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采訪韓賢傑

(2014-03-31 14:45:28) 下一個



Q:您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次“2011北京-紀念崔承喜誕辰100周年論壇暨展演活動”情況嗎?

A:好的,這次“崔活動”分別三天來進行的。

11 月25日是第一天,晚上7點半至10點在文華大廈會議廳進行了“崔承喜的舞蹈藝術與精神傳揚”為主題的學術論壇。收集有50多篇的論文中的8篇論文作為現 場發論演講。這次論與以往不同的是,更多的關注了不同層麵、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的學術界聲音。除了一些大學的教授級之外,也有講師、碩士研究生等,共同參 與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另外,在論壇中不隻是針對崔承喜舞蹈相關的研究和探討,還有關於朝鮮民族舞蹈的課堂教學現狀分析,以及朝鮮民族舞蹈訓練對舞蹈演員素 養培養等等,不同方麵的探討和研究。11月26日是第二天,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半,在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專業教室進行講習班。來自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的 師生與舞團編導或演員等在內的,近40多個學院師生參加的朝鮮舞蹈講習班。本次講習班的授課內容主要根據,以崔承喜的《朝鮮民族舞踴基本》一書中的“小鼓 舞”和“雙扇舞”為教材進行教學。這兩部舞蹈作品都是根據我在2009年通過北京市科研經費支持下,完成的科研項目《崔承喜的朝鮮民族舞踴基本及其訓練體 係研究》為前提,對單一的舞蹈動態進行提煉、編排,重構的舞蹈作品。

11月27日是最後一天的活動,就是你看到的舞台展演。這次演出展示了 16部朝鮮民族舞蹈,分上下場進行:上半場主要是傳統與創作舞蹈,比如小鼓舞、雙扇舞、手巾舞、假麵舞等等,這些舞蹈都是根據崔承喜的舞蹈教材,從中提煉 生成的舞蹈。下半場主要是創作與原創舞蹈。演出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東方歌舞團等專業院校與舞團,100多個演員及編導共同完成。特別不容易 的是,有部分作品和演員是從地方趕來的,在一兩天內不分白天黑夜的進行彩排帶和合光,非常辛苦。

這台演出中出現的舞蹈作品,更多考慮的是不 同曆史時期的舞蹈風格特征與文化審美,從而可以給觀眾帶來近幾十年來中國朝鮮民族舞蹈的時代變遷及脈絡。同時還想把編舞者不同的藝術理念與文化視點等給予 表現的空間。這樣可以進一步去追溯過去、思考現在、展望未來,思索一下中國朝鮮民族舞蹈的將來應該怎樣發展!

 Q:既然這是“紀念崔承喜誕辰一百周年”的演出,您能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麽是“崔承喜的體係”或是崔承喜的舞蹈風格。

 A: 可以這麽說,在崔承喜的體係之前,是沒有什麽舞蹈體係或是方法論的,有的是傳統舞蹈的教授方式,隻能一招一式的模仿著老師進行學習。而崔承喜則把散落在民 間的傳統舞蹈收集起來,再進行提煉元素的方式,歸納與排除,以局部與單一動作進行元素訓練,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崔承喜最先做起來的。

對於崔承 喜體係,我個人理解為是分解整體、提煉單一,或是以局部的動態要素、肢體訓練為目的,解決技能的一種訓練方法。崔承喜的舞蹈體係中比較明顯的提出了“屈 伸”、“蹲”、“腳腕”、“手腕”、“步伐”、“手臂”、“肩”以及“跑”、“跳”、“轉”、“翻”等局部訓練方法。通過這種訓練方式你就可以發現,崔承 喜所接收的現代舞教育的影響,對其所運用的訓練方式有著決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崔承喜把西方現代舞的訓練方法,合理適當的引用到到東方的民族傳統舞 蹈的訓練當中。

崔承喜是從1951 ~52年來到中國,曾在原中央戲劇學院辦起過“崔承喜舞研班”,這個班有分為中國戲曲舞蹈班和朝鮮舞蹈 班。雖然兩個班的教授內容各不相同,但執教的均由崔承喜來把關進行。在戲曲班,漢族舞這一塊,她還和梅蘭芳等中國戲曲大師一起合作進行教學。崔承喜特別關 注中國舞蹈的未來發展,她一邊學習戲曲中的舞蹈,一邊提煉並整理,用舞蹈的表現方式,建構獨立的中國戲曲舞蹈。例如雙劍舞、水袖舞、花旦、青衣等等不同形 式和人物角色的舞蹈。因此,崔承喜對中國戲曲舞蹈體係的建立也是做出了開辟性的貢獻,她遺留下來的舞蹈作品中,也有很多是源於中國舞蹈元素的創作作品。

