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2009-09-01 10:17:53) 下一個

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有網友提到羅素的這篇文章:《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我重新讀了一遍, 把我對文中觀點的評論和疑問都寫出來,和對羅素感興趣的人們分享, 我從前也曾不加思考地崇拜這位哲學家,但如今我不再認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了, 原因都在我對他文章的評論裏麵, 願與網友分享。

《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伯特蘭·羅素

今天晚上我所要講的題目就是方才主席所說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也許我們最好先弄清楚“基督徒”的意義。由於濫用的緣故,現在“基督徒”的意義相當含糊。有些人僅以它來代表一個企圖以善良的方式過活的人。這樣解釋的話,我想各個教派之中都有基督徒存在。但是我認為這個解釋並不恰當,這等於暗示所有的非基督徒 —— 包括佛教徒、儒者、回教徒等等 ——都不打算以善良的方式生活。我所要說的基督徒並不代表任何嚐試以個人的智慧去過端正的生活的人。我認為一個人必須有相當明確的信仰,才能自稱為基督徒。現在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已不再像聖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時代那樣單純。在那時,假如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人人都懂得他的意思:他接受一套明確的教條製度,他以完整的信念全力信仰這些教條中的每一個音節

comment:

[ 同意羅素給基督徒下的定義, 有明確信仰, 接受一套明確的原則製度的,才是基督徒。 有一點他沒說完整, 就是信仰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能理解接受全部, 而是慢慢隨著自己生命實踐能理解的內容越來越多, 越來越深。 所以,在某個特定時間, 追求者的理解和行為尚不完善, 他仍然是基督信仰者, 隻要他沒有停止繼續追求理解信仰所包含的原則。 ]

什麽叫做基督徒?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我們為基督教下定義時,不能不稍微含糊一點。我個人認為,每一位自稱基督徒的人,都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非常武斷的,就是,必須信仰上帝和不朽。不信仰上帝和不朽的,就不能自稱是基督徒。第二,根據“基督徒”這個名詞本身所代表的意思,必須對基督其人有某種信仰。回教徒也信仰上帝和不朽,但是他們不自稱基督徒。假如不認為基督是神,最低限度應該相信基督是至善至慧的人,不然的話,就沒有資格自稱基督徒。當然,就另一個說法,像懷台克所編的“年鑒”,和把世界人口區分為基督徒、回教徒、佛教徒、和拜偶像者等等的地理書,我們全是基督徒。這些地理書把我們全體歸類為基督徒,這純粹隻有地理學上的意義,我們可不予理會。所以我現在要告訴你們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就要同時說明兩件事:第一,我為什麽不相信上帝和不朽。第二,我為什麽不認為基督是至善至慧的人,雖然我對他的道德評價頗高。

由於不信仰者在過去不斷努力的成果,我今天才能給基督教下這樣一個廣泛的定義。如我方才所說,古時候“基督教”所代表的意義,要比現在純粹得多。從前的基督徒還必須相信地獄之說。一直到不久以前,永久的地獄之火是基督教信仰裏的一個重要項目。你們都知道,地獄的說法後來被樞密院廢除了。肯特堡大主教和約克郡大主教不承認這項決定。但是在我們的國家裏,我們的信仰全憑國會的法案裁決,樞密院的職權淩越大主教之上,因此基督徒不必再信仰地獄之說。我也不必堅持信仰地獄之說是基督徒的條件之一。

Comment:

[ 同意他說的,基督徒 必須信仰上帝是不朽的。 關於地獄的存在,不依人的喜歡不喜歡理解不理解而定。 這僅以上帝的公義觀而定。 公義是實現愛善的前提, 沒有公義, 就難有善。 在人類社會, 防止惡行的方法是締結契約, 立法定一些危害大的惡行為罪,然後給違反者以懲罰, 這是維護社會中善的存在的必要方法。這個人人都理解,讚成。 同樣,上帝的公義也是懲惡獎善,劃分天堂地獄有何不妥。 天堂地獄的存在與否, 不依人的信與不信而定, 所以英國樞密院和羅素說了什麽, 對此事全無影響。另外, 天堂地獄究竟是什麽樣,我們可能不全明白, 但這也不能影響到其存在是真是偽這個問題。 ]

  上帝的存在  

我們先來討論上帝的存在與否:這是一個嚴重的大問題,若要予以徹底的處理,就必須請諸位坐在這裏等待來世。所以假如我的處理方式不夠具體的話,請諸位務必原諒。你們都知道天主教會有一個信條:上帝的存在是不證自明的。這句話聽起來實在奇怪,但這是他們的教條之一。他們不得不提出這個信條,因為曾有一段時期,自由思想者養成一種可疑的習慣,他們喜歡一麵提出各種論證,說明純理智否認上帝的存在,一麵又說,就信心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明白上帝的確存在。他們把這些論證和理由刻意鋪敘得十分詳盡,使天主教會覺得有加以禁止的必要,因此主張上帝的存在不證自明,而一麵卻又建構他們所謂的論證來加以證明。他們的論證有很多種,我這裏隻提出幾種來討論。


Comment:

[ 這是一個表述錯誤,保羅說, 上帝的存在是明明可知的。 “ 自 從 造 天 地 以 來 , 神 的 永 能 和 神 性 是 明 明 可 知 的 , 雖 是 眼 不 能 見 , 但 借 著 所 造 之 物 , 就 可 以 曉 得 , 叫 人 無 可 推 諉 。” 這不是說不證自明, 而是說,人隻要用心,借著所造之物就能明白神的存在。人們的所謂論證隻是描述如何“借著所造之物就能明白神的存在”的過程。 ]

  第一因論證  

  最簡單易解的就是第一因論證。第一因論證主張萬事萬物都有因,循著因因的連鎖一步步往上追溯,就得到第一個因。我們把上帝之名給予第一個因。這個論證目前已經沒有多少份量了。首先,因的性質已經不同了。在哲學家與科學家的反複研究之下,因已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即使不提這個,你們也知道第一因論證本身就是無效的。當我還年輕,我的心中還在嚴肅地辯論這些問題時,我曾有一度接受第一因論證。直到十八歲時,有一天我讀了 J · S ·穆勒的自傳,讀到這樣一個句子:“我父親告訴 我‘我是誰創造的?’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這個問題牽連更進一步的問題‘上帝是誰創造 的?’”這個簡單的句子使我猛然悟出第一因論證的謬誤。

假如萬事萬物都必須有因,那麽上帝也必須有因,假如無因的事物有存在的可能,則世界和上帝都可以無因,所以第一因論證完全無效。這與印度教徒的見解有異曲同工之妙。印度教徒認為世界被一頭象頂在背上,這頭象立在一隻烏龜背上。假如有人問起:“那隻烏龜又如何呢?”印度人就說:“換個話題吧!”第一因論證實在不比這個高明。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世界的出現非有原因不可,也沒有理由認為世界不是一向就存在的。假定世界有一個開端是毫無道理的。萬事萬物都必須有開端的想法,實在是由於想象力貧乏所致。因此我不想在第一因論證再浪費時間了。

Comment:  

[ 那麽羅素先生對宇宙是如何存在的一無所知, 不是被造的,是怎麽來的呢。 達爾文的進化論其實也承認世界有第一因。 他說生物全由演化而來, 演化是一個物竟天擇,優勝劣汰,有順序的過程。 那麽, 倒推回去, 人的祖先由猴而來猴又由魚而來,魚由海藻而來,最後還不是推回到到第一個生物的存在麽, 那麽第一個又從哪裏來,因為它是第一個, 不可能由演化過程而來, 你怎麽解釋第一個存在的原因? 是碰巧存在? 又是怎麽個碰巧法? 羅素其實是個宇宙無知或者和不可知論者。

