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52歲的宋美齡移居台灣,開始了她後半生的生活。1975年,蔣介石逝世,宋美齡開始長期居住於美國。當地時間2003年10月23日,宋美齡去世,享年106歲。
宋美齡,出生於1897年3月5日,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二戰前後,她斡旋西安事變、遊說美國支援中國抗戰、出席開羅會議,對中美關係影響深遠。1949年5月,52歲的她隨蔣介石移居台灣,開始了後半生的生活。圖為台灣時期的宋美齡,蔣經國服侍其穿衣。CFP
初到台灣,宋美齡對外交熱情高漲,多次往返於台灣和美國之間。圖為1950年8月7日,在參加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會議之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親吻戴著白手套的宋美齡。AP
1950年1月13日,宋美齡訪美後回到台灣,繼續影響台灣政治生態。她在台灣境內建立了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等組織,權力漸漲的同時,媒體也頻頻拍攝到她的家庭生活場景。圖為1953年,宋美齡在台灣的居所。CFP
1955前後,宋美齡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坐在石牆上。宋美齡與蔣介石未生育子女,僅將蔣經國作為養子。蔣經國與宋美齡年齡僅相差13歲,蔣介石一直叮囑蔣經國孝順宋美齡。Getty/Hulton
1954年,蔣介石當選“總統”,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成為美國和台灣關係穩固的一個重要因素。圖為1955年6月6日,蔣介石在主持國民黨軍隊檢閱時,宋美齡、與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的夫人(中)隨行陪閱。
1950年開始,台灣開始進行第一屆縣市議員選舉,蔣介石夫婦每年都會參加以示重視。圖為1958年1月14日,第四屆台北縣議員選舉,蔣介石及宋美齡前往士林中山堂投票所投票。除此之外,宋美齡還經常會接見一些議員代表。
1958年,金門炮戰發生,台灣島內局勢進入緊張期。圖為1961年11月21日,宋美齡用望遠鏡觀看代號“光武”的軍事演習。
1961年,宋美齡與蔣介石抱著蔣經國的孫女蔣友梅。由於同愛畫畫,宋美齡對蔣友梅非常喜愛。晚年宋美齡曾長期居住於士林官邸,蔣友梅也在士林官邸住過6年。CFP
1961年9月1日,宋美齡在台灣陽明山舉行宴會,與學者共進晚餐,宴會上宋美齡在抽煙。Getty/Time Life/John Dominis
1961年9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Getty/Time Life/John Dominis
晚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和諧相處,尤其是1965年,大陸試爆原子彈成功,“反攻大陸”再無可能,蔣介石開始更多恢複個人生活軌道。圖為1964年6月23日,蔣介石和宋美齡。AP
1965年9月7日,宋美齡訪問美國紐約,在卡萊爾酒店接受記者采訪,這是她6年以來首次訪問美國。當年,她和蔣經國訪美,希望美國支持“反攻大陸”。Corbis
1969年1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一個慶典上麵露疲態。這一年7月,蔣宋遭遇車禍,蔣介石身體開始每況愈下,一直到1975年逝世,蔣介石很少再出現在媒體視野中。Getty/National Geographic/Frank &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髒病去世,這在心理上給宋美齡極大打擊,政治上宋美齡的影響也大不如前。圖為1975年4月16日,台北,宋美齡、蔣經國及蔣緯國走在蔣介石的靈車後。AP/UDN
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接掌國民黨主席,接掌黨政軍大權,宋美齡的地位略顯尷尬,於是在1976年,宋離開台灣,定居美國。除吊唁蔣介石外,其餘時間隻在台灣做短暫停留。圖為1976年4月2日,宋美齡從美國返回台灣,蔣經國登機攙扶迎接。
1976年4月4日,蔣介石逝世周年追思會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宋美齡與蔣經國、蔣緯國等人一同哀悼。1988年,蔣經國去世,宋美齡以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身分發表“老幹與新枝”演說,這是她在台灣公開政治場合最後一次發表演說。
1975年9月,宋美齡到達美國後住進紐約長島蝗蟲穀,客居11年。在這期間,宗教信仰成了她的生活重心。1995年,美國華盛頓,美國國會特意為她舉辦慶祝二戰結束50周年的酒會,接近百歲高齡的宋美齡發表了演講。AFP