崔 承喜的體係作為舞蹈肢體的訓練方式,對朝鮮舞蹈的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影響。在風格上根據“長短”即節奏的特定風格形式,有“古格裏長短”的抒情涵性風格訓 練;有“紮緊毛利長短”的洋溢而靈動的風格性訓練;有“安當長短”的豪爽而灑脫的風格性訓練;有“打鈴長短”的沉穩而魄力的風格性訓練等等進行劃分。從而 更加能夠集中和突出某一種長短類型的風格性,達到有效而積極的學習方式。

崔承喜本人是以現代舞為基礎,結合民族舞蹈形成的一種新舞蹈風格的 代表人。她跟傳統舞者相比,相對缺少風骨流逝的文化底蘊。但她很快覺醒對“民族舞蹈”概念的重新認識,把民族舞蹈與西方現代舞融為一體,創造出朝鮮民族舞 蹈的新紀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崔承喜從而改變自己的藝術發展方向,脫掉舞蹈緊身衣,換上傳統的朝鮮民族服飾,肩背長鼓、敲起舞樂。開始以傳統舞蹈為 基礎,借以自身體會進行編創民族的“新舞蹈”,從而走出國門,去歐美等等西方各國的舞台上展現東方舞蹈。

 Q:朝鮮和韓國的兩國舞蹈又有什麽不同風格區別嗎?

 A:問得好,很多人都要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

它 們兩國原本都一個民族文化的曆史脈絡的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傳統文化根源的民族。由於到了朝鮮末期發生內外戰爭,導致南北分段的局麵:北半島為朝鮮、南半 島為韓國。在過去發展的幾十年裏,南北兩國的社會體製有別,這種不同也深刻影響著兩國對其文化藝術的發展走向。朝鮮更要堅守主體思想,從中央到地方,都要 一個統一標準進行舞蹈的傳承,以中央編製的舞蹈訓練教材為基準,一直向下傳習。誰也不能變動,大家要跳的像一個人一樣整齊,如同做廣播體操一樣,全套東西 拷貝下來。而韓國則更注重維持民族個體自由,無論首府還是民眾,都沒有指定標準某一的舞蹈家,或是某一藝術流派的審美標準來進行舞蹈的傳承。而且韓國舞蹈 有明確的“傳統舞”和“創作舞”之分,傳統舞其包括宮廷呈才流派、民俗舞流派、教坊舞流派。而創作舞體係流派比較龐雜,但在學習階段也要接觸傳統舞,學傳 統舞目的是為了以後的創作舞奠定基礎而學習的。

從目前兩國舞蹈現狀來看,朝鮮基本上失傳傳統舞蹈,隻有新創作的舞蹈形態。這是受到崔承喜新 舞蹈的影響。韓國與朝鮮則大不相同,它們擁有純正的傳統舞蹈,以及非傳統的創作舞蹈。並且韓國的創作舞蹈走得很超前,無論舞蹈動作語言、編舞結構、音樂與 服飾化妝,還是跳舞的意識等等,都表現出深受現當代世界文化的影響。

 Q:韓國跟我們在訓練方式是一樣的嗎?也是按照長短(節奏)風格訓練的嗎?

 A:韓國的訓練方式跟我們的中國很大區別的,它們不按長短的風格來訓練。

朝 鮮民族的舞蹈長短很豐富、形式多樣,就如你們學過的古格裏長短、陽山道長短、揮毛利長短、紮津毛裏長短、安當長短、它令長短等等。我們中國的北舞(北京舞 蹈學院)和民大(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朝鮮舞蹈課程,僅將朝鮮族舞蹈作為單元課的代表性風格舞蹈,在授課方麵比較注重風格與長短的性格來訓練舞蹈,一 般為一種風格就是一個長短形式。在韓國就不是這樣,它們可以用動作集合一種組合,從中配合多種長短形式。我曾經在韓國留學時學過一套接近20分鍾的舞蹈基 本訓練,其中風格一貫統一,長短多變,動作構成上有快有慢,動靜相兼。掌握這些基本訓練之後,才開始學習傳統的成品舞蹈。在成品中不僅掌握多種形式的長短 之外,還要對作品的構成、意境、流派、形式等諸多此類等全麵了解。比如,農樂類的長鼓舞、圓鼓舞、小鼓舞,以及敲金舞等,以學習成品舞蹈的方式深入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在開始時,對學生有很高的難度,要從一開始就要進行基礎和表演訓練的整體訓練,但這樣的訓練效果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 們的舞蹈現況很西化比較嚴重,我認為芭蕾是很係統化、科學化的一種訓練方式,但是他畢竟隻符合西方舞蹈的文化特質。而我們現在的學生,對這種西方化的身體 意識感太強烈,卻很難感覺到東方舞蹈中的身體文化的思維與理念。在韓國,傳統舞蹈相對比較保守,但卻蘊含著東方舞蹈身體文化的特征。韓國社會現在很現代 化,但卻能在現代化房展中,依然夠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屬性和品質。而我們中國,對西方的開放式的接受,考慮的不夠周全,隻要是方便好用就行,而這樣的“接 受”其實是對自身文化的扭曲和破壞。

 Q:都是朝鮮民族的舞蹈,為什麽延邊的朝鮮族舞蹈風格不同與朝鮮和韓國的舞蹈風格呢?您能給我們簡單談一下中國的朝鮮族舞蹈風格嗎?

