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夢

我不過是喜歡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家的百歲老人

(2007-01-04 19:42:58) 下一個

                                     我家的百歲老人

這真的是一種榮耀,我們家也出了一位百歲老人,她就是我的老外婆,她是1907年出生的,今年正好100歲。

外婆出生的時候,屬於清朝(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末年,年輕的
時候,雖然已經是民國,但是民間仍然盛行流行了幾千年的女子纏小腳,而出身富貴的人家的女子尤其要有一對“三寸金蓮”一樣的小腳,不然,即丟家人的臉,也很難嫁得出去。
 在100年前,中國的婦女判斷自己是否美麗,其最主要的標準並不是擁有美麗的容貌、豐滿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腳小不小,“三寸金蓮”就是對當時婦女審美的一種評斷。所以,出生在富裕的農民家庭的外婆也未能幸免,隻是因為母親的嬌慣而沒有好好的做功課,所以,外婆的腳雖說是纏過的,但是並不像奶奶的腳那樣小,那樣的像一個裹好的粽子。

外婆是美麗的。聽媽媽講,外婆曾經是有錢人家的嬌小姐,年輕時候是非常漂亮的,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雙眼皮,白皮膚,苗條的身材。而外公則是當地僅有的幾個讀書人中的一個,瘦弱而文雅,從來也幹不了農田裏的活,以教書為生。所以,在娘家嬌生慣養的外婆嫁到夫家後,成了一個真正的當家人,家裏的裏裏外外都是靠外婆來打理的,不僅要管理孩子,管理家政,解決與鄰裏之間的糾紛,盡管操著一雙小腳,她的身影還在農忙時也時常出現在田地裏。

從我記事起,外公就不在了,據說是大躍進的時候餓死了。而外婆大多數的時間是在我們家居住,為的是替工作繁忙的父母照顧我們姊妹四人。但是,也常常有外婆帶我們回到農村去生活的日子,那多是外婆為了照顧在家鄉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婦,照顧那些將要出生的小孫孫們。而那時,外婆也就五十多歲。雖然住在城市裏,但是她仍然是喜歡穿那種那個時代農村婦女愛穿的帶大襟的衣服,冬天常常是黑色的或者是深藍色的,夏天大多是白色的,有時也做一兩件玉色的。當然,外婆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她自己剪裁並用手工縫製的,那個時候市場上沒有買合適她穿的尖腳老婆鞋,更沒有那早過了時的帶大襟的上衣和水井要的褲子。但是這些看起來很不上眼的衣服,穿在外婆身上,卻總是那麽的合體,那麽的耐看。

那時候,因為房屋有限,父母不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外婆照管的,我們的生存技能,做人原則以及烹飪,清潔和縫紉等技術也都是外婆言傳身教的。外婆基本上是一個對孩子比較嚴厲的人,對於是孫子輩的我們,外婆管理的也相當嚴厲,犯了錯的時候,挨竹撣子抽,巴掌打也是常有的,而且等父母回來告狀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從不隱瞞。因而,我們姊妹四個,都是對於大人即懼又怕的,基本上是不敢明目張膽的犯家規,做錯事的。

但是外婆也是很有耐心的一個,她對於不解事理的我們在教育上很有一套辦法,講故事,表揚,鼓勵,有時甚至用上了諷刺打擊,但奇怪的是我們都不是真正的怕她,而遇到事情時都願意把她當靠山。

外婆是善良的。記憶中有很多次,小時候住的院子裏來了乞丐,她都是從家裏端出做好的熱騰騰的飯菜請他們吃飽,然後送他們走。雖然那時候家裏也並不富裕。而那時家裏逢年過節殺雞宰鴨都得自己動手,外婆有一支曲子,是專門唱給那些即將喪命的小動物的。記得一首唱給雞的曲子是這樣的:“雞呀雞,你別屈,你生來,本就是,人世間的一道菜,幾天我殺你,投胎做人去。”每當外婆殺雞時都聽她唱這首歌給將死的動物。可見外婆的善良。

外婆是愛家的。外婆共有五個兒女,因為外公的早逝,外婆即要撫養自己的最小的兩個沒有成年的兒女,還要承擔照顧我們姊妹四個的責任,後來兩個兒子接連成家,每當兩個舅媽要生孩子的時候,便是外婆最忙碌的時間。她要帶著我們回到家鄉,照顧將要生產的兒媳們。在我的記憶中,外婆是將那兩個兒媳婦當成了家裏的功臣來伺候的,為她們端吃端喝,倒穢物,為嬰兒洗尿布。月子裏的婦女是挑剔和神經質的,外婆從不怪罪,而是盡力的滿足她們的需求。她把照顧兒媳生產看作是自己的責任,雖然外婆知道並從來也不指望她們給她養老。

外婆是聰明的。生於上個世紀初的外婆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字,但是卻能給我們講過很多的故事,而且講的時候都是出口成章,似背誦詩篇。梁山伯與祝英台,王三姐,以及水滸傳,三國劉備諸葛亮等都是首先從外婆那裏聽來的,而且都是順口溜,很是優美。媽媽講外婆年輕時愛看戲,她的故事都來自戲文,而其實她講故事時的順口溜也都是戲文的原文,可見外婆記憶力的驚人。我們常說,假如外婆要是有文化,那可是不得了!