1996年3月11日,紐約長島,宋美齡出現在公共視野中,她剛剛過了99歲的生日。AP/Marty Lederhandler
2000年1月3日,“蔣夫人宋美齡暨書畫名家千禧聯展”在紐約揭幕,102歲的宋美齡參與畫展。次年,好朋友張學良、陳立夫先後去世。當地時間2003年10月23日,宋美齡也在美國寓所逝世。
宋美齡年齡橫跨三個世紀,但晚年一直不肯寫回憶錄,直到去世,都沒有自傳問世。圖為宋美齡104歲生日留念。CFP
1994年,孔家二小姐孔令偉逝世,吊唁期間宋美齡提到,“我沒有回憶錄,我也沒什麽好回憶的:我最好的時光是年輕時候上學的那段日子。回國之後國內狼煙四起,嫁給先夫就是忙於抗戰、內戰,奔波操勞,都沒什麽好回憶的。”宋美齡認為沒什麽好回憶的,被大家銘記,但過後的生活,卻少被人提起。REUTERS/Simon Kwong
二戰時期宋美齡:中國為四大自由而戰 非為己而戰
本文摘自《宋美齡的外交生涯》,陽雨 張小舟著,團結出版社出版
11月間,宋美齡在成都搭乘由美國開來的波音307專機飛往美國,陪伴她的有兩名護士以及她的外甥女孔令偉。在佛羅裏達州棕櫚灘停了一晚,改換一架C—54飛機直飛紐約。
關於這一路的辛苦,蔣介石的副官陸以正有說明:
這次美國之行的艱辛是非現代人所能理解的:當時隻能繞過“駝峰”,卻沒有夜航設備。但是為了躲過日本人,隻能在夜裏飛。從重慶到美國的佛羅裏達州,一共飛了8天,哪兒像現在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了。”這些對患有皮膚病的宋美齡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一到紐約,宋美齡就住進了醫院,兩個半月才治好。
羅斯福總統派代表霍普金斯到機場迎接她。隨即,她被安排住進哥倫比亞長老教會醫學中心哈克尼斯醫院。在那裏,宋美齡為了保守她醫病的秘密,包下醫院整個十二層的房間。
在去醫院的路上,宋美齡與霍普金斯進行了簡短的交談。她說:“我們中國人在聽到日美雙方在珍珠港事變前夜還在舉行談判的消息時,是十分不安的。我知道,多虧了像您一樣的對日本采取了強硬路線的人在政府中堅決主張無論如何不要損害中國,才防止了這件事的發生。我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謝。”
第二天上午,經由霍普金斯的安排,宋美齡會見了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來美之前,宋美齡了解到羅斯福總統是個集郵迷,特派人從上海搜羅來一套從前清到民國各個時期的郵票,贈給羅斯福。羅斯福夫人雙手接過,非常開心。
羅斯福夫人是一位心地善良、十分同情中國抗戰的人,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抗戰發展的局勢,她欣賞宋美齡為抗戰撰寫的許多文章和演講,這時見到身患重病的宋美齡依然風度高雅,言談謹慎適度,立刻喜歡上了這位來自彼岸的第一夫人。
二人共談了近一個半小時,會談氣氛極為融洽。
羅斯福夫人在她的回憶錄中記述了她們的相見情形:
蔣夫人似乎很緊張、很痛苦的樣子,她不能忍受任何東西碰到她的身體。有很長一段時間,醫生無法緩解她的痛苦,我認為這是長期緊張、焦慮和中國氣候所造成的後果。蔣夫人頗為嬌小和纖弱,看到她躺在床上,我心裏想,如果她是我的女兒,我一定會幫助她、照顧她。
憐愛之情,溢於言表。
宋美齡於11月28日致電蔣介石告之見麵經過:
今晨羅夫人準時到院,妹表示此次來美盡以私人看病,對美國政府並無任何要求。彼即謂美國朝野人民異口同聲對妹極為仰慕,均認妹為全世界女界中第一人物,那彼與羅總統亦素欽慕,此次能有機會相晤,竊心慶幸。
談到美國對中國抗戰態度,“羅夫人遂謂應如何改變美人態度,而使美人感激我抗戰對美之貢獻。妹即謂中國之抗戰,乃為全人類而犧牲,今羅夫人即與餘不謀而合,真亦稱忠。”相見甚歡。
會談結束時,羅斯福夫人上前親宋美齡的臉頰,並表示願與她成為私人朋友。
此後,在宋美齡住院治療的70餘天中,羅斯福夫人常常來問候,兩位“夫人”很談得來。宋美齡從交流中獲得不少信息,並向夫人表達對中國沒有受到尊重的不滿之情。
1943年1月14日,美、英兩國在北非薩布蘭卡舉行了商討對德、日戰略問題的會議,因斯大林反對,故未請蔣介石參加,後斯大林亦因蘇、德之間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未出席。蔣介石對此極為不滿。當羅斯福通過夫人向宋美齡轉告與中國相關的會議內容,告之他已和丘吉爾取得協議,英國答應幫助改善中國缺乏飛機的問題時,宋美齡一反常態,滔滔不絕地宣泄久已鬱積在胸的不滿。她指出,中國是聯合國成員之一,有關全球戰略問題應由聯合國決定,至少應由四強決定,而不應僅由兩個國家決定後再強製使其他國家實行,或是以口頭通知他們,這不是同心協力的民主之道。如果在戰時各國之間不能平等合作,則和平不可能企及。中國遵守大西洋憲章,並為四大自由而戰,不是為自己而戰。她和蔣委員長曾告訴中國人民,中國在國際上和各國皆平等相對,如今中國卻受到不平等待遇,那麽中國何必繼續作戰呢?