羅素的邏輯是直線邏輯, 也就是一種進化論的單一邏輯,用這個單一的邏輯當然無法推斷出創造, 但那是他自己思維的有限, 無法用來否定創造的存在。 ]  

  自然律論證  

  接下來我想談談常見的自然律論證。這是十八世紀中最受歡迎的論證,特別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有牛頓和他的宇宙起源論助陣。人們觀察出行星依據萬有引力定律環繞太陽轉動,認為因為上帝命令行星以這種方式轉動,所以行星就照辦。這當然是一個再便當不過的解釋,為人們省去了解釋萬有引力定律的麻煩。目前我們解釋萬有引力的方式,是愛因斯坦提出的。我不打算在此說明愛因斯坦如何解釋萬有引力定律,以免花費太多的時間。總而言之,牛頓係統中的自然律今天已經不能成立了。牛頓認為由於某種不可解的原因,自然界中的一切以一致的方式推移。現在我們才發現,許多我們一向當作自然律的東西,其實是人為的習慣。要知道,即使在星空中最遙遠的角落,一碼還是等於三尺,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但不能叫做自然律。許多所謂的自然律都是這一類的。從另一方麵來說,我們研究原子的實際動態,到最後會發現原子的運動並非依據任何所謂的定律。我們計算出來的定律,隻是統計學上的平均數,而這個平均數的產生純粹由機會來決定。我們知道擲骰子擲到雙六的機會,每三十六次中大約隻有一次,我們不會認為這其間有任何定理在支配。相反地,假如每次擲骰子,每次都得到雙六,我們就會覺得有定理在支配。許多自然律就是這樣產生的。它們是統計學上的機會平均數。這麽說穿以後,自然律這回事就沒有以往那樣神秘動人了。

撇開這個瞬息萬變的科學形態不談,認為自然律暗示有立法者存在,純粹由於混淆了自然律和人為律。人為律命令我們以某種方式行動,我們可以依照這個方式,也可以不依照這個方式。而自然律是在描述事物實際上的行動方式,它隻是描述事實而已,所以就不能說一定有某人在背後指揮。假如一定要這麽說的話,就必須麵對這個問題:“為什麽上帝製定這種自然法?”假如上帝之所以這麽作,全由他興之所至,而沒有特別的理由,那麽至少這一件事是不依據定律的,自然律的說法因此不攻自破。假如像正統的神學家所說,上帝之所以製定現有的這種自然法,而不製定別種自然法是有理由的 ——上帝要創造一個最好的宇宙(仔細想過以後,你當然不會這麽說)。既然上帝製定這些定律是有理由的,那麽上帝本身也依據定律行事。所以提出上帝這個媒介物來並沒有任何好處。在這些神聖的法令之外之前,還另有定律,上帝幫不上這個自然律論證的忙,因為他不是最終極的立法者。簡而言之,自然律論證已失去了從前的效力。我現在討論的次序是依照這些論證產生的時間先後。這些論證隨著時間的進展,性質也漸有改變。剛開始是艱澀的學術論證,其中包含明顯的廖誤,然後愈來愈缺乏學術精神,竟至以道德為借口,使論證本身更加模糊。

Comment:

[ 羅素的論證在這裏十分不嚴謹。 地心引力是一個自然定律, 它的存在不以誰來發現表述它, 表述的完美與否而定。 如果沒有地心引力, 我們沒有翅膀的人類都能像鳥兒一般飛翔,但是我們能嗎。難道因為愛因斯坦發現了新的表述方法,就否定了牛頓定律的表述方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正確性了麽, 甚至否定了地心引力本身的存在了麽。 如果原子的動態純粹由機會決定, 像羅素所說的那樣, 今天的物理學家完全沒有必要一生來做原子結構運動方式的研究。 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會帶來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 一切全憑偶然。 這和我們觀察到的世界相符合嗎。他如何解釋北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輪回不變, 太陽永遠東升西落, 北極星永遠能夠指著一個方向, 人沒有外力的幫助永遠飛不起來。 我們明明感受著自然定律的存在, 隻是羅素為了說明上帝不存在而不想去看。

自然定律是誰製定的, 為什麽製定。 聖經說是上帝。 因為人沒有能力知道創造的事, 他通過先知的口告訴人們:天地是他創造的的。當然, 信不信由你。 人們認識定律的過程當然是漸進的, 漸進是一個積累過程, 新的科學發現隻是使人類積累的認識又加添了新內容, 並不能用來完全否認前麵科學發現的作用。愛因斯坦發現的新知識開拓了人類認識自然定律的領域, 卻並不是全部否定牛頓的貢獻, 更不能說明自然定律不存在, 不然愛因斯坦的公式是什麽? 難道是他偶然在黑板上畫畫的結果嗎? ]   

設計論證

  依照次序,接下來我們要談的就是設計論證。設計論證是這樣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之所以被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是為了便於人類的生存,假如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這個論證常會以相當奇異的形式出現。譬如:兔子有白色的長尾,是為了便利人類瞄準射擊。我不知道兔子們對此說有何感想。這個論證用來作遊戲文章最恰當不過。服爾泰就會有如下的驚人之筆:人類的鼻梁之所以被設計成這種形狀,是為了便利戴眼鏡。可是我們現在看這一類的遊戲文章,已經不覺得像十八世紀時那樣滑稽了。因為自達爾文以來,我們開始了解生物為什麽要適應環境,環境不是為了適合他們而設計的,是他們逐漸地趨向適合環境。這就是適應說的基礎,其間並無設計的證據。

  你們如果再作進一步的思索,當會發現一件驚人的事實:人們竟能相信這個世界,以及其間的萬事萬物和一切缺點,會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花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所能造成的最佳情況。想想看,假如你們被賦予全知全能,以及幾百萬年的時間去完成一個世界,你們難道不能選出比 K 黨比法西斯黨更好的東西來嗎 ?此外,你們若接受科學上的一般定律,就不會不知道人類的生命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將在適當的過程中完全消失:這是太陽係衰滅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太陽係衰滅的過程中,到某一個時期,地球上產生了適合原生質的溫度與各種情況,一個短時期的生命於是誕生。我們看看月亮,就可以預知地球的未來——死寂、冰冷、而毫無生命

有人說這種想法未免令人喪氣。有人說假如相信那個,他們就活不下去了。別相信,這些話毫無意義。沒有人會認真地擔心幾百萬年以後的事。人們擔心的事現實得多了 ——也許隻是擔心自己消化不良之類的。但是沒有人會因為幾百萬年以後的事,而認真地不快樂起來。因此,假定生命會完全消失雖然是一種悲觀的論調 ——有時細想人們使用生命的方式,我幾乎覺得生命的完全消失是一大安慰 —— 但是不足以使人們陷入悲慘的心境,隻會使注意力轉向。  

Comment:

[ 我們剛說了自然定律的存在, 生物首先隻能在能存活的環境生存。如果人類適應能力那麽大, 那麽為什麽月球上火星上沒有人類的存在,人的適應性隻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能力而已, 不能過於誇大自己。 上帝創造了地球上的人類, 但是上帝並沒有把人當成奴隸或者木偶來操控。 這反應了上帝的善惡觀, 他一定認為給人自由意誌自由選擇是最美的一件事。但是, 這也有個風險, 有些人會選擇做壞事, 像三 k 黨, 納粹。

上帝給人的呼招是要在每個人的身上顯出神的榮耀來, 所以他親自派基督到世上來, 教給門徒什麽是神的形象和榮耀, 全在基督的身上顯現出來, 如果你們跟從他,就會有力量減少作惡。 信與不信, 跟與不跟,依賴於人的選擇, 選擇與後果相連。

拿羅素來說,他不信。 他的世界觀是什麽呢? 這段裏他告訴人們說:地球沒有未來,人將來會完全消失, 那很悲哀, 但那是很遠以後的事, 且忘了它, 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誰知道呢, 人完全消失沒準是件好事, 看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比那時竟還不如。