外婆是能幹的。外婆在村子裏很受人們的尊敬,其主要原因是她做事有主見。常常是這樣,在外婆的家鄉小村子裏,每到晚飯的時分,村裏的人們就自發的端著飯菜聚集到我們家的門前,邊吃邊討論村子裏的新聞,還起哄讓我們姐妹表演節目,而外婆的出現就是大家到這裏聚集的原因,她總是給人主意,讓人開心,當然少不了給這些鄉親們講一些城市裏的風俗習慣。連已經成人的舅舅們也仍然是遇事要靠母親撐腰的。我至今仍然清楚的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因為需要作業本,家裏又沒有錢買,外婆就到街上買了廉價的大張白紙,將它們裁開,自己用針線裝訂,然後對於不太整齊的邊沿,外婆有自己的方法,她撿來一塊木板,將訂好的本子放在地上,在將木板平整的一邊壓在本子的邊上,使用做飯用的菜刀,一刀一刀的將不齊整的邊沿砌平,經過外婆的修整,一個土方法訂出的作用本子就變得有模有樣,漂亮整潔。外婆講,她過去就經常這樣幫外公訂本子。她幫我們訂本子時肯定是在想死去的外公,我們那時不懂,現在想來,外公死後,外婆一個人生活了半個世紀,也真是夠苦的了。

外婆教會了我們做飯。外婆是典型的河南人,會做很多的家鄉飯。手擀麵是外婆的一絕,她做的手擀麵不像其它人做的,太過柔軟,做不了撈麵。外婆的手擀麵是柔中帶筋,可做湯麵,也可做撈麵,鹵麵,正麵和炒麵。她的秘訣就是將麵和的硬一些,醒的久一些。正寫著,我仿佛看到外婆正在使用長長的幹麵杖。在我家的一個中間都凹下去了的大案板上個擀麵條,而且還是她最喜歡吃的綠豆麵條。

餃子是小時候我們家比較奢侈的飯食,隻有過年過節,外婆才會給我們包餃子。而這餃子餡常常是肥豬肉摻蘿卜,內加大蔥,偶爾的加一些白菜,聞起來都讓人流口水。而包餃子屬於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從準備餡子,和麵,擀皮到包餃子,都是比較複雜的程序,常常是為了一頓飯,一家人要忙半天。我們姐妹的包餃子技術都很不錯,這要感謝外婆的調教。剁肉餡,外婆的方法是先將大塊的肉切碎,讓後將洗淨的大蔥橫身在案板上用大刀側麵將其拍扁,然後盡可能的切碎,將其混合到切好的小肉塊中,一切在拈板上剁,要橫剁剁,豎剁剁,不斷的改變方向,並將它們反複的在拈板上折疊,直到肉碎蔥也碎,分不出蔥和肉來便可收盆備用。

而蘿卜餡子,外婆的方法是先將蘿卜切片,放在滾水裏煮,等煮熟了,就將它們撈起,控水,然後使用幹淨的紗布將熟蘿卜片包裹,然後用力擠壓紗布,將殘餘在蘿卜裏的水擠幹淨,再將已經擠碎了的蘿卜放在拈板上剁碎,然後與肉餡混合,放上鹽和喜歡的香料,澆上香油,這餡子便做成了。而對於餡子的味道,外婆是用鼻子聞的,連鹹淡的適度與否,也是聞出來的,這個技術我至今沒有學到,我是得親口嚐一嚐才好的。有時候對於生的肉食,口嚐的確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是誰讓自己鼻子不靈呢?

和麵,外婆也有自己的理論。餃子麵要早一點和好,不軟不硬,放在一邊醒著,等用時才筋。然後是將大塊的麵分為若幹部分,將這些小麵塊揉光,成細條,然後用刀轉著將其切成小塊,再將這些小塊用手掌壓扁,備用。而擀皮子,外婆的技術是兩隻手同時放在擀麵杖上,邊擀邊轉,不到一分鍾的時間,一個中間厚,周邊薄的圓圓的餃子葉兒就擀好了,我們姐妹都學到了外婆的這手絕活,擀起餃子皮來又快又好,很讓同伴們欽佩。而父親的從部隊學來的一支手使用擀麵杖,一隻手移動餃子皮的技術,我們雖然很是羨慕,但始終是沒有學到。直到如今,我們有時仍然嚐試父親的方法,但是始終是不得要領,仍然回到外婆的方法上來。關於擀皮,外婆還有另外一個絕招,就是擀混沌皮。其實很簡單,就像擀麵條,但是不可放太多的麵粉,為的是包起混沌來可以順利的將對折黏著。主要的切的功夫,將麵皮切成梯形,很是美觀。當然,擀餛飩皮需要大麵板和長的擀麵杖,而餃子皮則是小的麵板和短小的擀麵杖即可。