 A:好的,這個問題主要關係到地域環境與教育者的背景不同,會各自出現形成不一樣的舞蹈風格。

現 況分析,目前朝鮮民族舞蹈主要有中國的朝鮮族舞蹈,朝鮮舞蹈和韓國舞蹈的三地文化區域。這三地區域中的中國的朝鮮族舞蹈,從宏觀上分析,首先在中國的大文 化環境中,受於文革政變的影響,傳統文化就被遺棄掉了。其次,文革之後斷斷續續通過不同時期,為了尋根走進朝鮮或韓國不斷學習回來的人們。比如60~80 年多半受於朝鮮舞蹈的影響,90年代之後多半受於韓國舞蹈的影響。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我個人更認為延邊的舞蹈風格主要依著朝鮮舞蹈與韓國舞蹈,還有中國 舞蹈的三者合並調適的風格。從微觀上分析,舞蹈的教育方式與他所追求的審美取向,決定不同人所堅持的風格上的差異性。就像有些舞蹈教育人是從朝鮮學習歸 來,而有些舞蹈教育人是從韓國學習歸來,再有些教育人就在本土上學習成長的。所以,他們各有各的認識與理解,再加上個人審美選別的不同,就會形成多樣風 貌。

我還想說明一點的話,無論你是朝鮮的風格,還是韓國的風格,甚至是中國的風格,作為教育人需要寬闊地接觸與體驗,才能夠自己比較,能夠 決定選擇哪一個作為正統發揚。雖然,我不能夠清楚的指明,中國的朝鮮族舞蹈該進行怎樣的教育是正確的,但是我自己渴望能夠教給學生們的是更為正宗的、純粹 的民族傳統舞蹈。中國的延邊朝鮮族的舞蹈風格,需要它們來承載的曆史命題。

 Q:您如何看待怎麽看待朝鮮民族舞蹈的不同風格這一問題?

 A:某一藝術家或是舞蹈家的出現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風格的這東西不僅是前代流傳下來的,也包括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新風格和新流派。有時要理解不同風格的存在,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很正常的,是應該接受的。

我 個人非常認同不同舞蹈風格的存在,風格問題特別重要。我們就單拿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朝鮮民族舞蹈來說,就會發現有著一定的風格差異感。很多學生 們說這個舞蹈是池福子老師的風格、那是韓賢傑老師的風格等等,這些都是朝鮮民族的舞蹈,那為什麽會有不同的風格呢?因為人的舞蹈教育經曆不同,對舞蹈認識 與理解不同,自然而然的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池福子老師她所積累的舞蹈有不少是他曾經留學朝鮮時掌握,故而她更為靠近朝鮮舞蹈的風格。而我 所積累的舞蹈有不少是曾經留學韓國時掌握,自然我更為靠近韓國舞蹈的風格。朝鮮和韓國的舞蹈從舞感上、氣息的運用上具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對形成舞蹈的風 格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還有一點不同是“含性”,朝鮮舞蹈中比較注重肢體的“含”,比如“含胸”、“含腹”、“含膝蓋”等等,強調身體的各部位的“含 性”。韓國舞蹈相對比注重精神的“含”,是一種精神內在的、意蘊與氣韻的整體的“含性”。而這種“含性”直接影響著不同風格的形成,這些現象是需要慢慢體 會的,很難就靠一個學期的單元課來體會得到的,我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年的舞蹈經驗了,到現在我都覺得這是一種很有難度的問題。不同的風格是因人而異的,也 是應該接受與認同的。

 Q:您對中國朝鮮族舞蹈未來的有何看法或想法?

 A: 未來的中國舞蹈依然有著多元發展的方向。隨著時代的不斷進化,我們更要注重傳統舞蹈文化的價值與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傳統舞蹈文化,以長遠的的眼去看待自 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創出新傳統舞蹈。我希望更多的舞蹈流派能在中國的土壤上裏生根發芽,逐漸形成和建立起專門化的朝鮮民族舞蹈學科,以及研究機構和舞 蹈團體。

 Q:謝謝您,韓老師,能夠抽時間來接受我們的采訪!

 A:我更感謝你,能給我這樣交談的機會!

    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