他的思想究竟是什麽, 你清楚嗎? 若是想跟從。你跟他什麽呢? 上帝設計了救贖, 通過耶穌基督來挽救那些 三 k 黨, 納粹, 隻要他們悔改, 他們的生命就會改變, 就會獲得靈魂永生。上帝指的路, 做的事和羅素相比,哪個代表人類的希望和前途 ? ]

道德論證

  我剛才說過,這些論證愈來愈缺乏學術精神,現在我們進入另一個階段,來討論道德論證。古代有三個支持上帝存在的論證,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它們全部駁倒。駁倒之後,立刻製造了一個新論證 ——一個道德論證,而且自覺極為滿意。和許多人一樣,他在智力方麵,是個懷疑主義者;在道德方麵,卻盲目地信仰在母親膝畔吸取的格言。這證明了心理分析學家所一再強調的事實 —— 幼年時期接受的觀念比日後接受的觀念更具束縛力。

話說回來,康德發明的道德論證在十九世紀以各種形式出現,大受歡迎。其中的一種形式是這麽說的:除非上帝存在,否則是非還有什麽分別?此刻我所關心的不是是非到底有無區別,這是題外話。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假如相信是非有明確的分別,我們就必須麵對這個情況:是非的區別是上帝造成的嗎?假定是,則是非對於上帝自己而言,並無區別,我們也就不能肯定上帝是善的。假如一定要像神學家一樣地堅持上帝是善的,則可見是非的區別與上帝的旨意無關,因為上帝的旨意是善而不是惡,這件事與他製造是非之別的單純事實無關。這麽一來,是非的存在就不是由於上帝的緣故,它們在本質上是先於上帝的。我們當然可以說創造世界的上帝是受命於另一位更優越的神明,或者更俏皮的說法是 —— 我私下認為此說頗有可取之處 ——這個世界是魔鬼趁上帝不注意的時候創造的,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支持此說的證據。我不打算反駁這些說法。 

Comment:

[ 羅素在這裏用的是文字遊戲。他跟本就沒有嚴謹地從什麽是道德, 人類為什麽需要或者不需要道德入手來討論問題。 上帝製定了善的標準, 是要人有一個好的目標去追求, 這樣世界上就會減少對他人的無故傷害,減少讓羅素看了覺得悲哀的事情, 這就是善的道德思想。 不追求善的就是惡, 因為不願意努力去減少傷害就是不善, 就是惡。

上帝給人的誡命綜合成一條就是:愛人如己。 他派了基督來, 實踐給人看,什麽是犧牲自己的愛, 並且宣告赦免所有願意認識基督的人的罪, 隻要他們內心看到並承認自己是罪人, 悔改。他也傳授了信徒以基督之名聚會彼此幫助鼓勵扶持的製度,帶領人們追求跟隨真理, 除惡向善。

上帝這些做為羅素都一概忽略。 為什麽在他眼裏,上帝區別了善惡, 告訴人們什麽事可行, 什麽事不可行,上帝自己就是不善的呢? 羅素這個結論沒有經過一丁點兒論證。 難道上帝天天給三 k 黨,納粹唱頌歌, 他在羅素眼裏才是“善”嗎?

西方學者批評羅素說他沒有自己的思想體係, 並且很多地方想法自我矛盾,仔細分析他的著作就會發現矛盾重重。 ]  

  主持公道論證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一個異常奇怪的道德論證。據說為了把公道帶給世界,上帝是一定存在的。在我們所知的這部分宇宙裏,有很大的不公平。時常好人吃苦,壞人反而得誌,簡直不知道那件事更令人生氣。要想在宇宙的整體中得到公道,就必須假定有一個補償現世的不平的來世,所以據說必有一位上帝,也必有天堂和地獄。這樣的說法實在奇怪。站在科學的觀點,我們會說:“我看到的畢竟隻有這個世界,我不知道宇宙還有其它的那些部分。如果有其它的部分,我所知的這個世界可能就是其它部分的樣本,這裏有不公平,別處多半也有不公平。”假如我們打開一簍橘子,發現頂層的橘子都是壞的,我們不會說:“為了補償不公平,下麵的一定都是好橘子。”我們會說:“可能整簍都是壞的。”這才是一個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應該說的話。

關於宇宙的問題,一個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應該會這麽說:“現世中有許多不公平,可見公道並不支配著這個世界,這提供一個反對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而不提供一個支持的論證。”我知道我們談到的這一類學術論證,並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根本就不是學術論證。大多數人相信上帝,是因為從孩提時代起就接受這樣的教導,這才是主要原因。其次,渴望安全感是第二個最有力的原因。渴望有一位長兄在旁處處照護自己,這種感覺在信仰上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Comment:

[ 上帝存在, 隻是因為上帝存在是個客觀事實。 人有沒有辦法和用什麽辦法論證他的存在是另外一個問題。 混淆兩個不同的問題,表現出一個人認識區分事務的能力有欠缺。 羅素文字的功力確實優秀, 讀書的範圍也極為廣泛, 但他分析問題的技術仍然有缺陷, 說明世上沒有完人。

上帝有公義的本性, 不取決於你認識不認識他的公義和他怎麽實現公義。 人有思想不取決於螞蟻知不知道人有思想, 也不取決於螞蟻明白不明白人為什麽會有思想。 螞蟻隻能具有螞蟻本身的能力。

人不是萬能的, 科學也不是萬能的。 認識上帝不能隻通過科學方法。人心, 人的生命曆程也能夠證明很多事, 如果不是更多的話。 羅素用所謂科學的方法推理說, 因為我看到了不公, 因此宇宙必定多有不公存在。 那麽, 他看到自己了嗎? 如果他看到自己是個公義的人, 為什麽不能推斷世界也是公義的呢? 還是他其實看自己也是個不公義的人? 如果是, 他那個還要重新來活完全相同的一生的宣稱就令人十分費解。 他的思想的內部不統一性在這裏又一次表露出來。 ]

  

  基督的人格  

  現在要談到的問題,是理性主義者一直未曾徹底處理過的。這個問題是:基督是至善至慧的人嗎?一般人都認為這一點應當是可以同意的,我卻不同意。我覺得在許多方麵,我都比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更能接受耶穌的意見。我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與耶穌意見一致,但至少比自稱基督徒的人一致得多。你們一定記得耶穌曾經說過:“不要抗拒邪惡,若有人打你的右頰,把左頰也轉向他。”這不是新箴言或新原則,在基督出生之前約五、六百年,老子和佛就已經說過這一類的話了。但是基督徒並未真正地接受這個原則。舉例來說,我認為我們的現任首相無疑是一位最虔誠的基督徒,但是我不主張你們去打他的右頰試試,你們可能會發現,他認為耶穌這句話的用意是象征性的。

  基督還有另一個極好的主張。你們都知道基督曾說:“不可審判人,否則你亦將遭到審判。”我想你們不會發現這項原則受到基督教國家的法庭的歡迎。我認得好幾位法官,其中不乏熱誠的基督徒,但是他們之中沒有覺得自己的職責與基督教的原則相悖。基督說:“施予有求於你的人,不要避開想向你借貸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可嘉的原則。主席曾提醒你們,我們今天不談政治,但我忍不住要說,在上次大選中,兩黨競爭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避開借貸。這必定使人以為自由黨員和保守黨員都是不同意基督教訓的人,因為他們在大選期間,確曾明顯地逃避借貸。

基督還說過一個很有道理的格言,但我從未發現它受基督教朋友們的歡迎。他說:“假如你想做一個完美的人,就必須變賣你的一切,去送給窮人。”這也是極好的格言,但是並不怎麽受重視。我想這些格言都很好,但是要照著去作有點困難。我承認自己不能照作,但我不是基督徒,這些格言對我的意義與對基督徒的意義不同。
 