宋美齡與羅斯福夫人巧妙地談論了英國人的態度與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印象。羅斯福夫人坦率地認為丘吉爾隻可為戰時領袖,而不足以領導戰後世界。
宋美齡與羅斯福夫人後來還就戰後世界婦女問題,對蘇聯的態度等問題交換了意見。每次會談都十分融洽。
宋美齡在哈克尼斯醫院整整住院治療了十一個星期。出院後,好客的主人又邀請她住進了海德公園村的總統別墅靜養。園中環境清幽,宋美齡一麵休養,一麵開始思考主人要求的演講的內容。其時,美國人已為宋美齡安排了密密的演講日程表。由於這次的巡回演講不僅僅是關係到宋美齡個人的形象、聲譽,更重要的是事關中國形象、國際聲望及中美關係的現狀和前景,所以不僅宋美齡嚴陣以待,非常認真地做準備,據說每篇講稿和文章都要改七八遍,讓白宮的接待人員無所適從;而且從國民黨公布的史料來看,蔣介石亦對此十分重視,三番五次拍電報指導宋美齡演講應涉及的內容。
2月12日,蔣介石對宋美齡準備在美國國會的演講特意電示說:
對美國國會演講,照來電所述之意甚妥。此外應注意各點,略述如下:一、中美兩國傳統友誼過去一百六十年間,毫無隔閡之處,是世界各國曆史所未有之先例。二、代表中國感謝美國朝野援助中國抗戰之熱忱。三、今後世界重心將由大西洋移於太平洋,如欲獲得太平洋永久和平,必須使侵略成性之日本,不能再為太平洋上之禍患。若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太平洋東西兩大國家之中、美國國有共同之主義與長期合作,否則步驟不一,宗旨不明,必授侵略者以隙,如此不惟二十年後,日本侵略者仍將為害於中、美,而且太平洋上永無和平之希望。四、戰後太平洋各國應以開發太平洋沿岸之亞洲未開發之物資與解放其被壓迫民族,使世界人類得到總解放為第一要務,蓋如此方不辜負此次大戰中所犧牲之軍民同胞,乃能達到此次大戰之目的。五、中、美兩國乃為太平洋上東西兩岸惟一之大國,亦為太平洋永久和平之兩大柱石,此兩國同為民主主義國家,且同為愛好和平之民族,將來太平洋能否永久和平與全人類能否獲得真正幸福,其前途如何,實以此兩大民主國家之注意與政策如何而定,而其責任則全在吾輩,即此一時代兩國國民共同之肩上也。
此後,蔣介石仍不放心,又在13日連續給宋美齡發來三封電報。在第二封電報中,蔣介石強調宋美齡在演講中應持不卑不亢的態度:“對國會演講,語意切不可使聽者有訓示之感,亦不宜有請求之意,隻以友邦地位陳述意見,以備其檢討與采擇態度。”他還認為:“應使聽眾能夠移其目光,留心於太平洋問題之重要”,“認定日本為中、美兩國共同之敵人,非根本打倒不可。”
宋美齡於2月16日給蔣介石的回電:
所告卓見非常感佩。妹向國會及各地演說,當予分別遵照電示,總以維持我國家尊嚴,宣揚抗戰對全世界之貢獻,及闡明中美傳統友好關係為原則。私人談判,當曉諭美國當局以我國抗戰之重要性;公開演講,則避免細節,專從大處著眼,以世界眼光說明戰後合作之必要性。
宋美齡日後應邀在美國國會及各地的演說基本遵從了上述要點。
同時,宋美齡也根據自己與霍普金斯及羅斯福夫人交流的情況及對美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電告蔣介石,其中不乏遠見。一個電文如是說:
妹恐戰後英、美、俄又將忙於己身利益,將置我國於不顧。妹意如善為準備,仍可在和議席上爭得重要地位也。哀我國家民族徒赤手空拳,亦為兄所悵歎者,惟憑應付得當,或有所成。
