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DMZ - 無聲的較量 (圖文)

(2014-01-17 06:48:26) 下一個
DMZ (demilitarized zone) 朝韓非軍事區,是指朝鮮戰爭結束時,戰爭雙方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朝韓停戰協定》後確立的以北緯38度為基準線,南北雙方各後撤2公裏形成的長248公裏寬4公裏的狹長地帶, DMZ把朝鮮半島分割為兩個敵對國家。停戰至今60年來,這裏依然籠罩在冷戰的森嚴氣氛之下。



幾年前有機會去韓國時,對我來說其它旅遊點均可放棄,DMZ為首選。因為你不知道會在哪一天,也許是明天,也許還需很多年,就像當年的柏林牆轟然倒塌一樣,DMZ會消失殆盡,那僅是或早或晚的問題。有關DMZ有幾個地方可以參觀,烏頭山統一眺望台,都羅眺望台及第三地道,臨津閣和自由之橋,還有第二,第四地道,高城統一眺望台等。這次我去的是都羅眺望台及第三地道,臨津閣和自由之橋。
 
都羅眺望台及第三地道
 
從都羅眺望台可眺望朝鮮一側。
 






據載從1974年以來,韓國在DMZ內共發現4條從朝鮮挖過來的地道,其中第三地道最為著名。因為它離韓國首都首爾僅52公裏,其設計能在1小時運送1萬名武裝士兵或一個師的裝備。因地道內禁止拍照,故略述如下。

沿著韓國為了方便參觀修建的引道,步行約10分鍾才真正進入朝鮮挖掘的第三地道。所見第一個標識是一個從地麵挖下來的圓孔,據說當年韓國就是從此孔灌水,由於長灌不止,從無反流,認為必有地道。該地道高寬各2米,總長1635米,從朝鮮方麵深入軍事分界線韓國一側435米。在地道內走了一會兒,原以為可以一直走到朝鮮去,誰想走著走著忽然被一道鐵絲網和鐵門擋住了。這就是所謂第三道阻斷牆,此處距地麵73米深,距軍事分界線170米。看介紹往前還有防止入侵的第二和第一道阻斷牆。有趣的是,當年美韓指責朝鮮有意挖掘直指首爾的地道時,朝鮮辯解說是礦工在找煤時挖錯了方向,地道牆壁上有煤炭為證。參觀時人們可看到牆壁上有多處煤炭塗抹痕跡,但更有為埋設炸藥打下的孔口,每個孔口的方向都是朝向韓國一方。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讓韓國及美國頭疼的是,不知朝鮮在DMZ內還有沒有已挖成或還在挖建的地道。
 
臨津閣和自由之橋

汽車行駛在通往臨津閣蜿蜒的公路上,公路兩側鐵絲網密布,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荷槍實彈的士兵檢查過往的車輛。此時你會感受到一絲冷戰的氣氛。


 


臨津閣是韓國普通人可以去的國內最北端,廣場前的拜望壇後麵是自由之橋,1953年建設。韓方12000多名戰俘從此橋回到祖國,自由橋由此得名。
 
 






DMZ設立60年來, 由於與外界隔絕,無人居住,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是變成了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據說有1500餘種動物自由地生活在這片熱土上。不知什麽時候朝韓雙方的人民也能自由地行走在這塊土地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