Comment:

[ 這一段羅素談到了基督教義和基督徒行為的關係。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基督徒的行為永遠沒完全, 但你的信仰核心並不是任何基督徒, 而是基督本人 。 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走在一生在向基督的目標努力的路上, 有時還可能被世界吸引,偏離了方向, 走了好遠意識到錯了, 又走回來。 所以拿不同基督徒的行為來攻擊基督的人格是張冠李戴, 討論對象錯誤。 基督徒尚未成為基督, 他們所為有不合基督教導的隻能說明他們還有繼續追求的需要。事實上, 每個基督徒都要一生追求,完善自己是沒有止境的, 但隻要他追求, 他總有能做得好的事情, 他在一件事上還做不到善,繼續努力, 在另一件事上他已經做出了榮耀,他最後會成就一個獨特的充滿努力記憶的生命,這就是基督徒的學徒之路, 很正常。

另外, 我沒做到, 是我自己的問題, 不能因此說, 基督沒那樣要求, 這是自欺欺人,基督的善的標準是不變的。 不然就成了沒有原則的基督了。

關於基督說過的一些原則, 羅素的理解再次犯了片麵的毛病。 聖經的原則要放在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裏來理解。 不是孤立地去看。 比如聖經說,“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這是對民眾個人說的,做為個人,不要隨便論斷人。 不是說擔當公職的法官不能判案, 有權管理的人不能作決定。 事實上, 舊約中上帝親自告訴摩西,做為以色列人的領袖他要怎樣管理人民, 包括要設立法官聽訟判案。他通過摩西告訴推舉出來的法官們:”審判的時候,不可看人的外貌,聽訟不可分貴賤,不可懼怕人,” 因為“審判是屬乎神的”,就是說法官行使審判的職權就是在行使上帝的權力, 因此不可有偏私。 見申命記 1 章 17 節。

另外不要論斷人, 不是說不能指出別人所說的不是真理。“ rebuke your neighbour frankly so you will not share in his guilt ”。這是利未記 19 章 17 節上帝曉喻摩西告知眾人的一部分。

“變賣你的一切, 來跟隨我”, 是耶穌對和他問問題的那個年輕人說的,他給他的特別的呼召 。 他給每個人的呼召是愛人如己, 具體的愛法是因為時間環境, 當時的需要而異的, 不是死的教條。 他給摩西的呼召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管理他們, 給大衛的呼召是做也色列的王, 給保羅的呼召是建立教會,解釋真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變賣所有才能跟隨他。 羅素不是基督徒, 因而沒有聖靈在他裏麵,讓他明白聖經說的是什麽, 也不奇怪。他對這些原則的解釋都是有偏差的, 也不奇怪。

羅素對聖經思想體係整體沒有把握, 隻憑隻言片語來否定聖經,是沒有說服力的。 他需要更多的學習, 可惜的是他拒絕了這個機會。 ]

  基督教誨中的缺點

  我承認方才提到的格言都是很好的。現在我要談點別的事,這些事情使我不能相信基督像福音書中描寫的那樣至善至慧。在這裏,我可以說曆史方麵的問題並不重要。就曆史觀點來說,基督究竟是否存在過都十分可疑,而即使存在過,我們對基督其人也一無所知。所以我不關心曆史方麵的問題,考證太難了。我所關心的是福音書上所說的基督。根據福音書的敘述,基督確曾作過一些不甚聰明的事。舉例來說:基督認為自己將在當時的民眾死亡之前,再度降臨於榮耀的雲彩之中。福音書中的許多地方都可以證明基督的確有這個想法。祂說:“在你們越過以色列的眾城之前,人子將再度來臨。”祂又說:“現在站立在這裏的人當中,有的在人子進入祂的國度之前,不會嚐到死亡。”

此外還有許多地方明白地表示出祂相信自己將在當代民眾的有生之年內,再度降臨。這是祂的早期信徒們的信仰,也是祂的許多道德教誨的基礎。當祂說:“不要掛心明天的事。”之類的話時,多半是因為相信自己很快地會再度降臨,所以那些平凡的俗事都無關緊要。事實上,我認識的一些基督徒當中,曾有人認為再度降臨之事已迫在眉睫。有一個我認得的教士曾經對聚會聽道理的人說,再度降臨這件事指日可待。這句話使教徒們驚惶失措了好一陣子。後來他們看到這位教士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樹,於是紛紛如釋重負。早期的基督徒都深信再度降臨之事,所以不大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樹,也盡量避免作這一類的事。就這件事看來,祂顯然不如某些人聰明,當然更談不上是至慧。 

Comment:

[ 基督要再來,沒有告訴我們具體時間, 是好是壞。 我猜,根據人性來猜, 如果告訴人了, 有些人就會鑽空子, 直等到他來的前一天才悔改,而他的一生已經荒廢了。上帝不願看到這個光景是可以理解的。 證明耶和華所說“我的智慧高過人的智慧, 我的道路高過人的到路”, 不是白說的。

耶穌說,在他麵前的人當中,有人不會嚐到死亡,他也說過 “ 凡 活 著 信 我 的 人 , 必 永 遠 不 死 。 你 信 這 話 嗎 ? ”。 這是說, 那些信他的, 獲得了永生的生命,靈魂不死。對信者來說, 靈魂的生命永遠沒有死亡, 這是上帝的應許。和肉身的死亡沒有關係。 人的肉身,僅僅是人的一小部分,盡管羅素不同意這一點。 ]  

  道德問題

  下麵我們要討論道德問題。我個人認為基督的道德人格上有一個嚴重的缺陷:相信地獄。我覺得真正心地寬厚的人不可能相信永久懲罰的說法。根據福音書中的敘述,基督的確相信永久的懲罰。留心觀察的話,我們會不斷地發現祂對於不肯聽從祂的教誨的人,懷著一種仇念深重的憤恨——一種在傳教士身上不難發現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至善的品行多少有點損害。蘇格拉底就不會有這種態度,他對於不肯聽他說話的人總是很有禮貌,采取這種態度比較配得上稱為聖人。我想你們都記得蘇格拉底臨死前說了什麽話,也記得他平時對反對自己的人說些什麽話。

基督說:“蛇以及蛇類的後代,你們豈能逃得過地獄的詛咒!”對不樂意受祂教誨的人說這句話,就我看來,態度有點不佳。祂還說過一些關於褻瀆聖靈之罪的話,祂說:“說話褻瀆聖靈的人,無論今生與來世都不能得到寬恕。”這句話在世界上造成了難以言喻的愁苦,因為人人都覺得自己多少有些褻瀆聖靈之處,此生來世都永難獲得寬恕。我實在不認為一個天性仁慈的人會把這些恐懼的情緒帶入世界。

  基督又說:“人子將派遣祂的天使,把冒犯和行為不端的人聚集在王國之外,把他們擲入一爐熊熊烈火之中,讓他們哀號切齒。”祂繼續不斷地說一些關於衷號切齒的話,詩文中充滿了這些字眼,使讀者覺得期待別人衷號切齒顯然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否則祂不會這樣說個沒完。你們一定也記得關於山羊和綿羊的事。祂再度降臨時將把山羊和綿羊分開,對山羊說:“走開!你們這些受詛咒的,到永久的地獄之火裏去!”又說:“這些都將要走開,到永久的地獄之火裏去。” 祂又說:“假如你的手冒犯了你,就砍掉它。殘廢地進入生活總比帶著雙手進入地獄的火焰中好,地獄裏的蛆永不死亡,火永不熄滅。”祂一再地重複這句話。我必須說,這個地獄之火的懲罰教條,是一個慘無人道的教條,它把殘酷帶入這個世界,使人類的世世代代永受折磨。福音書中的基督實在難辭其咎。

