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新四軍”講過去的故事

(2009-06-08 19:49:53) 下一個
“老新四軍”講過去的故事

  抗戰後期,我參加了新四軍,又很快入了黨,對當時軍中“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作風印象很深刻。

  那時,由於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北抗日根據地嚴密封鎖,有一陣子布匹非常緊缺。於是時任新四軍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同誌決定,1944年冬天,實在困難的部隊和地區,一律穿蘇北民間木製織布機自產的粗布製作的棉衣。連這種粗布也要求節約,棉襖領口的翻領和下麵的兩個大兜兜也沒有了。黃克誠自己也和大家一樣,不講任何特殊。當時我在文工團,還能穿上細布棉衣,這是對文藝兵的特別優待。隻有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穿著皮夾克,不知是繳獲日寇的還是自己買的,怪刺眼的,不以為然的背後“怪話”很多。但就是這樣出洋相的人,也有好的一麵。那時在阜寧縣公安局當局長的丁兆甲同誌來談事,吳法憲知道後特別叫保衛部的同誌多弄了幾個菜,他自己也參與接待和陪同共餐,絲毫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這給大家留下了頗好的印象。

  1946年春天,在蘇皖邊區政府和中共華中局領導機關所在地淮陰,舉行了“華□□傳教育會議”。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華中局負責人鄧子恢、張鼎丞,宣傳部部長馮定,華中《新華日報》和新華社華中總分社正副社長範長江、惲逸群,文化名人阿英、黃源等都和大家一樣,坐在會場上,會議司儀說到請誰上台講話,誰就順著邊角上的小梯子走上舞台,在台角向會場內的同誌們講話,很少站在台前中央打著手勢高聲發言的;在葉挺、王若飛、秦邦憲、鄧發“四八”遇難烈士的奠堂上,領導也和大家一樣,左臂套著黑紗、左胸戴著白花,哀痛地排在會場上共同悼念;表演期間,有些文藝團體發生了爭論,雙方在大會會刊和《新華日報》上刊發文章,各抒見解。其中有些同誌隻有十幾歲,但並沒有因年輕、級別低而被剝奪應有的發言權,反而受到了照顧和尊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