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舞蹈賞析《擂鼓戰金山》

(2013-10-13 18:53:58) 下一個

舞蹈《金山戰鼓》原作 韓雷光
《金山戰鼓》是一部取材於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故事而創作的曆史題材作品。1980年參加於大連舉行的全國首屆舞蹈比賽榮獲創作、表演、作曲、服裝、舞美五個一等獎。1994年被評為“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
《金山戰鼓》結構嚴密緊湊,戲劇氛圍強烈,人物個性鮮明,由“登舟觀陣”、“擂鼓助戰”、“初勝笑敵”、“金兵再犯”、“對天盟誓”、“還我河山”等六個細節組成。在短短的十分鍾內便完美地塑造了梁紅玉及其子女威、勇、慈、善、美的英雄形象。
舞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是動作語言。《金山戰鼓》動作語言的構成,主要源自於中國古典戲曲舞蹈,但又不拘泥於古典戲曲舞蹈的程式,而是從人物性格、人物情感、人物命運出發,大膽突破傳統形式固有的創造古代武將形象的套路,從古典戲曲舞蹈手、眼、身、法、步中吸取其神情韻味,創造出英武、挺拔、俊俏的動作語言。如構成梁紅玉英雄形象舞蹈主題的“掏手閃身”,顯然是出自於京劇的“雲手”和“掏翎子”,但又有別於原始程式,使之新意盎然。既刻畫出古代女將的剛健、大度、灑脫的帥氣,又不落古典戲曲舞蹈的案臼。為使梁紅玉的形象更典型、更豐滿,作者在為主人翁設計了象征性的盔甲,借以突出人體健美的基礎上,把握住人物情感急劇變化的契機,將戲曲舞蹈中的“跨腿”、“大踏步”、“掖腿轉”、“小垛泥”等,予以變形、擴大、誇張,並以腰部曲線扭動的動律牽動全身,剛柔相濟、神形兼備地將其融會貫通,揉合在梁紅玉的音樂旋律之中,從而形成為梁紅玉個性化的動作語言。
在梁紅玉一子一女的形象創造上,同樣吸收了古典戲曲舞蹈的精髓。如情急如焚的躍馬奔馳,既有傳統的審美情趣,但又不是戲曲中的“趟馬”,更不是俗套的照抄照搬,而是富有濃鬱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古典舞蹈語言。尤其是在擂鼓時,不是在“鼓點”上花樣翻新,恰是
在人體的造型與舞蹈的動感上先聲奪人。梁紅玉率領兩位小將在擂鼓台上,一陣比一陣緊張的擊鼓中,他們機智英勇、剛毅頑強、充滿必勝信
心地指揮著激烈的戰鬥,仿佛使觀眾置身於一場廝殺拚搏的激戰。當梁紅玉中箭負傷、拔箭躍身而下的一瞬間,一方麵表現了梁紅玉不屈不撓、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同時又表現了一子一女對母親情深至愛、無比關切的崇敬之心。
當然,作者在《金山戰鼓》的“鼓”字上也做足了文章,創造了很多鼓上的技巧,如“鼓上前橋”、“搶臉下鼓”、“搶背下鼓”、“按頭下鼓”、“後橋下鼓”、“前空翻下鼓”、“小五花擊鼓”、“大五花擊鼓”等。這些驚險奇絕的動作,不僅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也把兩軍對壘的沙場氣氛,以及梁紅玉和兩個孩子的凜凜威風,表現得盡善盡美。
雖說《金山戰鼓》是屬於技巧型的舞蹈,陽剛多於陰柔,但在揭示人物內心情感上卻也十分細膩。如“初勝笑敵”,當兩個子女以蔑視的心理,恥笑不堪一擊的敵人像落水的烏龜,以榮耀的心情盛讚母親的戰功時,梁紅玉瞥向他們以慎怒的眼神,子女們立即表現出收聲斂氣的憨態,充分顯示出傳統中的謙遜無誇親慈子孝的美德;梁紅玉不幸中箭,子女們咬牙忍痛為母親拔箭的表演,也十分逼真,給人以神驚膚顫之感受。舞蹈結束得也非常有力:女兒一個利索的“鼓上前空翻”,陡然將丈二的紅色大披風拋向空中,梁紅玉就勢往身上一披,飛身上鼓,轉身麵對觀眾,以戰無不勝的神態來了個紮紮實實的亮相。所有這一切幾乎是在一瞬間完成,猶如攜風挾電,迅雷轟響,充分體現出梁紅玉“眉宇之間,抒卷風雲之色”的大將風度。
就總體來看,整個舞蹈的“登舟觀陣”突出了“剛”,“擂鼓助戰”突出了“憤”,“初勝笑敵”突出了“柔”,“金兵再犯”’突出了“怒”,“對天盟誓”突出了“韌”,“還我河山”突出了“帥”。作品緊湊、精練、流暢、舒展,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舞蹈的成功實踐,無愧為中國古典舞的一個精品佳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