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的博客

寫點兒小東西,既存下生活點滴,又抒發人生感悟,還為讀者提供娛樂和啟示。
個人資料
正文

雙語討論之我見

(2009-02-17 06:37:56) 下一個

先講一個大道理,免得都來砸我。

 

凡在子女教育上用心,並卓有成效的家長,必然積極汲取各方的知識和經驗為己用。別人的意見再不對,那是人家的。別人的意見是對的,拿來變成自己的。最可貴也是最難的應該是,從別人的意見中發現自己的不是,並加以改進。

關於“要不要學雙語”的問題,好象不隻是看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影響。大到“智力開發”,“血緣文化傳承”,“前途發展空間”。小到“自我認同”,“家庭關係”,“報考大學”等等,應從很多方方麵麵綜合考慮。剛聽到一個台灣母親講,她上大學的女兒自己花高額學費在大學裏上中文課。女兒埋怨她:“當初逼我學這學那,都沒什麽用。現在覺得最有用的是中文,其實那時再逼我一下,我就會堅持的。”孩子真正懂事的時候,後悔當初沒好好學中文。這已經是近來不可忽視的較普遍現象。我是堅定不移地主張孩子學中文的。一直以來,我都在試圖理解為什麽在美國的第一代華裔父母,自己千辛萬苦學英文,多數人來美後還飽受因“語言差”所造成的痛苦,卻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在“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下”學中文。“自己已受夠了”嗎?“好容易從那邊逃過來了”嗎?“實在沒時間和精力”嗎?“不忍心看兒女遭罪”嗎?“孩子不要學,沒有辦法”嗎?還有現在的“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嗎?理解歸理解,可我不能認同。有朋友說“順其自然”。如果意味著“放棄努力”,我不認同。如果是“因勢利導”,再好不過。任何人都很難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包括自己的孩子。要想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因人而易”的,是“因地製宜”的。

關於方法問題,已經看到各家自有各家的高招。正是“因人而易”,“因地製宜”。再加上“改革開放”(吸收好的經驗)和“堅韌不拔”。“堅韌不拔”聽起來怪狠的,其實就是把有效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都聽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的名言吧。什麽事習慣了就不難了。在多語環境下的孩子,先是不說,但一說就知道對什麽人說什麽話,也可以說是習慣使然。孩子在家說與不說中文,也可以說是父母的習慣使然。引伸一步,是不是可以說“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是要堅持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的。

看到許多家長是遇到問題或困難了。我的經驗告訴自己,切忌急躁,最重要的是冷靜。不光是對孩子,任何事,在找不出解決問題方法時的最好的幫助,是耐心和時間。因為現實告訴我們,隻要不是正確的方法,或者白費力,或者適得其反。這樣說也許太眩了點,舉一個簡單例子。心急如火的媽媽,當著總不開口說話的孩子,問朋友:“你說我這寶貝兒子,他怎麽還不會說話呀!”我敢斷言,如果這孩子原本明天要開始說話的,老娘這一句不知要把那可憐的孩子又耽誤多久。

至於孩子的天生語言能力和應以何為母語的問題,我覺著是屬於一般很難改變的客觀存在。

學的好不好永遠是相對的,確實跟能力有關。但學與不學,卻是父母和環境主導著。我認識一個小朋友,9歲,在美國出生,是那種較慢一類的。學東西要比別人吃力。但父母很重視學中文,在家堅持講中文,堅持送中文學校,基本每年回國一次。口語交流沒有任何問題,完成中文作業需要家長幫助,上學期每周聽寫80-100字(500字左右範圍不斷重複),平均能對60-70。在我們這裏學中文的孩子中真算好樣的了。

到底哪個是母語,大概父母說了沒有用。我覺著是學齡期的學校語言環境決定的。除非上家庭學校,且與社會學校語言完全不同。如果不是天才,能把兩種以上語言講得象母語那樣流利的,多數是在另一語言環境下上過四年以上的學,而且是在20歲以前。

願意挨砸,以聽不同意見為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