  此外還有一些次要的事。加達瑞恩的豬也是一個例子。祂把魔鬼附在豬的身上,使豬衝下山坡跌入海裏,這樣對待豬實在不太仁慈。諸位都知道祂是全能的,祂可以輕而易舉地驅逐魔鬼,但是祂偏要把魔鬼趕到豬的身體裏。還有一件關於無花果樹的怪事,我對此事一向深覺困惑。你們大概都記得那株無花果樹遭到了什麽樣的噩運。“祂餓了,看見遠處有一株長著葉子的無花果樹,祂走上前去想找果子吃,但是隻找到樹葉,因為結果實的季節還沒有到。於是祂說:‘從現在起,永遠沒有人吃你的果實。’……而彼得對祂說:“看哪,主人!被你詛咒的那株樹正在凋謝。”這實在是一件怪事,不是結果的季節,怎麽能夠怪那棵樹。我覺得無論在智慧方麵或道德方麵,基督都不是最優秀的,至少佛與蘇格拉底都在祂之上。 

 

Comment:

[ 蘇格拉底的使命不是拯救全人類, 他的使命是告訴人們, 別忘了人類是無知的。 而耶穌基督是身負這個拯救使命的人。 因此信蘇格拉底而得救改變生命的人,不多。蘇格拉底信上帝, 信死後靈魂永生,甚至高興死去。 可這並沒有對羅素本人的生死觀起到任何影響。

耶穌說話多數時候溫柔。 也有嚴厲的時刻。 可是他的辦法救了無數信徒,古今中外跟隨耶穌者的人數可以證明哪種方法有效。 羅素的個人喜好不能改變耶穌能救世人這個事實。

正如父母教育孩子有不同方法, 有聽話的孩子隻用溫柔言語便能要他做對的事。但是,有更多孩子總有一些特殊事情,特殊時刻, 執意要按自己想法做,不計後果。 這時候家長是否要嚴厲管教, 包括坦言告訴孩子那麽做會帶來什麽惡果。言語的嚴厲,對孩子有威懾力, 對於阻止孩子做壞事才有效。羅素人為這是慘無人道, 我覺得羅素忘了父母的動機和責任是什麽了。

聖經的目的是勸人規正,耶穌說的話和完成他的目的直接相關。 他有他的方法告訴人萬物都在他的管理之下, 隻要他願意, 他能幹預一切被造物的生命。 有的人從中能悟到這一點,跟隨他,依靠他的能力來行正確的事, 先求他的國他的義,造就自己, 追求永生。 而羅素顯然沒有理解到這一點。 ]

情感的因素  

  我方才說過,我認為人們之所以接受宗教,不是由於任何一種論證,而是由於情感的緣故,常聽見有人說攻擊宗教是很不對的,因為宗教使人向善。這是別人跟我說的,我自己可不覺得。山穆爾·布特勒( SamuelButler )的“重遊艾洛恒”( Erewhon : Revisited )中有一段遊戲文章,敘述一位名叫希格斯的人到過一個遙遠的國度,逗留一段時期以後,乘著汽球逃走。二十年以後,他舊地重遊,發現這個國家裏新興一種宗教,以“太陽之子”的名稱膜拜他,傳說他曾升入天堂。他發現慶祝“升天節”的時候快到了,又聽見漢基教授和潘基教授在聊天時透露,他們從未見過希格斯其人,希望永遠都不要看到他。此二人是太陽之子教的高級教士。希格斯聽了那一番話,非常憤怒,走上前去對兩人說:“我要揭發這個騙局,我要告訴艾洛恒的民眾,那個希格斯就是我,我是乘著汽球升空的。”兩位教授連忙勸止他:“你不可以這樣作,本國的道德製度全靠這個神話來維係,人民一旦知道你並未升天,就會開始胡作非為。”希格斯被說服了,於是安安靜靜地走開。

  就是這個想法 ——我們如果不支持基督教,就會胡作非為。我個人覺得支持基督教的,才大多是胡作非為之輩。有一件事十分奇怪:宗教愈熱烈,獨斷的信仰愈深,殘酷的事情就愈多,社會情況就愈腐敗。在所謂信心時代,當人們毫無保留地信仰基督教時,就有宗教裁判,和宗教裁判的酷刑,數百萬不幸的女子被當作女巫活活燒死,各種殘酷的人性,假藉宗教之名而迫害人類。

環顧世上,我們發現仁慈情操的每一次進步,刑法的每一次改良,減輕戰禍的每一個步驟,有色人種待遇的每一次改善,奴隸製度的每一次緩和,世上一切道德進步的過程,都一致遭到有組織的教會反對。我十分慎重地說一句話:基督教以其教會組織的形態,一向是,而且今天依然是道德進步的主敵。

Comment:

[ 信仰, 不是隨便信什麽不是真理的東西。 人都追求真理, 那是因為真理是真理, 如果不是, 追求就沒有意義了。 關鍵你信什麽是真理。 假的東西很多,能辨別也需要一種智慧。 沒有人在沒有看清一個東西的益處之前就去追求它 , 否則就是沒有理智。 而認識神, 像認識一個人, 認識周圍環境一樣, 是要花時間精力的, 否則永遠不會真的認識。 羅素所以不認識神, 是因為他沒花這個時間經曆去研究聖經, 研究耶穌基督。 淺嚐則止。

借基督教之名行迫害的事確實有,曆史上確實也有教會做過不少錯事, 有些時候,那是基督徒個人的責任。 有很多人名稱是基督徒,但上帝是否認為他或她為基督徒, 也還是另外一回事。 教會本身也有很多問題, 畢竟是人的組織, 中間特別經過一次大的宗教改革, 反映了人們對於聖經的理解認識在不斷進步, 慢慢更靠近真理。 這能說明, 人是慢慢認識真理, 漸漸完善自己的。

但是, 羅素並沒有在文中作嚴謹的實證分析, 看基督徒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和危害哪個更大更多。 人類曆史上大學製度是出自於教會,最早建立的是神學院,光這一項製度對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意義就不一般吧。 奴隸製度的結束, 在英國是以威伯福斯為首的基督徒議員聯盟數十年提案推動的直接結果,這件事在曆史上的意義也不能低估吧,聖經甚至指明了管理國家的方法,行政和司法體製的基本, 通過上帝的曉喻和摩西以及所羅門的領導方法的描述。 怎麽能得出結論說教會是道德進步的主敵呢? 羅素的結論站不住腳,也根本不謹慎。 ]

  教會阻礙進步的方式  

  你們也許認為我說教會今天依然是道德進步的主敵這句話言過其實。我不以為自己有什麽言過其實的地方。舉一件事實為例,希望諸位能忍受。這是不愉快的事實,但是教會使人不得不提到不愉快的事實。假設現在有一位沒有經驗的女子和一個梅毒患者結婚,天主教會會說:“婚姻是不能解除的聖儀,你們必須忍受獨身或共同生活。假如你們選擇共同生活,你們也不能用節育的方法來防止受梅毒病菌侵害的嬰兒出生。”任何人隻要天生的同情心尚未完全泯滅,道德天性對於別人的苦難還不能置若罔聞,就不能說這種作法是對的。

這隻是一個例子。目前,教會以所謂道德為名,用種種方式使人類遭受不應得的、不必要的痛苦,而且阻礙進步,阻礙減輕世上苦難的一切改良方法。它選定一套狹窄的行為法則,稱之為道德,這套法則對於人類的幸福沒有絲毫幫助。每當有人提議作某些事情以促進人類幸福時,教會就覺得無此必要。“人類的幸福與道德有什麽關係呢?道德的目的並不是要使人類幸福。” 

Comment:  

