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哥的文化廣場

山哥的見聞和人生感悟,與華語世界的朋友們分享
個人資料
山哥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化震蕩?回首剛出國時鬧的那些笑話和煩惱

(2011-06-03 16:51:51) 下一個

剛剛出國留學時,老聽那些大學國際學生中心的老師們為各國留學生講解“文化震蕩”(Culture Shock)問題,幫助大家在脫離母文化後盡快熟悉西方文化,實現平穩過渡。當時坐在台下雖然覺得話題有趣,但多少還是有些小題大作之感。想想多年來山哥們人在國內,收聽的是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的英文廣播,收集的是國外各種“參考消息”,名人回憶,心裏早就飛向西方了,怎麽可能還會有中西文化差異的不適應呢?自看了“河殤”後,“蔚藍色”就成了我們的夢了呀!

起初的感覺大多是浪漫新奇的。90年代前期的中國,物質上還未脫貧,大學講師的月工資也就30-50美元,還比不上我拿到的聯邦政府博士生獎學金後的一天收入;出國前還沒有連鎖超市,更沒有在電腦上發電郵,看《華夏文摘》那些電子中文刊物的刺激。澳洲城鄉的幹淨清新,人民的熱情友好,令人感覺自己真的來到了一個新世界。

在國內時陌生人之間是很少打招呼的。陌生的異性之間就更不用說了。記得上小學時,有天傍晚母親回家尷尬地說:剛才出大洋相了,在校外的街道上見到一位像同事李老師的男士,便衝人家笑著打招呼,結果是認錯人了。我天真地說:認錯人有什麽關係呢?母親有些不安的說:但願這位男同誌不要以為碰上不正經的壞女人。。。母親是五十年代的老大學生,而且多年擔任學生幹部,性情十分開朗,男女同事都很願意與她來往。但連她也覺得與陌生異性打招呼不合常理,我便自此引以為戒了。可是那些洋妞們,多數熱情友好,一見如故。連那些日本和其他亞洲女生,也多開朗易處。可以說,出來後,這個戒律就自然破了。

上圖書館的感覺也特別好。拿著“免費”辦理的圖書證(多年後才知道西方公共圖書館資金多來自居民房產稅)借一大堆書刊錄像帶等回家,人家圖書管理員還對你連連稱謝,真是怪了!

稱呼上也深感文化震蕩效應。首先自己的名字(不帶姓)被同學們尤其是異性同學們叫起來感覺尷尬,心想這輩子除了父母,外婆,連妻子也很少呼我名字。其次叫導師,教授們名字也有叫不出口的感覺。開始時自作聰明,叫導師Mr。(先生),心想既表示的敬意,又沒有拍馬屁之嫌,不免還有些得意。哪知有一天做博士後的師姐教訓我道:你要麽直接叫他名字,要麽正式點叫教授或博士,稱“先生”最不合適,別人還以為你的導師沒有博士學位呢!給我鬧了個大紅臉,從此便咬牙一概叫名字了。

西方對煙酒的嚴格管製令山哥印象深刻。煙我本來就不抽的,也對國內敬煙的習慣不滿。公共場所不讓抽煙我很讚成。可是西方有如此眾多的女煙民也令人十分意外。對酒的管製我曾長期不解。直到成為一名基督徒,才理解新教國家對此事的態度。

最惱火的是最初上銀行的經曆。年輕的銀行職員在幫我建立帳號時問我是否立有遺囑?剛剛三十歲的山哥對此目瞪口呆,震驚不已。職員以為我沒有聽懂,又重複了一遍。我盡量禮貌地答道:我覺得沒有必要。萬一有什麽意外,我妻子不就是法定繼承人嗎?他耐心的解釋說:有沒有遺囑還是有差異的。。。

還有妻子臨產的經曆。由於是難產,她特別感到疼痛難忍,普通麻醉劑也起不到麻醉作用。情急之下,醫生和麻醉師告訴山哥有一種新型麻醉藥特別有效,可是尚處在實驗階段,有可能有一定風險。我說既然妻子疼得厲害,就讓她試試好了。但他們不答應,一定讓我們把他們的話全部翻譯給妻子聽,由她自己決定。我當時感覺很不痛快,覺得西方醫院太殘忍了,為何不對病人隱瞞一點?

及至後來發生北京民工女子難產,醫院讓丈夫簽字動手術,丈夫拒簽,院方竟然不顧女病人的哀求,任其大出血死亡的悲劇,山哥才體會到中西兩種醫療倫理的差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