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叔同─弘一法師

(2009-05-01 04:51:48) 下一個

ZT

弘一法師

  李叔同:弘一法師(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麵,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號弘一。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曆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麵均有創造性發展。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複措意。世典亦雲:‘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嚐誡人雲,‘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於修藝,修藝賴於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麽使我喜歡,我隻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裏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生平

  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吏部尚書,曾經業鹽商,後從事銀行業。母親姓王,為李筱樓側室,能詩文。李叔同 5歲喪父,在母親的扶養下成長。1901年入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穀、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雲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
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準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衝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
  

詳細介紹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黑奴籲天錄》和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特別是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麵,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在音樂方麵,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國內最早推廣西方“音樂之王”鋼琴。他在浙江一師講解和聲、對位,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編輯出版的《國學唱歌集》,被當時的中小學取為教材,他創作的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三類。一是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大中華》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遊》、《早秋》、《西湖》、《送別》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鍾》、《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調優美,歌詞琅琅,易於上口,因此傳布很廣,影響極大。
  李叔同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一次全麵係統地了解了世界美術大觀。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采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畫上也卓有建樹。他畫過大量的素描、水粉畫和油畫。人們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筆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畫《祼女》和《自畫像》等作品。更為可貴的是,李叔同不僅大膽引入西方美術,而且十分重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法,尤其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一體。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衝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一幟。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塚”並立碑以記其事。治英賞英論印,是終其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錐形之刀,僅能刻自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匯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鍾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鍾》。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李叔同——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鑒賞和創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緇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在宣傳佛法導引終生佛化過程中,將聯語這一形式作為勸人為善的巧妙手段。他書寫的那些內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麵,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係,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