[ 那時天主教的解釋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關於婚姻,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有詳細地論述, 說到各種不同情況和問題。 基督徒也可能憑某一處經文作絕對片麵理解。 羅素也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 對於聖經的理解, 有天主教,也還有新教的理解,他應該自己去追求研究, 尤其是有疑問的時候。 他追求的眼睛應該是在基督,在聖經上, 而不是某個教會, 某個基督徒身上。方法的錯誤導致他認識的錯誤。 ]

  恐懼—— 宗教的基礎  

我覺得宗教信仰主要是基於恐懼。一部分是由於對未知的恐懼,一部分如我方才所說,是渴望有位長兄之類的人物,在一切麻煩和爭執中支持自己。恐懼是宗教的基礎——對神秘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恐懼是殘酷之母。殘酷與宗教永遠攜手並進,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情形,因為恐懼是此二者的基礎。今天,我們剛開始了解事物,剛開始藉科學之助控製事物,科學一直在一步一步地向基督教,向教會,向一切古老的格言進軍。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個困擾人類世世代代的卑怯的恐懼,科學可以教導我們,我們的心也可以教導我們,我們不必再四處去尋求幻想中的支持,不必再捏造並無其人的盟友,我們寧可腳踏實地,憑自己的努力把世界建設成一個比教會構築的今生與來世都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Comment:

[ 人什麽時候恐懼, 如果明知我們做對的事情,對我們有益處, 我們就不會想到恐懼。 當我們有恐懼時,往往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件事情, 我們行動的方式帶來的結果是凶是吉,當我們心裏知道做了一件錯事, 還偏偏要做, 就有恐懼。 聖經會明確地強調,什麽樣的行為,會有恐懼的結果。

關於有沒有必要使人恐懼,回想一下: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警告過你的孩子, 某種不道德的行為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我本人曾經這麽說過, 也覺得有必要。 因此我接受上帝對我的提醒警告也有同樣的必要, 因為我承認自己不是道德完美的人。羅素認恐懼沒有必要,或許是他認為自己已是道德完美之人。 真相如何, 隻有上帝知道。 ]

  我們應該怎麽做  

我們應該站立起來,公平地正視這個世界——善的事實、惡的事實、美的、醜的,看清世界的真麵目,不必畏懼。我們應該以才智征服世界,不可奴隸般地懾服於恐懼。上帝的觀念全部來自古東方的專製主義,不值自由思想者一顧。常常有人在教堂中貶抑自己,說自己是可憎的罪人,這種事是何等的可鄙,不值得有自尊心的人類去作。我們應當站立起來,坦率地正視世界,我們應當盡我們的能力去善用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不像我們希望的那麽好,它畢竟還是可以漸漸好轉。一個好的世界需要知識、仁愛和勇氣,不需要惋惜過去,不需要讓古代無知者之言束縛。它需要無所畏懼的思想和自由的才智,它需要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對既往的追憶。我們相信,憑我們的才智,我們所創造的未來,必定遠勝於過去。

Comment:

[ 羅素說以智征服世界, 他的“智”是什麽, 在哪裏呢? 一個沒有自己思想體係的哲學家,拿什麽做為“智”? 還是簡單地把別人的“智”拿來為我用? 如果拿來, 怎麽判斷一個思想究竟 是”智“還是“愚”, 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 他在一篇文章裏說我麵對世界的罪惡無能為力, 在另一篇文裏又說“我們應當盡我們的能力去善用這個世界”, 他對自己的情形真正認清了嗎? 他的文章裏, 除了口號的推砌以外, 並看不見思想, 也看不見行動策略。我們即使要跟隨他, 都找不到方向出路。“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 羅素先生還是沒說清楚。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茶壇評論:

8226; 這篇文章是為網友納蘭秋水寫的, 可花了我將近一天時間。 -sailingboat- ♂ (0 bytes) (1 reads) 9/1/09
8226; 曾經滄海啊!曾經信過毛主席,記憶猶新,就兩個字:慘痛:) -LOLDD- ♂ (0 bytes) (11 reads) 9/1/09
8226; 毛主席不是神, 我們把他錯當神信,是不行, 信羅素,也一樣不靈。 -sailingboat- ♂ (0 bytes) (6 reads) 9/1/09
8226; 欣賞喜歡不=信!同學請分清楚概念。等我有空再細讀您的文章 -納蘭秋水- ♀ (388 bytes) (27 reads) 9/1/09
8226; 我隻是說說我對羅素這篇文章的評論,無意阻止你欣賞他。 -sailingboat- ♂ (0 bytes) (3 reads) 9/2/09
8226; 謝謝你有心的工作:) -納蘭秋水- ♀ (530 bytes) (36 reads) 9/1/09
8226; 我理解我的社會責任是幫助人認識真理, 如果我有能力。 -sailingboat- ♂ (0 bytes) (7 reads) 9/2/09
8226; 辨別真理與謬誤。還有, 自己追求學習真理。 -sailingboat- ♂ (0 bytes) (3 reads) 9/2/09
8226; 回複:辨別真理與謬誤。還有, 自己追求學習真理。 -石甫- ♂ (28 bytes) (17 reads) 9/2/09
8226; 讀了一大半,羅素當然是有局限性的,但你駁得不夠有力:) -納蘭秋水- ♀ (892 bytes) (32 reads) 9/1/09
8226; 羅素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科學與宗教,我也用科學與宗教來回答。 -sailingboat- ♂ (35 bytes) (10 reads) 9/2/09
8226; 問題是你的科學用來駁他不夠:) -納蘭秋水- ♀ (0 bytes) (1 reads) 9/2/09
8226; 我不是科學決定論者,也不搞科學,請你繼續幫忙補充。。。 -sailingboat- ♂ (0 bytes) (0 reads) 9/2/09
8226; 回複:也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吮露鶴- (1390 bytes) (56 reads) 9/1/09
8226; 亂碼更正: -吮露鶴- (106 bytes) (19 reads) 9/1/09
8226; 好久不見,問好鶴兄. 說得好. 在羅素的中, 他用了 -胡渙- ♂ (137 bytes) (33 reads) 9/1/09
8226; 回複:謝胡兄. 也問聲好. 羅素批評的,是極有分寸的,他非反宗教,隻 -吮露鶴- (280 bytes) (19 reads) 9/1/09
8226; 拜讀了。謝謝鶴兄的介紹。 -胡渙- ♂ (0 bytes) (0 reads) 9/1/09
8226; 我同意,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是需要的,明白您的良好用心? -sailingboat- ♂ (1538 bytes) (29 reads) 9/2/09
8226; 回複: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需要,且可以並不矛盾。 -吮露鶴- (1410 bytes) (12 reads) 9/2/09
8226;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需要,且可以並不矛盾。 -sailingboat- ♂ (1400 bytes) (23 reads) 9/3/09
8226; 鶴兄,謝謝你的補充介紹。 -sailingboat- ♂ (865 bytes) (23 reads) 9/2/09
8226; 回複:您是有心人。能如此耐心寫長文,不容易。 -吮露鶴- (164 bytes) (14 reads) 9/2/09
8226; 說得好ZT -呆霸王- ♂ (0 bytes) (2 reads) 9/1/09
8226; 隻評論一點: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完全不會導致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 -胡渙- ♂ (100 bytes) (31 reads) 9/1/09
8226; 說得好. :) -呆霸王- ♂ (0 bytes) (0 reads) 9/1/09
8226; 謝謝胡兄指正! -sailingboat- ♂ (0 bytes) (0 reads) 9/2/09
8226; 赫赫,偶發覺羅素提出最重要的關於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你根本就沒有回 -thinkmyself- ♂ (237 bytes) (21 reads) 9/1/09
8226; 關於上帝存在的問題需要用“心”來探索,不是那麽簡單就能 -sailingboat- ♂ (110 bytes) (21 reads) 9/2/09
8226; 嗬嗬,真理是發現後才被稱為真理的,不是發現前就把它當成真理了~~ -thinkmyself- ♂ (0 bytes) (2 reads) 9/2/09
8226; It is 真理 find (or reveal to you). -QualityWithoutName- ♂ (1094 bytes) (10 reads) 9/2/09
8226; 哦,所以因為偶們人類沒能力發現、證明,所以它就是真理了?那和謬誤? -thinkmyself- ♂ (0 bytes) (2 reads) 9/2/09
8226; 人類不能發現、證明或理解的東西就不要去硬找個東西來發現、證明或理 -thinkmyself- ♂ (38 bytes) (5 reads) 9/2/09
8226; 另外,耶穌這個具體的人是否有和他是不是上帝的兒子根本就是兩回事 -thinkmyself- ♂ (126 bytes) (7 reads) 9/2/09
8226; You didn't read my post carefully. -QualityWithoutName- ♂ (364 bytes) (5 reads) 9/3/09
8226; 你可以找一個當地基督徒朋友來談談,去一個教會和牧師聊聊。 -sailingboat- ♂ (279 bytes) (9 reads) 9/3/09
8226; 還有,這篇文章, 這個網站也很有意思, 建議你去看看。 -sailingboat- ♂ (177 bytes) (3 reads) 9/3/09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好久不見,問好鶴兄. 說得好. 在羅素的中, 他用了


