間《現代文學》創辦人之一。
1962赴美留學。
1966-73與夫婿經由歐洲赴北京,適逢文化大革命。
1973-74先赴香港,後移民加拿大,任銀行職員。
1979應柏克萊加大中國研究中心之聘,研究文革和80年代民運。
1980為「高雄事件」向蔣經國總統遞交海外知識分子的聯名信。
1985受邀至北京會見胡耀邦,談「一國兩治」,並為作家北島求情。
1987在西藏拉薩會見班禪喇嘛。
1989「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
1995中央大學第一位駐校作家。
2000南投縣第一位駐縣作家。

得獎紀錄∶
吳三連獎小說類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特別獎、吳濁流文學獎、中山文藝創作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選《尹縣長》 為該年佳作之一等。

其他中文創作∶
《陳若曦自選集》、 《城裏城外》、《老人》、《王左的悲哀》、《歸》、《紙婚》、《慧心蓮》、《青藏高原的誘惑》、《草原行》等。



初次建檔日期∶2007.5.15
最後修正日期∶2007.5.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