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爆發後英國兩次建議犧牲台灣換取和平zt

(2009-10-14 19:38:22) 下一個
朝鮮戰爭爆發後英國兩次建議犧牲台灣換取和平

1950年6月24日淩晨,北朝鮮入侵南朝鮮。這一消息閃電般傳遍並震驚了整個文明世界。西方民眾無不認為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信號。這次入侵的另一個後果是在世界範圍內引爆了一場持續多年的反共狂潮,其標誌性產物是麥卡錫及其主義成為美國社會“主流民意”。

美國總統杜魯門獲悉消息後,當即決定召開國務會議,研究朝鮮問題,並於事發後12小時簽發了著名的“白字第三號”文件。該文件共三條,其中第三條是命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後來的研究者認為,美國政府的這個決定讓中國政府“統一台灣”的計劃付諸於東流。這大約也是事實,因為此前美國政府已決定放棄台灣。杜魯門的這個決定讓蔣介石喜出望外,知恩圖報的蔣介石於5天後的6月29日正式致電杜魯門:中華民國可以提供33000人到朝鮮參戰。主要考慮到因此可能觸怒新中國政權,蔣的建議最後被白宮拒絕。

朝鮮半島發生戰爭,美國政府為何作出進駐台灣海峽的決定呢?因為當時普遍認為新中國政府是北朝鮮的“幕後力量”,美國政府因此想到利用台灣問題來扼製新中國政府對北朝鮮的支持。

無獨有偶,英國政府也想到利用台灣來解決朝鮮問題。不過與美國“保護台灣”相反,它提議犧牲台灣。

1950年7月,英國首相艾德禮建議:立即接納新中國加入聯合國,放棄台灣,以此換取中國停止對北朝鮮的支持。為了讓自己的建議更具影響力,英國聯合印度共同提出了這個所謂的“和平計劃”。

杜魯門總統頂住壓力,拒絕了英國政府的“和平計劃”。杜魯門總統告誡英國政府及其同盟軍:“民主國家曾經毫無作為地聽任獨裁政權侵吞了滿洲、埃塞俄比亞和奧地利,而最終不得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他們自己的生存而戰”。

中國誌願軍進入朝鮮後,朝鮮半島形勢急轉直下,麥克阿瑟“仁川登陸”的輝煌戰果被中國誌願軍一掃而空,聯軍節節敗退,失敗主義情緒籠罩西方世界。英國首相艾德禮利用這一時機,再次敦促立即與中共談判。在英國的提議與鼓動下,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接受新中國加入聯合國,台灣交給新中國政府,條件是新中國政府在朝鮮停戰,並從朝鮮撤軍。美國政府雖然極力反對並阻撓通過這一決議,卻以恥辱的失敗告終。

出乎所有人意料,新中國政府竟然拒絕了聯大決議。新中國代表提出:聯合國立即接納新中國進入,召開和平會議解決朝鮮問題,在未達成協議前中國政府有權在朝鮮繼續作戰。當時正值中國誌願軍第三次戰役展開之際,在銳不可當的勝利麵前,今天的我們隻能善意地猜測:勝利確實能衝昏人的頭腦。

新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激怒了很多中立、同情或支持新中國的國家,聯合國大會的風向開始發生轉變,美國政府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變化,1月25日,下令第八軍轉入全麵反攻,這回中朝軍隊開始償到“節節敗退”的苦果,2月1日的聯大會議上,在美國政府的提議下,聯大通過決議,將中國“抗美援朝”定性為“侵略”。到3月底,聯軍再次收複漢城,從此,聯合國大會上支持中國的聲音再也無力崛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