來源: 胡渙 於 09-09-01 19:34:2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亂碼更正: 由 吮露鶴 於 2009-09-01 18:06:48

二百頁,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討論基督教哲學, 可見他對基督教在人類思想史上的作用的重視,也可見他對基督教思想的了解.

鶴兄的評價甚是中肯.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您是有心人。能如此耐心寫長文,不容易。


來源: 吮露鶴 於 09-09-02 18:54:24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鶴兄,謝謝你的補充介紹。 由 sailingboat 於 2009-09-02 02:14:19

以前見些攻擊基督教的,都是喊幾句口號式的斷言,信徒護教,也每草草用經文或神學教條批駁。

能把真實的想法,消化了又完整的寫出來,這才是討論。這種態度,值得學習!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鶴兄,謝謝你的補充介紹。


來源: sailingboat 於 09-09-02 02:14:1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亂碼更正: 由 吮露鶴 於 2009-09-01 18:06:48

我覺得一個人對待真理要認真,不應該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使一個人心中的宇宙觀,人生價值觀變化。不然就會像牆頭草。

羅素表示他寫文目的隻是要教會寬容,不是攻擊有神論或者基督。 那麽他的目標應該是教會和基督徒, 而不是上帝和基督。

但在這篇文字裏, 他明確地說到他對基督的人格有懷疑。他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那麽他和基督徒當然是存在信仰和學術上的爭議。 我覺得有思想的分歧就應該坦率承認有分歧,不必為了和氣的緣故掩蓋分歧。 真理越辨才越明,如果我認識到我相信的東西有錯, 我就拋棄它,對, 我就堅持它, 總比一輩子搞不清楚要好。

從這個想法出發,我把對羅素文章的看法寫出來,作為討論。雖然我沒有權利要求任何人同意我的觀點,但討論他文中觀點總是可以的吧。

說到寬容,寬容饒恕本身就是基督教導的重要原則之一。他寬容所有仇視過他的人, 隻要他或她後來接受基督為救主。 他也寬恕了和他一同釘十架死刑犯。讓他的靈魂與他同在樂園中。

再謝鶴兄的閱讀評論。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需要,且可以並不矛盾。


來源: sailingboat 於 09-09-03 03:43:33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回複: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需要,且可以並不矛盾。 由 吮露鶴 於 2009-09-02 18:43:28

這個我和鶴兄意見完全相同。 具體到每個人的角色,有人可能致力於追求真理, 有人致力於維護理智的寬容,都是有益的。追求真理者不見得掌握了完全的真理, 隻是“我理解了的那部分真理”而已。如果竟還理解錯了, 也需要再有人來糾正。

人類認識發展過程就是漸漸學習的過程。

鶴兄說哲學不無盲點,我想起羅素本人就常常接受了以前某位哲學家思想, 後來又批評放棄過。哲學也是個一門正在發展進步的學問,不能因為發現哲學家的觀點有錯誤,就否定他們努力的意義。發現錯誤, 以及使人能夠發現錯誤都是意義, 都是進步的前提。

如果我文中有完全否定哲學, 或者完全否定羅素之嫌, 那我應該道歉。 我的評論應該隻針對他寫的這篇文章本身, 不能針對他的整個哲學領域學術成就, 因為我沒有讀過他所有著作。

這一點謝謝鶴兄指點。

另外, 我也正在讀他那本書的其他章節, 了解他這本書寫作的曆史背景。 如果因為他的文章,對當時教會是一個提醒,讓教會更多地反思當時對聖經的理解, 那麽, 他和當時教會辯論的作用也對教會有益處。 也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麵, 正像當時的教會有偏激一樣, 羅素此文也有他的偏激之處。今天還有繼續討論的必要。

思想的寬容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我能批評羅素的文章,並且您能仔細閱讀, 就是思想寬容的表現。

上帝也允許人慢慢認識真理, 他告訴人耶穌基督就是真理, 也教導人但從未強迫人信, 所以我作為基督的信徒就更沒有理由要求此時此刻別人和我的認識一致,傳揚和強迫人接受是有本質區別的,如何做是恰如其分, 符合真理, 我也在學習。

您寫的政教分離的話題,我會去找來讀。謝謝交流!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需要,且可以並不矛盾。


來源: 吮露鶴 於 09-09-02 18:43:2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我同意,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是需要的,明白您的良好用心。 由 sailingboat 於 2009-09-02 03:58:59

最近我在我有關「政教分離」的文章中,就正在開始探討這問題。(《宗教,需政教分離的真正意義何在?》,文章可在文化走廊那裡找。)

不同的信仰,無論是宗教的,非宗教的,都有自己的真理宣稱,在憲政法製的規範內,人人都有權利持守並實踐。對與自己不同的信仰,毋必跟從去做,但要包容尊重。這是當代公民社會的共識。至於這樣的社會,何以不會亂?大家怎麼協作?您如有興趣,可以找來慢慢看,該篇隻開了一個頭,以後會從美洲還講到歐洲有關的思考。

羅素是分析哲學的掌門之一,哲學上他為大家,非一般庸庸之輩,要駁倒他非易事。我不是說要迷信權威,隻是說,要了解他說,不能憑一本書,或其中一兩章甚至摘出的幾句話。以前我曾對批評宗教的無信仰者,說他們不能拿經文斷章取義,要由人家經書的整體了解,這種文章,我寫過許多。相信你也一定不喜那些知其一,不知其二三四的偏見者,沒有足夠的理解,不足有合適的批評。

羅素對基督教的批評,有他不切之處,畢竟他是站在門外之人,外麵看光景,總有不全不透不明處。基督徒的答辯,可以指聖經是這麼說的,歷史事實是這樣的,信徒的屬靈經歷乃如此的,這就行了。他越界誤闖不是他的範圍,不合適的予以指出便可以了,至於他的哲學,就不是非其專業者可以月旦的了。

也不是說他的哲學無盲點,我過去和最近有幾篇,都涉及分析哲學的限度問題。分析學派為顯學的時期,現在已過,要講也要修正地講,而那種方法學,更對宗教語言,最多有澄清之用,而如要涉入,則鞭長莫及之嘆。

但他請求寬容的原意,這一對宗教的意見及請求,應無可批評,事實上主流教會因他這書,多有反省及響應。察納雅言,接受批評,是維護真理者最重要的操守之一。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我同意, 一個社會追求真理和包容異見都是需要的,明白您的良好用心。


來源: sailingboat 於 09-09-02 03:58:5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回複:謝胡兄. 也問聲好. 羅素批評的,是極有分寸的,他非反宗教,隻是 由 吮露鶴 於 2009-09-01 19:51:28

但是,一個社會要發展進步, 是不是需要核心價值。沒有核心價值或者核心價值有害的社會有什麽後果?