外婆的餃子與父親的餃子不一樣,父親的餃子是一個個站立的,排起隊來就像一個個整裝待發的士兵,而外婆的餃子是一個個有棱有角的躺著的,就像是剛出箱的串串元寶,富麗堂皇。我們記憶最深的是外婆包的圓餃子,看起來就像是真元寶,外婆每次包餃子的時候都會包上幾個,並講那個人吃上了這元寶餃子,便是最有福氣的。因此,我們幾個都希望自己吃上這有福氣的餃子。而外婆的混沌在我們家是領導一切的,連父親也是跟著外婆走的。在包餃子的技術上,我們姊妹開始將外婆和父親的技藝都學到了手,甚至還在想辦法將這技藝傳給我們的下一代,讓它經久不衰,假如我們在教子上能夠像外婆一樣成功的話。
 
外婆教會了我們做針線。其實,我們學到的也就是一些皮毛,是一般的使用針線做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當然,重要的是學會了拆洗被子。外婆教的縫被子的方法極妙,是那種在正反兩麵看起來針腳都很細小的,但是卻是稱得上粗針大麻線的,外婆教我們利用棉絮的厚度來掩蓋粗大的針腳。也曾學習過納鞋底,做鞋墊,但是終歸是缺少練習,而沒有真正的掌握,隻有姐姐真正學會了做衣服,而且要比外婆的技術略高一籌:她使用縫紉機。

外婆的一生是勤勞的。不識字的外婆撫養了自己的五個孩子,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人人都有文化。外婆還養育了我們姊妹四個,而我們也是在外婆的教育下努力讀書的人。等我們一個個的長大,外婆又在八十歲高齡,幫她自己的小女兒帶孩子,將自己最小的外孫女教養成一個大學生。如今,100歲的老外婆仍然健康的生活著,與自己心愛的小女兒一家一起,過著平靜的生活。

我去年夏天回國,見到了近百歲的老外婆,她一如既往的消瘦,一如既往的硬朗,但是行動卻是遲緩了許多,無論是身體上,還是語言上。過往善談的老外婆變得安靜了,沉默了,可能是年老腦細胞的退化,也可能是多次不嚴重的小型的腦中風,更可能是目前流行的老年癡呆症,總之,老外婆變了,遠不似過去靈敏,遠不如過去健談,但是讓我感動的是,老外婆仍然認出了我,並邀我駐下,盡管她連自己身在何處也並不是十分的清楚。她的言談中我感到了她的記憶停留在了她年青的時候,停留在了她的家鄉,那個溫馨的河南農村的小村莊。

外婆的一生也是幸運的,她生活了兩個世紀,三個朝代,在農村度過了青壯年時代,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輩子,而且,無論生活在那裏,老外婆都是生活的主人,都是那個當家的人。她的辛勤掙得了她的子子孫孫的敬愛,她的智慧為宗家培養了一代代的優秀兒女,也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老外婆在四十多歲上生下了最小的女兒,連鄰居們都覺得好奇:“那麽大的年紀還生孩子,不怕辛苦啊?”老外婆講:“我就指望這個小女兒將來給我養老送終呢。”而事實正是如此,如今,年已百歲的老外婆,靠的就是她的這個小女兒,因為隻有她在五姊妹中還算年青力壯,才有精力照顧這位百歲老壽星。

老外婆的長壽與她本人個性的淡泊和開朗有很大的關係。再大的事情,老外婆都能夠在短暫的激動之後泰然處之。試想,正當壯年時喪夫,獨自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她,假如沒有豁達的心胸,怎可以在不孝的兒孫的爭吵中生存?而在兩年前,九十八歲高齡的她又送走了自己的大女兒,在家人實在滿不過她後,老人大哭了一場,也就將這事放在了腦後。老外婆不貪富貴,無欲無求,隻要有她的一碗飯,一件衣,她便是樂樂嗬嗬。老太太也善於交友,無論是在家鄉,還是跟隨我們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她都能很快的結交很多可以聊天說話的朋友,就是在晚年,她住在小女兒家,鄰裏們家裏的老太太們也都成了她的朋友。

是啊,豁達,開朗,淡泊,友善, 這才是長壽的秘訣。
 
                                                                                         追夢 於 美國俄勒岡州尤金市家中
           
                                                                                                 Thursday, January 4, 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東升 回複 悄悄話 風韻依舊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我的母親也有一對“三寸金蓮“
1911隨民國出生。去年仙逝。
她也是高高的1米67,性格開朗,對人極和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