1943年2月17日,宋美齡一行自海德公園搭火車前往華盛頓。下午5點抵達華盛頓聯合車站,站內站外人頭攢動,擠滿了歡迎的人群。讓宋美齡受寵若驚的是,羅斯福總統把她迎進座車中,把她接往白宮。並且,這一住就是11天。
宋慶齡不止一次假設宋美齡返抵大陸後的接待程序
新華網
這張照片被譽為宋慶齡最美麗的照片之一,廣為流傳。它原本就是黑白照,發棕紅色。照片的右下角還打有外國照相館的鋼印,一直被懸掛於上海孫中山的故居。(資料圖片與文無關)
新華網上海1月11日電(記者許曉青)曾長期擔任北京宋慶齡故居主任的何大章在最近撰寫的一文中披露,據宋慶齡晚年的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宋慶齡曾不止一次假設過宋美齡返抵大陸後的接待程序。
今年1月27日是宋慶齡誕辰120周年,距離宋美齡逝世也將近10年時間。記者11日從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獲悉,由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共同主辦的雙月刊《世紀》雜誌10日刊發組稿,邀請專家係統解讀了造成宋氏三姐妹晚年最終未能團圓的多重因素。
京滬兩地宋氏研究領域專家近期公布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曾長期擔任北京宋慶齡故居主任的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顧問何大章撰寫的《晚年隔海相望的宋氏三姐妹》一文披露:1969年至1971年間,宋氏三姐妹的“團圓之夢”曾兩度出現曙光。這期間,恰逢宋氏兄弟姐妹中,宋子安、宋子文相繼去世,兩人的葬禮分別在舊金山和紐約舉行,這曾一度成為宋氏三姐妹重逢的好機會,但是礙於海峽兩岸當時的重重阻隔,三姐妹團圓之事並未如願。
何大章在文中分析,子安與慶齡一向感情最好,但是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宋慶齡無法去美國參加弟弟的葬禮。
文章透露,到了1971年,在“是否出席宋子文葬禮”的問題決斷上,宋氏三姐妹再次失之交臂。這一次是宋美齡在抵達夏威夷後接蔣介石急電又折返台北,而宋慶齡經有關方麵安排擬搭專機經倫敦赴紐約,但最終也未成行。宋靄齡也是在最後時刻臨時宣告不參加葬禮。
何大章還首次披露,宋慶齡、宋美齡身邊工作人員及親友的部分回憶細節,從一個側麵證明宋氏姐妹晚年雖未團聚,但依然互相牽掛。比如,兩人晚年都彼此珍藏著對方的照片,以及早年的宋氏全家福。
文章介紹說,宋慶齡因思念妹妹,曾委托陳香梅、廖承誌等人與宋美齡方麵聯絡。宋慶齡晚年的身邊工作人員還曾回憶,宋慶齡曾不止一次假設過宋美齡返抵大陸後的接待程序,無奈最終未能如願。宋慶齡病重期間還曾對看望她的熟人表示:“我牽記美齡,現在能來就好了。”
而宋美齡對自己的姐姐也是“越老越惦記”,收悉宋慶齡病危的電報,宋美齡方麵曾回複電報稱:“把姐姐送到紐約治病。家。”宋美齡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到了臨近百歲大壽時,宋美齡還經常掛在嘴上一句話:“如果我姐慶齡還在的話……”
專家認為,當年海峽兩岸隔絕、對峙的氣氛和“政治溝坎”是宋氏三姐妹自上世紀40年代之後再難團圓的最大阻礙。
少女裙裝的兩姐妹——宋慶齡(左)、宋美齡(右)
留學時代的姐妹——宋美齡(左)、宋子文(中)、宋慶齡(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