比如說, 中國社會現在的核心價值是什麽? 我的理解以拜金拜名拜權力為主吧. 那麽這種價值對人好處多還是害處多? 我們應該以包容的態度, 僅僅去接受, 不發一言, 還是我們告訴人們他們拜錯了, 真理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幸福不是這樣的?

知識分子的生命應該如何用好, 自己明哲保身, 養尊處優, 不擔心百姓如何, 我想多數人都不以為然。 羅素是介紹了很多別人的東西, 但是,他自己的思想並不清楚明晰。最大缺陷是互相矛盾。

因為他是名人, 就得按社會對著名人士的期待來評價他。按這個標準來說,他的思想和作為都不是我最欣賞的,另外,我也不覺得一個人寫的著作多就能證明他的學術成就高。 相反,要看的是他的思想對社會進步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在這方麵, 我看不出他的真正成就巔峰在哪裏。

我昨天讀了西方哲學史裏關於蘇格拉底的那一篇,他對蘇格拉底的自辯辭以及蘇格拉底其人的介紹和我在伯拉圖寫的蘇格拉底最後的日子一書裏描述出的蘇格拉底,有不少差別。 羅素寫得像有選擇的事實的描述, 而伯拉圖寫的能看出蘇格拉底的精神智慧來。

當然這隻能代表我自己對他的看法。他是一個著名哲學家,隻是不是我個人欣賞的那一類。

關於他的哲學成就,艾蘭。烏德寫的"羅素哲學:關於其發展和研究" 對他的矛盾性做了評價, 被羅素收錄在“我的哲學的發展”一書中,這本書的譯作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這個評論引了貝克萊德一段話開頭:“數學家們對於宗教問題是那麽仔細, 他們在自己的那一門學問裏果真是一點兒也不馬虎嗎? 他們果真不屈從權威, 不輕信事物,不相信難以想象的論點嗎, 他們果真沒有他們的神秘, 並且, 沒有他們相左的意見和矛盾嗎?”

先寫到這裏,有興趣您可讀讀。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謝胡兄. 也問聲好. 羅素批評的,是極有分寸的,他非反宗教,隻是


來源: 吮露鶴 於 09-09-01 19:51:2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好久不見,問好鶴兄. 說得好. 在羅素的中, 他用了 由 胡渙 於 2009-09-01 19:34:27

他反對以宗教觀點否定其他非宗教立場的道德觀,現代化多元社會,必須要包容不同的價值觀,雖然英國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我日前剛上了一帖,正就是談倫理與政、教的關係問題,不同價值,怎樣放入現代社會中,不過那帖在這裡給刪了(原因我仍在了解中)。如您有興趣,仍可以在走廊那邊找到。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隻評論一點: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完全不會導致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


來源: 胡渙 於 09-09-01 19:47:5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由 sailingboat 於 2009-09-01 10:17:56

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是遵循嚴格規律的. 量子力學沒有任何含混之處,隻是你不能用牛頓力學中的尺子去測量罷了.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非要揭起攻擊基督教有神論的運動,他僅請求飽受保守封閉宗教影響的社會,對心智開明的道德獨立思考者,給予寬容。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也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來源: 吮露鶴 於 09-09-01 18:02:14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由 sailingboat 於 2009-09-01 10:17:56

羅素此書,是他寫的一本通俗讀物,主要是他多年對大眾講辭的合集。
網絡上反教的和護教的,常拿這書爭論,不過大多數未真弄清此書主旨,理解背後思想的來龍去脈。

多年前,筆者曾在《宗教,無神論的敵人?》一文中,涉及此書,或錄之如下,供有興趣探討的朋友作個參考,無論您不贊成他,或擁護他。

「不可知論」是傳統哲學懷疑主義的發展,此專詞由赫胥黎Huxley於十九世紀所設並且賦予其一定的理論內容,更通俗的表述常見於廿世紀的數理哲學家羅素。但不可知論本質上是一種信念的傾向多於邏輯的證明,並不宣稱甚麼絕對的真理,包括有神或無神。他們隻是要在理解上隨從理性,直到其盡頭,再往下去是甚麼,不可知論便不管了。如果有人在窮盡理性之所有可能後,對理性外的事要說話:因此我這樣認為,那他已非真正的不可知論者了。一般人隻知道羅素《我為甚麼不是基督徒》那書,望書名生義以為他在反對基督教,讀了書中幾條神不存在的論證,更以他否定神存在。讀者大多沒看懂他開頭一篇簡短的論證並不是主旨,隻是為了替下麵十四篇橫跨四分一世紀的講稿和短文展開一個序幕,以便在道德立場上反對閉塞的基督徒道德觀,希望讀者包括基督徒能以自由而誠實的態度再麵對道德抉擇。隨後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我是無神論者,還是不可知論者》,以圖澄清多年來的誤解,惜注意者少。他說關於上帝的問題,哲學言他是不可知論,但若對非哲學的讀者來說,認為他是無神論也無不可。他所以再需解釋立場,目的乃在此書附題中--「請求寬容」的幾字加以表白,欲說明他無意主張無神,非要揭起攻擊基督教有神論的邉櫻?麅H請求飽受保守封閉宗教影響的社會,對心智開明的道德獨立思考者,給予寬容。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讀了一大半,羅素當然是有局限性的,但你駁得不夠有力:)


來源: 納蘭秋水 於 09-09-01 17:34:01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談談羅素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由 sailingboat 於 2009-09-01 10:17:56

羅素非物理學家,所以可看出來他對“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
“量子物理學”不精通,“混沌或者非線性動力學”更是在他
之後的時代才發展起來的。
他對上帝存在與否的質疑明顯粗糙,沒有說服力。

但是,樓主用來駁他的語言和議論同樣缺乏力度:)

我喜歡讓宗教和科學互不相擾。
而且這個題目太大,不是你我兩人就可以論證得圓滿並且足以
說服天下人的。

喜歡一個人,並不需要他完美無缺。
喜歡一個人,也不表示就信奉他為神或者跟隨他如何如何。
海森伯格為納粹效力,但我照樣欣賞讚美他對量子力學的貢獻。
海德格爾也與納粹有瓜葛,但他的哲學思想仍然是天才橫溢的。
愛因斯坦是個人人尊重的偉大人物,可是他卻不懂得尊重身邊
的女性,對他的妻子近乎殘忍。

我也相信這兩句話:
一個好的世界需要知識、仁愛和勇氣。
我們相信,憑我們的才智,我們所創造的未來,必定遠勝於
過去。

他隻是沒有意識到,他言中的“仁愛”恰是Jesus來到人世
顯示和教導給人類得到拯救的唯一途徑。

sailingboat 回複 悄悄話 納蘭秋水
謝謝你有心的工作:)
作為一個出身科學背景,又選擇成為基督徒的人。
俺的立場是:
科學不能證明神的不存在;
科學同時也無法證明神的存在。
所以科學和宗教可以在我的信念裏共存。
在科學適用的範疇內,俺相信科學。
在與科學無關的信仰的範疇內,俺喜歡有一位慈愛公義的父神
執掌一切這個idea,符合俺的審美和心靈的需求。
俺熱愛新約中Jesus教導和親身示範的人文精神。

粗粗回一下,謝謝你的理性討論。
我們的分歧隻存在於對待非基督徒的態度和立場上。
俺比較Liberal一些,主張思想自由,思想無罪。
人類的所有智慧都是由不斷地質疑積累起來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